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萌艺术
一档定位为文化艺术领域深度挖掘和传播的访谈栏目,将触手可及的艺术之美拉进人们的视线,融入百姓生活。访谈嘉宾多以精神生活为导向的杰出青年艺术家,文化名人。
首先感谢CICI同学介绍了这么有料的采访嘉宾,让我们能有机会够填补之前的人生空白,说实话有些惭愧作为一个天津人竟然对自己家门口的“非遗”不甚了解,还好不算晚,这一次有幸认识了这位特别会讲故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高氏押花葫芦第四代传承人——高琪。
和高老师是本家,所以在前期沟通时,我们一直在称对方为高老师,我确实深感惭愧,才疏学浅称不上“老师”二字,但是高琪老师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家,不仅知识面广泛,而且总能以特别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追溯起源,结合当下,让你越听越想听,越听越入迷,想想我上学那阵要是能碰上这样的老师,历史成绩也不至于那么难看了。。。
听我一直这么叫着“高老师”,你该不会以为这位非遗文化传承人的年龄与这门手艺的悠久历史一般具有“厚重感”,那就错了。高老师是标准的70后,成熟睿智又健谈开朗,走在路上也并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辨别出身份的艺术家,别问我艺术家通常是怎么打扮,看的多了心里总会有个数。很现代又很接地气的一个人,但是当他开始讲起自家流传下来的百年葫芦押花手艺,追溯到光绪年间的起源,延续这百余年的发展,从曾祖父将这门手艺如何问世,到如今发展到第四代做出了怎样的创新与改善,听着这一切就如同坐上了时光机,开启一段穿越之旅。每一个情景都栩栩如生历历在目。
来到高老师的工作室,暗自庆幸这次选择外拍采访是明智之举。一进门看到的便是高氏祖先高诚有老先生的画像,也就是高琪老师的曾祖父。两侧的展柜中陈列的是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葫芦作品,在高老师的细心介绍中我们逐一了解了葫芦创作的工艺,掐丝珐琅彩,火绘+雕刻两种工艺的结合,以及高氏押花的传统技艺。
葫芦作品的图案异常精美,观察后发现多以秀丽山河,鱼虫走兽,鸟语花香和传神人物为主,内容吉祥,寓意美好,这也是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寄情于物的精髓。既能作为家居陈设点缀,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在刚一进门右手边的展柜里,有一组形态各异的泥人作品,从我刚进入工作室就被吸引了注意力,后来听高琪老师介绍这是一位艺术圈的友人相赠,泥人演绎了从最初的葫芦选籽,育种,扣膜,到经过三个月后成熟期开模,最后在优中之选的葫芦上制作押花工艺,再到成品拿到藏家手中赏玩品鉴。一套完整的制作体系,经由高老师清晰的讲解让大家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在葫芦博物馆转了一圈,高老师像是一位热情的地接导游一般为我们今天的访谈做了充分的铺垫,相信直播间的小伙伴们和我一样,从对葫芦工艺完全不懂,到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一下子也提起了对这项工艺的兴趣,我们坐下来慢慢听高老师讲故事,这故事啊还得追溯到120多年前,从咱曾祖父那辈讲起,话说在光绪年间,高老师的曾祖父高诚有老先生当时精通竹木牙雕工艺,手艺精湛,颇受达官贵人的重用,一次被请入府内制作工艺时发现官家手拿葫芦虫具把玩,引起了高老先生的注意,觉得非常漂亮也很喜欢,于是便回去在自家院落里种植,结出果实把玩于手中,甚是欢喜。这一点可以理解为现在的“流行趋势”,带货明星一出街,某宝上随即就会出现“XX同款”大家趋之若鹜,可见老爷子当时也是追赶潮流的人并且行动力极强,既有审美力,还有快速的动手能力与深度思考能力,所以咱们的高氏葫芦押花技艺才能得以问世。。。扯远了,咱继续说,据说是某日高老先生在把玩葫芦时一不小心将葫芦掉落在桌子上,恰巧碰到一块玉石,非常心疼。当时正发愁如何修补,却突然发现玉石的花纹印在了葫芦壁上,图案却也好看。原来玉石在葫芦上可以按出花纹,这真是因祸得福,从此高老先生便凭着雕刻的功底开始潜心研究此项技艺,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精心的揣摩,终于雕刻出了有阳雕效果的花纹图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葫芦押花工艺。
这就是高氏押花葫芦的由来,听着高老师绘声绘色的描述,我们也仿佛被带回到了那个年代,亲眼见证了这门手艺的起源与发展。
而如今,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的高老师已经桃李满天,门下收了18位徒弟,这一点其实我是有些疑虑的,都知道咱们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传承,尤其是这种家族流传下来的手艺更是讲究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但如今高老师的学徒不仅不局限于年龄与性别,更是不拘泥于国籍种族,听说还收了“洋徒弟”呢,这样的做法会不会违背了老祖宗的规矩呢?对于我的疑虑,高老师是这样回答的:首先我们的高氏押花技艺是一项民族传承的手艺,那“传承”二字是重点,不要拘泥于学习它的个体是谁,无论是谁学会了都是“高氏”的这门手艺,经由这些热爱这门手艺的人去散播去传送,让咱们这项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这不是一件美事吗?高老师还说,不光是高氏葫芦押花这一项文化遗产,我们中国还有非常多的民族文化需要传承下去,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受西化影响很深,这其实是与早期的家庭教育相关,盲目跟风,我们从不排斥外来文化,但是一定不能扔掉原有的祖先留下来的好东西,而去一味的追捧外国的月亮。若干年后,我们的文化瑰宝还需要年轻人去传承。
对于让国外朋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更是身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应尽的责任,两国之间切磋学术交流,又能将本国文化在国外得以很好的宣传。让世界各地都可以感受到中国发光的艺术作品,这正是国人提升文化自信的象征。
听了高老师的这番话,顿时感悟到作为一个天津人的荣誉感,当然同时也肩负了一份对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我们的栏目#萌艺术#能为大家做的就是提供这样一个平台,我能做的也只是写下这些文字,讲给我身边的朋友们听,而我们更需要的是像高老师这样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们,把更多更好的故事分享给大家,把精湛的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
直播一个小时的时间明显是不够用的,因为我们还没有听够故事,对于押花技艺的了解还过于浅薄,当然了100多年的历史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说尽,如果你对民族文化也有兴趣,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葫芦押花的技艺,来高老师的工作室坐坐吧,保证你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以上为本期《萌艺术》访谈直播主播说日志
望有更多的人听到《萌艺术》与她的朋友们的故事
原创稿件版权均属美活研习社
转载、投稿、爆料、洽谈合作
联系小编:ifeng_tjc
童鞋们有什么话题想知道
也可在后台给我们建议及留言
(一期嘉宾:姚墨、管盼盼&刘玉瑾、张娟)
(二期嘉宾:张晓彤、张峰瑞)
(三期嘉宾:林承玮、骆仪)
(四期嘉宾:高琪、丁天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