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在通往肥肠的道路上,全是朋友,没有敌人!

2021-07-31 03:08:48

自由气质 | 出品  子和| 编辑

城市在变,街道在变,这变化的速度超乎想象。我们遗憾一些市井的消失,但同样会惊喜于新兴繁荣的出现。


我们尊尚传统,亦迎接创新,在每一个看似繁杂的餐饮业态环境中,总有些独树一帜、别具匠心的店面出现,他们或是引领,或是创新。觅食之旅本就充满未知,让我们味蕾满足的过程本就需要勇气!


我们一起尝试,那些把握时代脉搏勇于推陈出新并逐渐拥有独立风格的美食,愿每一次偶然,都有新的惊喜……


—— 编者按

起成都,我总是能想到很多东西。引领西南地区学术的川大、柏荫森森的武侯祠、春熙路的如云美女、老茶馆、麻将······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语来描述这个城市,我个人认为是“看似安闲”。


公元前5世纪,成都建城,其后两千余年的时间里,成都未迁址、未更名。仿佛战争和动乱都遗忘了这块“天府之国”,就连一生都在忧国忧民的杜甫,提起成都时,想到的也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现在,提起成都,联想到的词,也都是慢节奏、巴适,安逸。



但是,那翻腾的火锅和热辣的红油,分明带着不安分的因素,渗入到了每个成都人的基因记忆里,鸭肠、毛肚、黄喉、脑花······这样的食材,也都透着刺激的意味。



所以说,成都的安闲,只是“看似安闲”。深究起来,这要从成都人说起。


都说河南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可是很少人会想到,成都人的吃苦耐劳和坚毅,也都刻在了骨子里。不多说别的证据,只需要看看秦时李冰带领川人建造的都江堰和李白那一篇《蜀道难》,就可以瞧出端倪。



都江堰打造出了粮满鱼肥的天府之国,而蜀道,把成都的鱼米运往中原,供群雄逐鹿。本该享受的川人,每天在岷江边辛苦讨生活。


为了满足自己的胃,川人百姓开始在那些达官、富户不要的食材上下功夫。


吃不到肉,就在杂碎、下水上下功夫;没有米面,就用薯类、豆类淀粉做主食;食材味道重,就仔细清理后,配以香辛料和辣椒。成都的美食文化中,这种“平民吃食”占了一大部分。



肥肠粉,就是在这种饮食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一种食物。但是传承多年后,现在的肥肠粉,制作越来越讲究,味道越来越好,比起“聊以果腹”的初始设定,现在的肥肠粉,更像是“包容型食客”的鉴定者。


坚决不吃的人,对它摇头摆手,百无禁忌的人,对它口水直流。



奔着这一碗肥肠粉,我找到了郑东新区的这一家号称“百年肥肠粉,一碗成都味”的白家桥头肥肠粉。



点了他们家招牌的肥肠粉和一些凉菜、卤味。在等座位和菜品的时候,我就在想,被称为“中国吉普赛人”的河南人,和历史上创造伟大工程的成都人,在一定程度上十分相似。河南人来吃尝成都味儿,莫名有一种“神交已久,终于得见”的感觉。



操作台是开放式的,师傅们在里面忙活着。黑底白字标着价钱,明明白白,童叟无欺,看着就是爽利。


碰巧儿,在等饭的时候和店主郎先生聊上了几句,才知道他曾经作为资深媒体人,因为不愿一直身在职场的浮沉中,最终决定彻底投入美食的怀抱。



小店里窗明几净,装饰走的简洁风格,并没有一般快餐店的拥挤感。郎先生说在他的眼里,吃饭不只是为了享受美食,更是为了和朋友聊聊天,享受一段放松的时间。所以店里装修时让出了相当一部分的空间,只为了食客吃着放松。


我就想到了成都有句方言,叫“摆龙门阵”。三五好友,说说笑笑吃吃饭,好不自在!



凉菜和卤味都偏辣,但是应该是改良过的,没有太多“燥”的感觉。四川人吃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帮助身体抵御潮湿的天气,而河南地处中原,天干地燥,生怕上火。想是为了照顾河南人的口味,做了相应调整。



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口水鸡。鸡块隐藏在红油底下,上面是炸的酥脆的香花生,嫩绿的葱花儿做点缀,看得人食指大动。鸡肉嫩而不柴,既有红油的浓郁,又有鸡肉本身的鲜香。红油的味道麻辣浓郁,才算是吃出了川味儿!



肥肠粉倒是真正按着老成都的做法来的。红薯淀粉现打的粉条,煮进猪棒骨熬成的高汤里,碗里放好料汁,最后直接一冲,就可以上桌了。高汤鲜美,红油香辣,香味儿直冲鼻子过来,难以让人抵挡。



肥肠软糯,粉条爽滑,不能吃辣的小姐姐选了清汤粉,一口汤都没剩下。



龙抄手鲜香味美,将最底下的红油翻出来,每个抄手裹上一层,咬进嘴里,只恨不得把舌头都吞进去。



担担面Q弹爽口,配上香香的肉酱末,一大口吃下去,实在又满足。



锅盔和我们平时吃的大有不同,是先炸再烤的牛肉馅锅盔,配上点白芝麻,酥香可口。馅料不多,但是增香提味丰富口感,拿捏得恰到好处!


据说这家店的师傅,是老板亲自去成都请来的,所以才敢理直气壮的说“一碗肥肠粉,百年成都味”吧!



代表成都老味道的肥肠粉店,开在了郑州的新城区。


饭后发呆的那一会儿,我想到了原来在我们村子住的那一家四川人。那个阿姨去超市买菜,往往拎回来一兜辣椒,来河南谋生活的他们,是不是一次又一次尝试用河南辣椒做出他们的家乡味儿?


我的大学同学中有个妹子,说得一口地道的河南话,后来一起吃饭,见她点了一水儿的辣菜,才知道她是个四川人。“想家的时候,也只能多吃点辣椒了。只是这味道,差得远。”一直十分活泼的妹子,在这个时候显得安静又脆弱。



前两年有个蛮有意思的事情,一个从小饮食清淡的福建男子在吃到四川火锅的时候,认为这个味道让他舒服又亲切,他觉得自己应该是四川人,结果经过查证,他确实是在还没有记事的时候被拐卖到福建的。


曾经在《意林》上看到一篇文章,上面说:“最先想家的不是心,是胃。”家乡味儿往往很难去描述,但是在外地,吃一口家乡师傅做的菜,就能知道这是家乡的味道。


白家桥头肥肠粉,是我们认为新鲜的成都味道。但是在那些来豫发展的成都人眼里,吃上一碗成都师傅做的粉,是否和我们在外地吃到一碗正宗的羊汤烩面一样,心中熨帖?


他们的乡愁,或许能被肥肠粉的香味儿冲淡一些吧!



谁家肥肠粉,最对你的口味?


 评论区见 



— END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