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老沈‖趣味改写杜牧《清明》诗(值得一看)

2020-09-11 22:14:02

点击上面蓝字免费关注订阅



趣味改写杜牧《清明》诗

文/老沈

唐代诗人杜牧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清新自然、寓意深远、耐人寻味。细雨绵绵,天色阴沉,道路泥泞,行人伤感,表达了清明这一特定环境中行人的思绪和愿望。这首诗不仅传诵十分广泛,而且被后人改为不胜枚举的其他文体形式。

由于《清明》诗具有诱人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人们便以不同的手法与形式来表达对这首诗特有的关注、喜爱与接受情怀:或删缩、或变体、或仿拟、或集句、或制谜、或对联、或用典、或故事、或演唱、或争名,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有许多人,从多方面加以修改,而且改得妙趣横生,别有一番风味。影响到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道五彩缤纷又颇为壮观的文学风景线。

笔者精心收集、整理修改、新创加入,求全求精,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一、删

㈠、旧时有人为了给孩子启蒙,将其改为三言诗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更砍短为:

雨纷纷,欲断魂。何处有?杏花村。

㈡、有将其改为四言诗的:

清明时节,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㈢、清代纪晓岚觉得杜牧的这首诗不够精炼:“雨纷纷”自然在清明时节;“行人”必然在路上;第三句是问句,“借问”就成多余;“牧童”只是被问者,无关紧要。因此他将每句头两个字删除,遂成一首五言绝句

时节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㈣、也有将其改为六言诗的:

清明时节雨纷, 路上行人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村。

㈤、笔者此诗断句删缩,总括有如下十种形式:

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清明雨,人断魂。问酒家?杏花村。

清明,断魂。借问?遥指。

雨,魂。问?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变体

㈠剧本

有趣的是,人们别出心裁地只改动诗中的标点符号,居然把《清明》改编成一个时间、地点、场景、人物、台词等一应俱全的微型独幕剧:

A、微型剧本

1、《清明》一

一九五七年,《羊城晚报》刊出以“世界上最短的剧”为题的剧本,用杜牧《清明》诗改编而成:

剧名:《清明》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幕启]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幕落]……

戏剧诸要素一应俱全,无一缺少,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科白,清清楚楚,浑然一体,不增减一字而成一剧,剧情虽简单,但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的空间,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妙笔天成,耐人寻味。堪称世界上最短的剧本。

2、《清明》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3《清明》3

“清明时节(时间),雨纷纷(背景),路上(地点),行人欲断魂(人物神态),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白)?牧童遥指(动作),杏花村(远景)。”

4、独幕短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 “杏花村!”

时间——【清明时节】

幕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牧童,

表情——(欲断魂)

动作——(遥指)

台词——“借问酒家何处有?”、“杏花村!”

5、剧本《清明雨》

剧名------ 清明雨(根据唐代杜牧的七绝《清明》诗改编)。

时间------清明时节;

背景------雨纷纷,行人稀少;

地点-----杏花村前;

人物-----游人,牧童;

对话:游人------请问哪儿有卖酒的?牧童(手指前方)------前面杏花村便有。

6、电影剧本镜头《清明》

[清明时节]

[雨纷纷]

[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7、话剧《清明》

时间:清明时节,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时间:清明时节)(背景:雨纷纷)(人物:路上行人)(表情:欲断魂。)

(话: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回答)(动作:遥指杏花村。)

8、话剧《清明》

时间:清明节

地点:去向杏花村的路上

人物:牧童,诗人

背景:祭拜先人的节日,诗人远离家乡,愁肠百结。

天空有些灰暗,斜风吹着朦朦的细雨,缠绕着淡淡的雨雾。三三两两去祭拜的路人失魂落魄地在路上走着,路边还有一位牧童赶着羊群正往回走。这时诗人上场。

诗人:(脸上看似很平静,但眼睛里却流露出淡淡的哀伤,这时他看见一个牧童,走上前去)借问,这附近可有酒家?

牧童:(有些疑惑地看着这个外乡人,用手中的鞭指向路的前方)前面不远就是杏花村了,那里有酒家。

㈡将其诗加上一些标点,改为散文小品

散文小品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

“有!”牧童遥指:

杏花村。

散文小品二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

“何处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㈢新闻稿:

清明时节,(虽然)雨纷纷,(亦未阻挡)路上行人(去陵园祭祖,在个个)欲断魂(之际),(亦未忘记)借问(一声:)酒家何处有?牧童(遂)遥指(道:)杏花村!

(路人得了指点,相继直奔杏花村。记者也随之而去,在杏花村客栈门前,记者却发现大小轿子共有216顶,其中公轿203顶,私家轿13顶。)

㈣将杜牧的《清明》改为新话剧《清明》诗

1、七律·清明(新韵)

纷纷细雨近清明,路上愁人掩泪行。新冢昏烟惊鹊鸟,老坟明火撵狐獴。

阴阳几句贴心话,日月一篇报孝情。问酒招呼牛背女,杏花村里看旗风。

2、梨花体·清明

清明

时节

雨,

纷纷

路上

行,

人欲断、

魂借问:

酒家!

何处有

牧童?

(五)绝妙好词

1、苏轼断改

公元一零七八年清明这天,大文豪苏轼登云龙山放鹤亭拜见书法家张山人,张山人将自己写在的白纸扇上《清明》诗吟诵,吟诵后张山人要求苏轼将该诗变其形,而不失其意。才华横溢的苏轼欣然答应。苏轼仅变几处标点,竟成了一首绝妙小令,脱口而出,其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诗改词,其意未变,而吟诵之间则别添一番抑扬顿挫之美,收到了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纷纷”在诗中形容雨,在词中形容行人,更显自然贴切。“有”本指酒家有否?现改为“酒家何处”,也就是说“酒家在哪里”,无须再用“有”。而将“有”移至“牧童”前,变为“有牧童”,照应上句,衔接自然,音节舒缓有力,句式长短不齐,节奏参差跌宕,更增添了词的韵味。很有创新精神。

2改为词牌《南乡子》

清明时节,雨落纷纷。

断魂人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不远杏花村。

(六)雅趣酒令

酒令中的雅令,种类甚多,其中有以《清明》诗句作令者。兹介绍两种:

一种叫“诗句减字意足令”。具体方法是:每人诵古诗一首,将其中一句减去一字或数字,但仍然成意。如《清明》改为酒令词则为:“清明时节雨,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首句减去“纷纷”二字,但并不影响诗意,符合酒令要求。按酒令规定,若有人说不出,那当然就要罚酒了。

另一种叫“七步成诗令”。此乃唐诗令中的一种。方法是:令官先饮令酒,然后命众人依次行令。行令者需离席踱七步成诗,要求各取诗一句。首句呤罢,令官便正色日:“晓得了。”次句需反其意,第三句自问,令官即喝问:“为什么?”第四句解之。若七步不能成诗者则罚酒一杯,杜撰者亦罚酒一杯,众皆称善者赏酒一杯。如有人这样行令道:

“三月三日天气新,(令官:“知道了。”)

路上行人欲断魂。

暗洒闲抛却为谁?(令官:“为什么?”)

西出阳关无故人。”

“路上行人欲断魂”,正与首句意相反,符合此令要求。 

三、仿拟

仿拟,修辞格之一种。故意模仿现成的词语句篇而仿造一个新的词语句篇,这种修辞方式叫做仿拟。其作用是有助于揭示事物的内部矛盾,增强概括力,使语言明快犀利,富于幽默感,具有讽刺色彩。

1、仿写打油诗

清代顺治年间,某年春夏之际,因战祸临近,城里百姓纷纷逃往乡下避难。一些私塾先生闲得没事可做,有人就模仿这首诗,拟《清明》写了一首打油诗: 

清明时节乱纷纷,城里先生欲断魂。借问主人何处去,馆童遥指在乡村。

清满人绍昌曾仿杜诗作《中秋即景》:

中秋冷冷又清清,明远楼台夜气横。借问家乡在何处?高升遥指北京城。

注:高升,绍昌随身仆人。

 

2、仿拟《清明》悼总理

一九七八年清明节,在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众多诗歌中,有一首仿拟《清明》诗则别具意味,诗日:

清明时节泪纷纷,八亿人民恸断魂。借问怨从何处起,红墙里出妖女神。

,是一首难得的仿拟佳作。

 

3、仿拟《清明》刺世

八十年代以来,出版社无法推销学术书籍,就不给作者稿酬,而以书籍代之。某晚报曾经刊登出一篇学者卖书的故事,并附录一首诗:

作者掩面泪纷纷,书成之后欲断魂。借问专著何处有?秀才近指自家门。

读了之后,令人唏嘘不已。

大同小异,我国著名科学家卢嘉锡曾对学术专著出版难大发感慨,并仿《清明》写有一诗:

绞尽脑汁泪纷纷,出版无门欲断魂。借问尊书何处卖?秀才遥指自家门。

人们不满官场腐败,针砭时弊。仿拟《清明》作诗刺世

清明时节雨纷纷 隐世全是阴柔门 借问太极何处有 除非上面也有人

又如春节来临之际,一些官员下乡扰民:吃香喝辣,走时还要带上一大批年货。老百姓十分反感,也有人仿《清明》诗作诗一首:

官车队队出纷纷,鸡鸭猪羊吓断魂。红面关公在何处?百姓遥指杏花村。

 

4、考生落榜自嘲

相传,某考生在湖南常德落榜回家,心情忧虑,乃套用《清明》诗格式作诗自嘲:“考试时节雨纷纷,榜上无名欲断魂。借问轮船何处有,警察遥指下南门。”“下南门”者,常德市搭乘轮船的码头也。

 

5、笔者用《七绝四首》将杜牧诗《清明》仿拟扩展成轱辘体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先烈祖辈恩情深。音容道德今犹在,吃水不忘挖井人。

为何胜春骤变冷?路上行人欲断魂。天公垂泪体我心,陪我祭怀先贤恩。

莺歌燕舞春光好,桃红柳绿适耕耘。借问酒家何处有?村店农忙暂关门。

五行八作都圆梦,工农商学皆勤谨。意顺功成何处欢?牧童遥指杏花村。 

四、集句。

集古人的诗句为一首诗,是谓集句。集句诗始于晋代的诗人傅咸。在杜牧《清明》诗之后,有不少集《清明》诗句者。清人钱德苍《解人颐》载有一诗云:

三生石上旧精魂,化作阳台一段云。词客有灵应识我,碧山如画又逢君。

花边古寺翔金雀,竹里春愁冷翠裙。莫向西沙歌此曲,清明时节雨纷纷。

此诗以《清明》首句作结,凸现凄凉意境,效果甚佳。

 

 

五、制谜

制谜。在谜海中,以《清明》诗句人谜者,不胜枚举。或作谜面,或作谜底,无一不可。兹仅举作谜面者述之。《清明》诗句句皆可作谜面,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打《西厢记》一句,即为:“天不与人行方便。"

“路上行人欲断魂”,打一电影名,即:《苦难的历程》。

“借问酒家何处有”,打数学名词一,即:求导。

“牧童遥指杏花村”,打一电视剧名,即:《爱在酒家》。

 

 六、对联

在一些酒厂、酒肆、酒店的对联中,每每可见《清明》诗的意象与意境。如:清李宝嘉《南亭四话》中,载有一幅酒铺对联云:

“此即牧童遥指处,何须再问杏花村。”

对联贴出后,吸引了众多客人的慕名而来,酒店的生意颇为兴旺。

另一联则更具形象美与画意美,云:“画栋前临柳杨岸,青帘高挂杏花村。”还有将《清明》诗之四句分别与其他诗句集合成联者,如:

“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清明时节雨纷纷。”

“城南思妇愁多梦(杜甫《洗兵马》),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独怜幽草涧边生(韦应物《滁州西涧》)。”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些改动,改头换面,形式各异,且独具匠心,新意迭出,读后回味无穷。 

七、用典

“杏花村”最为典型。台湾三民书店《大辞典》(1985年版)中“杏花村”条云:“《江南通志》载:唐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后因泛指卖酒之处。高启《五禽言和张水部》诗:

“提葫芦,去沽酒,杏花村中媪家有。”

 

八、故事

有一则“塾师索酒肉”的笑话故事这样写道:清代某文士于县城一富家设馆授业。东家极为吝啬,供膳菲薄,久无酒肉,文士极感不快,恼怒难忍。一日,学生送来题纸请先生出文题与诗题,文士不假思索,提笔即写道:“文题:三月不知肉味。诗题:借问酒家何处有?”

学生将题纸带回家,东家一看,甚感惭愧。第二天,酒肉都给送来了。文题出自《论语》,诗题出自《清明》,索肉要酒,该文士亦真够善谑的了。

 


九、唱词

清王廷绍编订的明清民歌时调集《霓裳续谱》卷二中载有一首据《清明》诗改写的民歌。其歌词云:

桃花红,梨花白,

香馥馥恰正值三春时候。

清明节,家家户户祭扫坟茔,

化罢纸钱,个个把春游。

则见那青山迭迭层层,

乱柳啼莺,百花开放。遍地锦绣。

又见那牧童顽婴,头戴竹笠,

身披蓑衣,口吹短笛在山头。

上前去秉礼躬身,

借问声‘酒家在何处’,

说与我瓯上几瓯。

牧童说——

转过小桥向东走。

杏花村飘落酒旗翻'

桃花园醉倒几个闲游。

上写着:开坛十里香、状元红,

拿来欢欢,

错过了今朝不能够。”

如此改编,原诗的基本精神大体不变,而形象性、故事性则更为鲜明突出了。

十、题画诗

上海会文堂曾出版过古印本小丛书,其中则刊有据《清明》诗意而画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图,并配有据《清明》诗意自度的曲子。其曲云:

清明时节雨纷纷,

欲问行人去哪边?

绿杨柳下,

流水呜咽;

杏帘高挂处,

袅袅茅舍炊烟。

十里酒香,

惹人梦绕魂牵。

且劳牧童哥哥指路,

暂事流连!”

文辞虽有变化,但原诗意境仍然保留,而吟唱时则更有节奏感、韵律美。

 

十一、广告诗

将《清明》诗的有关内容化于广告诗中,则又别具意味。著名作家刘绍棠为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写过一首广告诗便是如此。诗云:

宝泉佳酿天下闻,车如流水人如云。古今谁家酒最好?众望所归杏花村。

红杏枝头春意闹,清明时节柳色新。返老还童须一醉,牛背短笛唱乡音。


十二、争名

    关于《清明》诗中“杏花村”地名究竟在何处的问题,千百年来聚讼不休,奠衷一是。据笔者初步统计,全国至少有19个杏花村,其中著名的有6个:

(1)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东南崖下的“杏花村”;

(2)湖北麻城古镇歧亭附近的“杏花村”;

(3)江苏南京城西南隅新桥西信府河、凤凰台一带的金陵“杏花村”;

(4)山西省汾阳县城北15公里处的“杏花村”;

(5)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杏花村”;

(6)安徽省贵池县西“杏花村”。

    上列这6处杏花村,皆产酒,且与杜牧游迹有关,若要确认某一“杏花村”为杜牧作诗处,委实很难。不过抢争名人以为一方旅游事业与经济发展而赢得声誉与效益,亦并非坏事。让“杏花村”这一文化资源为大家共享,则也无所不可。尽管杜牧当时作《清明》诗时可能是即兴而为,并未实指“杏花村”为某个村庄,然而后人硬要将其坐实,那也只能听之任之,是非两便了。这正应了谭献《复堂词话》所说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的阅读接受效应。

    

一首二十八字《清明》七绝,千百年来竞能对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诸方面产生如此深人而广泛的影响,此乃杜牧始所未料者也。尽管上述由《清明》诗衍生的诸多文体门类中有艺术高低之分,技巧优劣之别,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都体现了人们对《清明》诗的钟情与酷爱。它是一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清泉,只要你需要,你就可获得所期望的艺术养分。从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今后也还将是这样。西谚有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我们则要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对《清明》诗的接受方式。随着人们对接受方式的扩大,对文学接受水平的提高,杜牧《清明》诗的影响将会更广更深更远。这无疑是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上的一大奇迹,而奇迹产生的根本原因,则在于《清明》诗本身丰厚的情感内涵与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豫荷

        本名沈玉民,微信名老沈,一九四三年生,河南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学历,六五年加入中国,正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长期在国营军工企业工作,历任工厂厂长,总工程师等职务,从事生产经营和特品科研的领导与组织。二零一零年起,因身体原因脱离岗位,进入玩的世界,喜旅游,喜赏析音乐、书画、文学,兴趣试笔;经常从事社会文艺创作和演出策划。好朋友,好助人,喜奉献,善为乐。忘记昨天,过好今天,积极快乐,拥抱明天,战胜自己,随遇而安。    

投稿须知

       1.平台关注自愿,来稿文体不限,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2.新时代文学平台公众号所有刊稿均加注原创,开通打赏

       3.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平台,立即处理。

       4.收稿邮箱:917141698@qq.com或关注平台加主编微信。

       5.更多详情敬请点击览读二维码下方蓝字公告



展示新时代文学新风采  打造新时代文学新高地 

详情敬请点击:新时代文学平台公告

关于坚决反对求读求赞求赏求转的倡议书

新时代文学与您一路同行

主编微信:917141698

发稿邮箱:917141698@qq.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