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古风传千年 清明习俗知多少?诗词中来找!

2020-10-28 03:33:13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从日期来算,清明是冬至后第108天。而在古代,冬至后第105天是寒食,这一天需要禁火,吃冷食,所以又被称为“冷节”。

  现在,寒食和清明这两个节气已“合二为一”,统称为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传统的祭祀项目,还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体育活动。

  从古流传至今,关于清明时节的诗句很多。细细品味,我们还能从中找到一些风俗传承的痕迹——

>>吃冷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生动描写清明节的前身——寒食节的习俗。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

  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粳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和冻鱼肉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祭祖扫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若提清明,杜牧的这首诗,当属流传最广的代表。按照习俗,清明时节,本应举家相聚,祭祖扫墓,或是亲友相约,结伴踏青。

  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为排心中苦闷,希望买酒浇愁,牧童指着远方杏花村。寥寥几句画面尽显。

  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就把清明时节回乡扫墓的过程,写得非常详细。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荡秋千<<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海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中,抒发了她对春天的爱惜之意,同时,也提及了女儿家在清明时节会做的事——荡秋千。

  由于清明打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踏青<<

  程颢在《郊行即事》中提到,清明时节如天气晴朗,人们会做另外一个事情——踏青。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而瞿佑,则把荡秋千和踏青这两件事都写进了他的《清明即事》里:

  风落梨花雪满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游丝到地终无意,芳草连天若有情。

  满院晓烟闻燕语,半窗晴日照蚕生。

  秋千一架名园里,柳丝今日向东风。

>>蹴鞠<<

  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今山东淄博)。

  这首杜甫《清明》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在讲求“中庸”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渐由对抗性比赛演变为表演性竞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蹴鞠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

>>放风筝<<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探春这一人物写的一首《风筝》诗,将风筝断线时的情形描写得惟妙惟肖,耐人寻味。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更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风筝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植树<<

  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回出凡尘。移来古寺种朱门。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绿云蔽日树输囷。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

  清代词人顾太清,清明前种下了一株海棠,并填词一阕《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插柳<<

  春来日日困春酲,徂岁如驰得我惊。

  山寺馈茶知谷雨,人家插柳记清明。

  陆游的这首《春日》,描写的正是清明插柳的习俗。谚语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但当代社会并不提倡这种伤害树木的行为。

>>射柳<<

  卜洛成周地,浮杯上巳筵。

  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这首唐代诗人孟浩然诗作《上巳洛中寄王九迥》体现了射箭是清明时节古人热衷的项目,同时,这首诗还体现了清明节的另一项习俗——斗鸡。

>>斗鸡<<

  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

  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

  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

  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

  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

  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如唐玄宗最喜斗鸡,即位以后,在宫中专门修建了鸡坊,并派五百小儿专门负责训养。《东城父老传》记:每年清明节时唐玄宗在宫内举行斗鸡比赛,六宫后妃、文武百官到场观看。届时鼓乐齐鸣,场面盛大。

>>拔河<<

  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

  噪齐山岌嶪,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

  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这首诗就出自唐玄宗《观拔河俗戏》。

  清明时节,在醉人的春光中徜徉,亦悲亦喜,诗累累,情切切,意盈盈,无尽的情怀都在经典的古诗词中缱绻流转,如今读来,意犹未尽,诗意满怀。

  【爱青岛综合整理,部分内容来源:巢湖教育、 暖微工会等】


长按识别 快享爱青岛5.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