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国庆朋友来西安吃了这些美食,但是这些由来你知道吗?

2021-10-04 22:00:17

在西安, 连你脚下走过的每一片土地都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十三朝古都的名号并非浪得虚名,那么西安到底多有文化呢?连一个个美食小吃背后都深藏功与名,隐藏着历史典故。这个十一你一定也带着很多朋友吃遍了陕西美食,但是这些美食的背后你有知道到少呢?来,我们来扒一扒陕西美食背后的历史典故。


羊肉泡馍


相传唐肃宗时期,唐朝军队与借来的“大食”军队从凉鄯而收两京,一道平息了“安史之乱”。在唐朝的恩准下,部分“大食”士兵被获准驻兵长安。“大食”兵行军打仗时常携带一种叫“饦尔木”的类似“馕”的食品,行军打仗旷日持久,士兵携带的“饦尔木”常变干变硬难以下咽,他们就拌以羊肉和羊肉汤食用,这就是“泡馍”的雏形。



一千多年来,经过西安坊上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泡馍”已在色、香、味、形等各方面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成为最具陕西忒色的一道美食。 “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气洋洋”,是对陕西人的生动写照。



荞面饸饹

陕西省著名的汉族面食小吃。被誉为北方面食三绝之一,与兰州拉面,山西刀削面齐名。饸饹,古称"河漏"。传说早在1400多年前,先人就用牛角钻六七个小孔,孔如粗麻线大小,面糊放入牛角内,落入沸水锅中煮成面条。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指派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而“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廷。康熙看到“河漏”,因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吃后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但因“河漏”之谐音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康熙心中不快,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



凉皮

相传秦始皇在位时,南郑今(汉中地区)有稻田十万亩,一年久旱不雨,稻田干枯,打下的稻谷尽是稻秕,碾出的大米质量太差,无法向皇帝纳贡。农民们深恐欺君之罪,非常焦急恐慌。当时有位姓朱的农民,他将打下的新大米用水拌湿之后,用专门用来碾米的水磨碾子把大米碾成糊状,然后倾倒在甄蓖上蒸熟切成条状,名为大米皮子,大家尝后个个称奇。



于是,他带着面皮和纳贡的人来到秦镇,将面皮献给秦始皇,皇帝吃了面皮美味可口,倍加赞赏,并令今后汉中地区的贡物只能献大米皮子。从此凉皮的前身——大米皮子声名鹊起。



腊汁肉夹馍

腊汁肉在战国时称"寒肉"。"寒"是"韩"谬音,指韩国。当时韩国位于现在秦晋豫交界地带,所制腊汁肉闻名遐迩。秦灭韩后,"韩肉"制法传进秦国。



肉夹馍是古汉语“肉夹于馍”的简称,外地人首次听说肉夹馍,都认为是病句,其实这是与古汉语有关——肉夹馍,其实是"肉夹于馍"。“肉”字放在前面起到强调的作用,引人垂涎。那些认为是病句的人,只能说小学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



陕西锅盔

据说锅盔最初不叫锅盔,因其外形酷似树墩的横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饼。当时秦军行军时士兵配发的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而且士兵的携带方式也很独特,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如同民间过去常用的褡裢一般。



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墩饼就成了极好的护具,起到了盔甲的作用。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墩饼能“吃箭”,也成了秦军获胜的一大法宝。而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做“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




还有一天这个十一就要结束了,带着朋友吃这些美食的时候,这些历史也要告诉他们哦~


部分图文内容来源陕西音乐广播

西安城墙 一个有历史的微信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