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绵阳:曾经的“防弹背心”,如今的脆皮锅盔|当地人怎么吃

2020-12-02 02:21:45

欢迎订阅“国家人文巡礼”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主办 

《人民眼光》栏目承办


绵阳建城已有2205年的历史,是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绵阳,古名“涪城”、“绵州”,从西晋怀帝时起,历来为郡、州治地。清雍正五年(1727),升绵州为直隶州,领县旧时的绵阳市区增多,辖区扩大。

 

蜀汉"兴也在涪(绵阳)、灭也在涪(绵阳)"。



刘备、诸葛亮、蒋琬在绵阳境内的遗迹处处可见,刘备刘璋涪城会的遗址--富乐山别有一番风景。扬雄读书台“西蜀子云亭”傲立西山风景区,是刘禹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所指。

 

稀世奇珍的汉平阳府君阙后一座独具建筑风格的博物馆,浓缩着绵阳的历史,收藏着科技精品。郪国故址上的郪江汉崖墓多达一千多座,有道不完的故事,解不完的谜底。



江油是诗仙李白的故里。,;有太白纪念馆,有磨针溪、有李白故居陇西院、有李白胞妹李月圆故居粉竹楼、有月圆墓、有李白骑过的石牛,还有1000多座碑刻的太白碑林。

 

李白故里还有孕育李白山水灵气的窦圌山、观雾山、涪江六峡和匡山风景区;还有赋予李白道家仙气的乾元山和金光洞风景区。

 

如果说近代以前,这上面标注的是唐诗宋词,是李白、杜甫、欧阳修的诗情画意与浅吟低唱,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就新增了三线建设的红色文化标记,邓稼先等人为国奉献、苦干拼搏精神深深烙入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而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无数感人画面在此涌现,自强不屈、感恩奋进为绵阳新的城市文化内涵。

 

绵阳,还是一座好吃的特别多多多……的城市。如果想要吃到最正宗的绵阳小吃,那么马家巷这个地方,你一定不能错过。


马家巷

和其他的美食街不同,马家巷不是专门为了游客精心打造的,

而是本地人最爱的老绵阳味道。


在马家巷里,熙熙攘攘的人群,热闹的叫卖声,那些小小的摊点,那些或酸或甜或麻或辣的美食,都构筑着人们记忆里的绵阳。

 

马家巷的美食众多,凉面、钵钵鸡、余妈妈兔头,油茶、锅巴凉粉、冷沾沾、岳氏酸奶粉、老上海生煎包……但是今天,小编要给你推荐的是绵阳土生土长的锅盔。


 

绵阳锅盔种类很多,有层层都酥的油旋子锅魁,有可以媲美蛋糕的混堂锅盔,有馅料种类丰富的脆皮锅盔,还有芝麻锅魁糯米锅魁腌肉或卤肉夹锅魁以及各种味道与肉馅的锅魁,可达20多个品种。



绵阳人吃锅盔常常与米线搭配,尤其是肥肠米线,啧,那真是给个皇帝当都不换。

 

锅盔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美味小吃,但是在古代,锅盔常常扮演行军粮的角色。

 

秦朝时期,锅盔被叫做墩饼。当时秦军行军时士兵配发的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一个墩饼的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



在那时,士兵携带墩饼的方式格外独特,前胸后胸各搭一个,如同民间过去常用的褡裢一般。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墩饼竟成了极好的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防弹背心)的作用。

 

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墩饼能"吃箭",也成了秦军获胜的一大法宝。

 

而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做"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秦人出门,家中必烙锅盔,让出门人带上,这一习俗延续至今。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锅盔是诸葛亮发明的,火烧博望后发明的。当时为帮关羽“饷将士,收军心”,传信曰:“多用干面,掺水少许,和成硬块,大锅炕之,得食为盔,以饷将士”。后来锅盔在北方流传,做法也有了许多不同。

 

到了九十年代,国民的生活水平升华到了一定高度。吃肉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没肉的锅盔对大家也不再具备吸引力。



锅盔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兴起的,成为了大家饥饿时垫肚子的首选食物。

 

食物

是一座城市历史人文的汇集

跟着当地人的脚步

用味蕾

记住一座城市的味道


图片来自于网络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