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老青龙场温鸭子与羊肉汤

2020-11-25 20:38:24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关注 行脚成都

肆|成都书|门牌号|街巷|掌故



二十世纪80年代,那时候工资低,工作十多年了还是个二级工,34元五。改革开放的头几年,开始有奖金了。奖金一般发到班组,班组长再来分,设个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办法就是扣分。迟到早退扣分,轻活路重活路奖金分等,女工做不了重体力活,我们叫打下手,奖金自然就得少拿点。上手活下手活,我们其实劳作都是轮流转,那个就要看你跟班组长的关系远近了,总之扣分是能找到理由的,当然自己是不会扣分的,可以多拿点,其他人就少拿点。女工李琼华患糖尿病,人瘦瘦的,有回上夜班昏倒在车间里,一个月总有那么几天病假,有时候算下来还倒欠班组奖金。

 

我们干的是重体力活儿,粮食定量43斤半,这个当干部的比不了。国家干部26斤半,有些年轻轻就当了干部,苦的就是粮食不够吃,你想想那个时候一半粗粮一半细粮,粗粮是包谷面,细粮是米饭,食堂早上都卖玉米糊。

 

粮票多了吃不完可以拿到自由市场上去换鸡蛋,换钱,当干部不够吃可以拿钱到市场上去买粮票,这下够吃了,改革开放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国家公务员粮食不够吃的问题。

粮多吃不完,钱少不够用,还要积攒点钱来成家。当时老大不小了,结婚是青年人的头等大事,得一分一厘的省。这个省法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想象的。

 

我的一个师兄长年吹号,别人去食堂吃饭他裹着工作服睡觉,等下了班回去吃。想想节约到什么程度?做什么样的活儿才能吃这个定量?忍饥挨饿的省。我们这辈大多家庭条件不好,没法从父母那里得到经济支援来成家,全靠省,省到有钱结婚。所以那个时候你别说提倡晚婚,你提倡早婚也得晚婚,不是不想,想也没用。女人结婚的底线就是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64条腿(衣柜四条腿,写字台四条腿,床四条腿……),345,你得攒多久……

 

闲话休提,书归正传。我们厂不远有一个集镇青龙场,场口有一溜铺面,进去是一个农贸市场。三六九逢场,人山人海的热闹,不赶场的时候也热闹。市场大部分是菜场,相当于大型超市的规模,只是把超市的建筑给省下来了。市场穿过去是正街的下街,从场口一溜铺子下去是正街的上街。对着这溜铺面过去,穿过正街已经不是街了,两边有一点老屋,再过去一堵烂墙,穿过烂墙是铁路,因为接近货场大站的缘故,排列了无数铁轨,常有车头在这一带换轨,变道。平时这里显得背静,因为这排老屋的缘故,这个口子可以是个堂堂正正的街口,街口有一个饭店,打的温鸭子招牌,每天下午用大的筲箕端出刚出锅冒着热气的卤鸭子卖出堂菜,一个称,一个宰,生意爆好。忍不住美味的诱惑,实在想吃慌了,就去宰半边温鸭子。

 

斜着的街对面有一个专卖卤板鸭的小店,一间屋,一口锅,一个案板,也在卖同样的东西,什么时候开起的没注意,后来发现有了。但是不仅仅是有了那么简单,原来这家才是温鸭子的正宗传人,后来我在那里买过鸭子,外面的食品袋印上温鸭子的来历,选料,做工等内容我才知道温鸭子原本是有些来历的,原来清朝的时候,他家祖上就已经名声在外了。至于场口那个温鸭子馆子,后来听说是两家打官司输了,只好换牌,改成了青农场正街饭店。虽然卖的同样招牌菜,逐渐逐渐处于下风。正宗温鸭子生意终于兴隆,后来在场口新修建筑开了一家温鸭子饭店,有了自已的店堂,我也去吃过,一份鸭肠脆嫩鲜香,火候拿得恰到好处。现在的温鸭子到处都有加盟店,真所谓:

 

温鸭子几乎失传改嫁他人送嫁衣

本真传苦尽甘来经营有道成气候

横批:温成连锁

 

从青龙场正街饭店过去几步路的一排老房子还保留了解放前的风格,木柱泥墙,扇开木门,房间也不大,都是些家户人家。两三家民居过去,有连着两间的开放铺面,门面是一扇一扇的木板,开店时把木板卸下放到一边,一间房摆一口大锅煮羊肉卖羊肉汤,连着还有一口锅蒸菜,竹制大蒸笼里面是竹制小蒸笼,卖的蒸笼羊肉,有人要时将蒸笼羊肉取出扣在一盘小蝶内,面上撒点香菜,勾点蒜泥水,送到客人桌上,尝一尝鲜香味美,边吃边流口水,两三筷子风卷残云,“老板,再来一份粉蒸羊肉!”一份粉蒸羊肉三元钱,贵是不贵,能喊老板再来一份想必在当时该算收入还可以的那种市民阶层了。

 

粉蒸羊肉其实还仅仅是个配角,真正红火的是他的羊肉汤,店面勉强能够容下五张木桌,木桌不大,来的人主要是来喝羊肉汤,两元钱一碗汤,铺面挤满了喝汤的人。看看钱也不贵,于是进去喝汤。掌灶师傅先是将锅里滚汤舀起淋在筲箕的羊杂上,必定是三滚其上,汤边从筲箕漏下回到滚烫的锅里,然后拿起二大碗,抓一撮香菜(我们这里叫芫须)铺在碗底,上面抓一点羊杂,一勺滚汤舀进碗内,在锅内汤面勾一点油面,这才侧身端给客人。

 

小心翼翼端着碗找到位置坐下,桌上有盐,客人随口味自添,勾点盐在汤内,搅一搅,这才顺碗边一吸溜,第一口热汤进到嘴里,那个香鲜真是无法形容,一口咽下,鲜到喉管香到胃,咽下后嘴一张哈出一口带羊肉汤鲜香的热气,哈——太舒服了!

 

吃了两三回又有了新发现,原来羊肉汤是可以添汤的,不要钱,随便喝,那个省吃俭用的所受的压抑突然有了任意张力的机会,添一碗添二碗添三碗添四碗……随便添,掌灶师傅只埋头添汤,从不抬头看人,看谁添汤,添了几碗,只是他有个规矩,添汤的就不勾油面,油面只有第一碗才可以享受。喝汤的次数多了,里面的区别自然就喝出来了,味道还真不一样。


次年,羊肉汤馆开到场口朝昭觉寺方向的街口,堂面大了,桌子多了,堂口又摆了一个卖白面锅盔的火炉,那个是用没发酵的死面打的锅盔,板扎喷香,干吃有一股回甜。锅盔五毛钱一个,羊肉汤小份3元,大份五元。一般喝汤的都买小份,汤喝得差不多了在去要一碗热汤,然后把剩下的锅盔掰成几块丢到汤里泡软吃,一口咬下去汤味锅盔味,比吃那个大鱼大肉还舒服畅快,那些吃多了油腻你体会不到那种通畅感。

 

最舒适的是一早去喝头锅汤,汤鲜鲜到极致。有了这个门道,打定主意起个大早,天上黑咕隆咚,寒气逼人,凭着对环境的熟悉,骑上自行车直奔羊汤馆。羊肉馆已经有人起得更早,坐在那里打二两白酒,要一份粉蒸羊肉,一碗汤,一个锅盔,细吞慢咽地品味。那个时候他的羊肉汤早已名气在外,一大早常常是几个熟人约到一起去喝酒喝汤,铁路有个机务段大约有五里路之遥,好多时候去他们一拨人已经坐在那里高谈阔论了。

 

要上一个小份汤,一个白面锅盔,十分惬意,记得一次吃了它六碗汤,出了店堂头上的热气蒸蒸嚣上,这个真是喝羊肉汤的极妙之处,尽管外面依旧晨雾弥漫,依稀白光,天渐渐亮了,已经感觉不到冷的存在,浑身发热。那些人还在那里喝酒,我已经走人。掌灶的师傅还在埋头为递上的碗一个个地添汤,门口一个师傅差不多从肉架上划下一坨生羊肉丢进汤锅里,边加肉,边加水,就这么慢悠悠的吊着,维持到下午人渐渐少了息灶关门,半夜三更又起来吊一早的羊肉汤。

 

又次年,镇上又开了两家和他一样的羊肉汤馆,人也认识,就是他原来店上的帮工,虽然生意不及他的老店,可实实在在抢了他一部分生意。又隔了两年,他的羊肉汤馆迁到了正街下街一条卖旧货的小巷旁边,铺面不大,将就堂前的树杈绑了一面三角小旗,上书黄记羊肉汤。吃了几年我才晓得老板姓黄,年纪应该在六十开外好远,渐渐有些做不动的样子。有时候是他店上的其他人掌灶,怪得很,换了人生意立马往下掉,感觉汤味没有他在时好,再一个是添汤的时候,伙计总是习惯性地抬头看人,这叫喝汤的人很不爽,三天五天便门前冷落,直到黄师傅重新站到灶前掌勺,生意才又见起色。

 

后来搬离了那个地方,羊肉汤吃不到了。在后来北门大拆迁,青龙场消失了,整个地区修成了密密麻麻的商住楼,黄记羊肉汤馆或许还在,只是不知道搬到什么地方去了。黄师傅抑或再也不去掌灶,在家静养,由他的其他人去管,没有了从前的样子,没有了从前的味道。

 

现在街上卖的羊肉汤,连吃法都不一样了,据说生意好到爆的都是先用骨头吊汤,然后再炖羊肉汤,汤色倒是好看,有人进店先问要多少,然后用称称了,将锅烧热,倒上油爆炒,然后加汤,加盐加味精……还加了些啥子搞不清楚,总之要七弄八弄才肯整锅汤端来,配以青椒辣碟。还有的羊肉汤馆,很舍得给汤,买回来却吃出奶粉味……

 

我也试着照黄记羊肉汤馆的样子在家自已做,很舍得奔头,一只羊后腿,在加上羊头,该可以了吧。三滚其汤,碗底铺上香菜,抓羊肉,冲汤,舀油面子,我敢说完全是照葫芦画瓢,连加汤的姿势,冲汤的快慢也是莫得两样,就是吃不到那个味儿……在记忆里带不走,忘不掉,做不出。

 

征稿启事

行脚成都,打捞成都人的记忆

或掌故,或考证

或影像记录

赐稿请递

20801640@qq.com


赐稿请注明原创作品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版权归作者所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 芙蓉锦江诗刊 

 鱼凫文艺 | 毛边书局 

成都文事 | 武侯文艺

成都时代出版社


行脚成都

食肆 | 杂货店 |门牌号 | 街巷


相遇身边的美好

微信号 | xingjiaochengdu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