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剪不断的乡愁

2022-07-23 04:30:42

朋友久居国外,与故乡失去联系多年,直至联系上我,聊了很多关于家乡的话题 。忽一日夜半,朋友发QQ信息:写一些关于三汇的文字吧,解我思乡离愁。


其实,对于三汇,已有太多的文字描绘。它的地理位置、曾经的辉煌历史,在文人骚客的笔下、影像大师的镜头中,早已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


我亦不想多做补充,事实上即便补充,也都是前辈遗留的记载。对于这个曾盛极一时的商业小镇,我有着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只是或多或少参杂了些许愤慨与无奈,这应该是朋友不愿看到的。


三汇素有小重庆之称,作为水陆交通重镇,曾有很多工厂矗立:火柴厂、铁厂、锅厂、饮料厂、麻纺厂、醋厂,还有驰名国内外的川东水泥厂,少年时我与很多人一样,以身为三汇人而骄傲。


N多年前,表姐们为能挤进麻纺厂而绞尽脑汁。在当时,能进麻纺厂意味着生活有了保障前途就是辉煌。有钱有权人家的公子少爷找女友也以麻纺厂为首选, 那些年麻纺厂进进出出的可真是名副其实的美女啊。


当时的三汇,随处可见大片大片的青麻。一到收获的季节,满坡都是喜笑颜开剥麻的人。走进乡下院子,到处都是拿着麻刀哼歌打麻的妇女。妈妈们唱得声情并茂的打麻歌,却因当时年幼,现今一句也记不住了。常想如果今日的三汇麻纺厂还在,麻园(非指如今地名)还在,是否我们就不用再花那么昂贵的价钱买如今市场上的亚麻衣裳?是否会在亚麻流行的今天为三汇人民带来富庶?


位于号房的饮料厂曾解决了很多年轻女性的就业问题。汇东汇北作为柑桔生产大乡,为饮料厂供应了用之不尽的原料,饮料厂也为柑桔大乡创造了很多八几年让人眼红的万元户,镇上的姑娘们也以嫁到桔乡为傲。饮料厂的存在引导农民发展了更大规模的柑桔种植。 尤记得童年时,红桔一度卖到一块多钱一斤。镇上的小贩们背着瓜子、米花糖、白糖饼蹲守在小学大门外,诱惑孩子们偷摘家里的桔子换取。每天中午,同学们早早地来到学校,一个红桔换一包5分钱的葵花子、5分钱一根的玉米糖、或1角钱一个的白糖饼。


学校孩子多,每天小贩们一背篓零食来,再一大背篓桔子走,小贩们赚得喜笑颜开,孩子们也吃得心花怒放。


记得八几年的饮料厂经常招剥瓣女工,很多乡村的女孩子在寒冷的冬天凌晨打着麻杆或稻草制作的火把,结伴赶到饮料厂挣每斤8分钱的手工费。由于天气寒冷许多女孩子都手指开裂,但不妨碍她们挣钱的激情,用纱布包包继续工作。


在那里,众多家境贫困的女孩子为家里换取了油盐钱、挣得了结婚用的嫁妆。


而今,颇负盛名的饮料厂早已不复存在,徒留一堆断瓦残垣记录着曾经的沧桑。汇东、汇北这些柑桔大乡也早已没了桔园满山、红果满枝的景象。


饮料厂的破产引发柑桔价格直线滑坡,八几年还一块多钱一斤,而今已沦落至两三毛一斤还没人收购的惨况。金秋桔子成熟时节,树下满是无人采摘自行掉落的桔子,霉变后的腐臭味充斥着整个桔园。多年来,果农外出打工另觅生计,缺乏灌溉、施肥、防虫的果树大片干枯死亡沦为灶柴。



三汇唯一让人稍感欣慰的当属醋厂,不但得以延续下来还扩大了规模,新建了大型厂房。当年,醋厂做为一个慈善企业,为三汇镇解决了大批残疾人的就业难题。三汇特醋久负盛誉,九几年在北京,姐姐、姐夫每逢探亲回京都要带上几大件特醋送部队领导、战友、老乡。三汇特醋味道纯香,酸而不涩回味甘甜。每次被鱼刺卡喉只要喝上两口,鱼刺马上软化下滑。


而对于其它地方产的醋我是不敢喝的,总觉酸得难以下咽。


我一直觉得三汇特醋可以做得更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诸如可以研发一些保健醋、药用醋蛋液、醋酸饮料等系列产品。



三汇还是一个美食小镇:凉虾、散子、油钱、油茶、凉粉锅盔、牛肉锅盔、心肺汤圆、碗耳糕、水八块、羊肉蒸笼等等。


首当其冲的是属三汇锅盔。 虽然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三汇锅盔的影子,但离了三汇特有的水质,哪里也打不出三汇锅盔特有的劲、绵、甘、香,以至于很多游子远出时还是选择从本土带正宗的三汇锅盔出去。


记得某年的正月初一,所有的锅盔摊都收档歇业过春节了。一位从北京归来的游子要带锅盔给他久离家乡的亲人,找遍了三汇镇的各个巷道,终于访到黄师傅门前,好言求得老师傅应允以每个锅盔8元的价格圆了老人想吃三汇锅盔的心愿。至此之后的每个春节,三汇锅盔不但不歇业,反成了赚钱的好机会。春节期间原香锅盔可以卖到三元,凉粉锅盔五元的“高价”。尽管如此,每个锅盔摊前依然门庭若市。



这二十年去了很多地方,吃过诸如:麻油鸡、葱油鸡、白斩鸡之类的凉拌鸡,始终找不到三汇水八块特有的嫩、麻、辣、鲜、香口感。于是每次回到三汇,总要去“太太水八块”犒劳下自己的味蕾。当然,如今的三汇水八块也水涨船高,价钱也是攀升到七八十元一斤了,而诸如春节这样的大型节假日,百多元一斤也还需预定。


三汇的心肺汤圆也是想起就让人流口水的,却由于制作工序复杂,已基本消失不见。偶有一两家,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一九六六年由铁道兵组建的川东水泥厂,曾供给了整个达州市周边县镇的建筑所需。现今已由一个厂发展为一个集团公司。但它的原址,除了还高耸巨型的建筑提示着昔日的辉煌,周边灰蒙蒙的土地再也看不到昔日川流不息的车辆,昼夜生产的灯火辉煌。


求精锅厂、三汇铁厂、火柴厂,都已相继关门大吉,造船厂也看不见往昔火花四溅机器轰轰鸣的场景,只能从残留的建筑及人们口口相传中知晓它们的往昔的盛况。花码头、水码头、铁码头、碳码头、菜码头、窑码头也早没了商船云集游人如织的繁荣景象。偶尔有渔船停靠在岸边,渔民将一天的收获交予游船。两艘大型游船也只是象征性地停靠在那里,作了商贾娱乐的饮食休闲之用。



向阳门,这座古镇地标性建筑牌楼早已拆除,它的消亡预示着古镇的没落。虽然古镇日渐呈新,林立的大厦逐渐取代了黑瓦小楼,却再也找不到古镇原有的风韵,给人沧桑悲凉的感觉。甚至有人将三汇连年遭遇的百年洪灾归结为对向阳门拆除的惩罚,说是破坏了古镇的风水。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却也显示了人们对于向阳门牌楼的怀旧、思念和对破坏它的人的憎恨。


三汇火车站曾经作为达州市通往重庆、成都的重要铁路站点而为人称道。


三汇火车站曾被规化为市级站,所有途经车辆都在此停靠、中转。却因了某些人的自私贪婪,把原本该有的直线改为弯路绕行,致使火车不能提速。枉负了国家、省委、市委的规划与财力,辜负了全镇人民的期望,葬送了古镇的未来,致使三汇因为交通闭塞而落后周边。众多在外创业的游子曾带着回乡创业的激情、资金,考察了故乡的交通、资源,踌躇满志,却最终落荒而逃。



对于三汇,我还是有着极强的怀旧情结和振兴愿望。曾享誉京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瑰宝——三汇彩亭,曾是我童年最美丽的记忆。每年的3月18日,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三汇,场面相当壮观。人山人海,脚步在此时是不听自己支配使唤的,身体被涌动的人群推动向前。,“哪咤闹海”、“白娘子会许仙”、“猪八戒背媳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与之相随的还有扮着小丑的:“金钱梅花络”、“高脚蹬”、“车幺妹”。


人流从小镇的最东头挪动到最西头,绕着整个古镇穿行一周。如今,三汇彩亭也在一次成都的大型汇演中,由于跌伤小演员而淡出人们视野多年。田家坪开发区的一次大型活动中,三汇彩亭复出了,终于圆了小镇人民再睹风采的心愿。


同样集结于心的还有五月初五的赛龙舟。端午节这天,各单位自行装扮的各种龙船集结河边,一声枪响醉鸭落水,船上众人在船头鼓手的口哨声锣鼓声、岸上人员的呐喊助威声中,。有先行者抢先入水抱得水鸭上船,一时间所有船只竞相鸣锣敲鼓,岸上众人更是欢声雷动。


三汇,曾以四通八达的水路名满川东,在世界翻天覆地的发展面前,褪去了华丽的外衣,正以没落衰退的姿态渐行渐远。


不知何时,她能重铸辉煌?


后记


2013年,我应朋之邀写下这篇文章,当时尽剩愤慨,字里行间满满都是感伤。今日喜看古镇文化复兴有望,内心真真儿是欢喜的!!!留存此文,以较分明。




作者简介】:


张成芳,出生于七十年代,四川省渠县三汇镇人。爱山、爱水、爱文字。



欢迎投稿


1、文章体裁:小说、散文和诗歌

2、附作者照片一二张,作者100字左右简介

3、投稿邮箱:458678692@qq.com


原创精品,扶持新锐;

立足三汇,面向世界!


名誉主编:杨森林   张力

       主编:黄河

执行主编:王中云

特约主编:孙小淞

       编辑:付丽霞   张成芳(特约)   唐中华(特约)

来源:三文学平台


凡本微信(CS458678692)注明来源:三汇文学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三汇文学平台,转载请注明。

长按二维码关注

觉得不错,请点赞↓↓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