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寒假快结束的时候,我来书店喂猫,也顺道来西南村解决自己的午饭问题。眼下学生还都没有回来,年也没过十五,西南村只有零零散散几家店铺开着,不复往日的鲜活。
门口卖山东煎饼的大嫂呆呆地坐在板房里,满脸的皱纹被围巾和帽子两团鲜艳的毛线裹着。我像鱼一样从她的窗外游过,她像石头一样无动于衷地沉默。
那一天,整个西南村给我的感觉都是凝滞的。这一座小小的菜市场,没有可供铭记的历史,也没有可以展望的未来。我忽然很想把这种凝滞感记录下来,也许是文字,也许是影像。甚至应该再深入一点,去记述这里每一个商铺老板的故事——他们才不是统计年鉴里“流动人口”下的一个数字,他们是见证者,见证着一个伟大梦想实现过程中所有的聚少离多。
——•——
“我是吃西南村长大的!”作为经济学院的孩子,我总爱这样戏谑地称呼自己。毕竟这片只有一墙之隔的美食大陆太多次地满足了我囚禁在课堂里的口腹之欲。可我实在不能推荐出一道自己最钟意的美食——并非对口味精益求精,只是害怕自己过于依赖某一种味道,丢失之后就少掉一份乐趣。毕竟在西南村,流动性是最典型的特征:
之前西南村外有一对儿卖湖南鱼粉的小姐妹,长得很漂亮,做的鱼汤也很鲜美,但总是揽不到什么客人,也就做了半年吧,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去年冬天我还总在现在卖花甲粉的那个摊位上买一位大叔熬的白粥——3元钱的一大碗浆白粥配上3元钱的胖哥凉菜,是考前焦虑期最清心的佳膳;还有一家面铺,入冬的时候刚推出新品羊杂汤,十元一碗、五脏俱全,我逢人便安利着,没想到上个星期再路过时已然换了一位老板……
如此看来,去采访每一位摊主的故事也应该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吧,为一些我足够熟悉却终将忘记的人记录些什么。可我终究是太忙、太懒,或者太恐惧,让flag永远倒在了日记本里。我明明酝酿了太多太多问题——想问烤冷面的叔叔有没有考虑让孩子在这边念书(去年我常常看他媳妇带着儿子在摊子里玩),想问做奶茶的小姐姐为什么读了博士却在市场里做生意,想问做烧卖的大叔大妈家里最近是不是有什么事、怎么又一连几天没有出摊……许是作为社交障碍星人,所有“有一搭无一搭”的尬聊能保证“你问我答”的状态就已经是我最努力的配合了,这种“师出无名”的采访于我而言终究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吧。
——•——
那个凝滞的冬日午后,我走进了西南村外一家卖馄饨的店铺。活动板房的白壁已被烟熏的有些发黑,檐下悬挂的冰柱一道道纹丝不动。外卖小哥提上两兜盛满汤汤水水的打包盒走向自己的坐骑,煮云吞的大叔忙活完了趴在灶台上眼神木讷地思考些什么。
半晌,他回身问我这个唯一的顾客:“你们学校是不是快要搬走了?感觉这半年来的人越来越少了……”
我愣了愣,一五一十地把我知道所有信息都告诉了他,然后继续低头一勺勺舀干碗里的热汤。
那时我还不知道开春后不久摊子就流转给了一位卖炸鸡的阿姨,更不知道那位大叔又选择在哪里驻足维持自己的营生。窗外冷风呼啸,气温依然在零度徘徊,但西南村内外人们流动的生活却从来都不曾停滞……
据说这家waka奶茶店已经开了很久很久了。大一大二时来西南村,惊叹于他家红豆奶茶七元一杯的高昂价格,虽然确实质优好喝。但是学生党一穷二白,还是转投向了外面更便宜的大茶杯的怀抱。
对他家产生依赖,说起来还是在大四来到荒岛之后。书店的土著都对这家奶茶店推崇不已,加之物价飞涨下,七八块一杯的奶茶已经完全不算贵了,不知不觉就开始买,一直喝了好几年。后来书店带起一股风气,新土著进岛都会被带跑变成这家奶茶店的忠实粉丝。连从来不喝奶茶的芃芃也对鲜百香QQ缴械投降,“我喝的不是果茶,是果茶泡过的椰果和珍珠。”
来到北京四五个月,在尝遍各大网红奶茶店后,发现最怀念的还是躲在西南村一角的那家waka,以及它所代表的,那段悠闲避世的岛上生活。
一到冬天,西南村的烟火气就格外浓烈,进去五分钟,回味八小时。这对我来说无疑称得上酷刑了,每每要用半瓶香水外加通风的方式去除身上的油烟味。但冬天怎么能不吃面呢?两厢权衡之下,我决定接受这甜蜜的刑罚。
“吃面”对我来说是面临冷饿病痛的首要选择,当然心情好也会吃,更香。小时候胃不好,一到阴雨天就隐隐作痛,一碗热汤面下肚立马好,从不吃药。因此我和面是有革命友情的,到哪都爱找碗面吃。
西南村里值得写一写的面有两家,咱们一个一个说。先说陕西凉皮家的炝锅面,如果要吃一定点宽面,更筋道有嚼劲。老板是一对50多岁左右的夫妻,他们大多时候分工明确,一个人煮面,一个人炝锅调味,我喜欢看他们做饭,从不觉乏味。把事先准备好的面条从冰柜里取出投入锅里,点火加盖,煮到沸腾拿筷子拨一拨,半掩锅盖继续煮,煮透。另一边开始准备炝锅,老板将一勺不知名的酱汁放入热锅中,香气立马弥漫开来,然后加入切好的番茄、小白菜、豆干等辅菜翻炒,快熟时倒入沸水,再次翻炒,等汤汁收一收放入面条,加调味料,我通常会选择少辣多醋,香味浓郁。这碗炝锅面里的精华是豆干,口感像干巴了的瘦肉条,但越嚼越香,面也不错,入味很好,怕咸的朋友可以绕到后面的waka奶茶买一杯鲜百香QQ,绝配。
然后是东北麻辣拌家的番茄鸡蛋面,非常家常,非常好吃,像发烧时妈妈煮的面,让人觉得安心且治愈。老板娘是东北人,一开口就能听出来,我甚至认为她是锦州的,每句话末尾上扬的语气暴露了一切。老板娘生得很好看,圆圆脸盘圆圆眼,脸颊还晕着一层红,手臂丰润,在灶台后忙个不停,充满生命的热力。但她讲话微笑却总是淡淡的,和热闹的动作比起来显得有些落寞,这落寞体现在那颗荷包蛋上,光润洁白的蛋清里流动着溏心,一咬就四散开来。吃面当然要喝汤,所以也不算浪费,那汤的好喝程度是忍不住要端起碗来咕嘟咕嘟的那种,希望你也去尝尝。
今年初雪还不来,但应该快了。到时候一定要去吃面呀,雪花飘飘荡荡落下来,眼前的面热气腾腾升上去,多么完美的互文。人间寒冷,喝汤吃面。
西南村菜市场里有家咖喱屋,一对天津夫妻开的,阿姨爱说话,一个人来吃饭的话总喜欢跟你聊天,天南地北的扯,从她家咖喱的货源一直到她孩子高中教室为啥还不安空调。叔叔比较沉默寡言,如果没在干活就是在看食客吃饭,露出一点点类似于欣慰的笑容。夫妻俩一天的班分两段,一个上午一个下午,不过最近只能看见叔叔了。问为什么,叔叔说阿姨更年期,不能累着,毕竟累坏了还都是他的事儿。
他家东西量给的都足,第一次吃咖喱,中午吃不完打包带回书店,晚上又吃了一顿。蛋包饭是跟室友一起解锁的,结果一人剩了一半,于是第二次起我们决定两个人点一份,馋的话再加杯奶茶,刚好够饱,美滋滋。虽然之后发现自己剩下的咖喱变少了,蛋包饭也能吃完了,嗯一定是叔叔阿姨放少了,毕竟自己的食量不会变大,对吧。再后来熟悉了,向阿姨表示,您家饭最开始的时候量都好大啊,都吃不完。阿姨笑道:“最开始总担心你们吃不饱,你说你们离开家那么远,总要吃口饱饭呀,就盛很多,后来发现大家都吃不完,也不爱打包,就剩着,我倒掉又心疼。就想着之后第一次少盛点,不够了再添嘛。”非常感恩阿姨的好意,但是我每次去还是会叮嘱叔叔阿姨:“少要点饭,我吃不完,真的。”
再说说我夏季限定的凉面吧,夏日某天在宿舍里热的快中暑,决定去书店蹭个空调,中途去西南村吃个饭,习惯性的拐进了咖喱店。发现多了一个新品,自然是要好好品尝一下的。端上来发现只有面,面上铺着几块冰,还有一份小料,姜末葱花海苔芝麻一应俱全。意料之外的好吃,冰冰凉凉清清爽爽的,很好的消除了我对酷暑中没有空调的怨气。习惯性的一边吃一边听阿姨唠嗑,就见阿姨一脸神秘的问:“你猜你是这周第几个来吃面的中国学生?第二个。其他的都是留学生,好多日本留学生过来吃。真是的都是他们过来我都想多收点钱了。不过他们想在国外吃到正宗的本国食物也是不容易。”嗯,正不正宗不能确定,好吃还是很好吃的。以及意料之内的,又遗憾的剩了小半盘。
于是下一次,咖喱屋里响起了“阿姨,来一份凉面,面少点,我真的吃不完,真的。”的声音。
荒岛天津
南开区南开大学西南村7号楼2门106室
周二→周日 10:00-22:00 周一休息
022-2350-0944·店里 | 186-2223-7351·木南
荒岛上海
杨浦区大学路307号602室
周一→周日 10:00-22:00
021-6503-2523·店里 | 136-6145-0269·大漠
荒岛广州
天河区天河北路460号沃凯街3楼
周一→周日 10:00-22:00
020-38856647·店里 | 136-8204-8657·小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