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市井录】(李蓬)大话锅魁王(一)

2021-07-30 04:05:46

  一

  

  相传诸葛亮在北伐时考虑到埋锅造饭很不方便,于是在打仗之前叫人成批地生产一种形如锅状的干饼,每人发几个,以备打仗饿了啃几口。后来这种制饼方法流传到了民间,人们在口味和形式上翻新,有甜有咸,有荤有素,有方有圆,还美其名曰叫作“锅魁”(亦称“锅盔”),意为锅中之魁。

  川北诸葛镇的王家世世代代都靠制作锅魁为生,虽然说不上发财,但也足够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王家做的锅魁特别好吃,他做的时候与别人并无两样。一张案板、一个蜂窝煤炉灶,他将在家中早已发好的面团铺在案板上,捏成一个个小块,用木棍在上面滚动。一边滚,一边敲击案板,发出“叭叭叭”的声响,很有节奏。接着,将这形如满月的薄饼放在平锅上煎干,再置于锅下的炉膛中烘烤,出炉后的饼子变得极为酥脆,这便是王家锅魁。有人说,王家锅魁的诀窍关键在于发面过程。他是在家中进行的,谁也不知道究竟。这套绝活传子不传媳,一直没有外泄。

  到了王老倌时,老婆的肚子不争气,接连滚下七姊妹,便成了文盲写文章——腹中无货。两口子也已到了四十来岁,眼看绝活就要失传。王老倌时常盯着别家男孩出神,以致连做锅魁都有点懒心无肠。买锅魁的人便问:“王老倌,你在想什么?”王老倌长长一叹:“我也没有别的想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有一个儿子。”

  也许是这话感动了上苍,第八胎伴随着计划生育的脚步滚了出来,正是一个儿子。老年得子,两口子喜出望外,别人缴罚款时总是一哭二闹三上吊,王老倌则是笑呵呵地跑去找人借钱。有人唆使他耍无赖,王老倌说:“有儿子了,知足。我也不想给政府添麻烦。”

  王老倌还将这个老幺儿取名叫八娃,一家人奉为至尊宝。到了王八娃九岁时才开始启蒙读书,并且接连读了四个一年级。有人就说:“王八娃,你咋这么笨,读书有什么好?全家人吃饭,就你一个人去读书,多吃亏!”王八娃一听,果然有理,就再也不愿意对教育去尽义务了。

  王老倌心想自己一辈子大字不识,不也照样生活,于是也就听之任之。但也有让两口子不安心的事:八娃是鸡胸,佝偻着背,长大后是驼背无疑。现在这年代已不多见,他们担心儿子长大后讨不了老婆,这香火还是难以延续的。就在这时,一家河南人逃灾来到诸葛镇,王老倌眼前一亮,给了那家整个当场天所卖的锅魁钱,让人家把女儿春花留下来。那户人家正愁养不活孩子,立马答应下来。春花比王八娃还要大三岁,满了二十岁后,就按诸葛镇的风俗成了八娃的老婆。几年一过,儿媳的肚子仍是平平,害得老两口饮恨而去。

  别看王八娃读书不行,但他做锅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老倌死后,王八娃就继承了他的家传手艺。他将锅魁烙得酥酥的,入嘴香喷喷的,一咬便裂成千层糕般一层一层的片子。有些人吃法别致,叫王八娃将锅魁剖开,将卤肉或川北凉粉灌进去,吃起来别有一种风味。他的锅魁吸引了许多人,镇上的老板招待外地客户总不忘叫上锅魁;外地客户为了吃上锅魁,也总是愿意与诸葛镇的老板们打交道;甚至连县上一些平时非常讲究卫生的领导也时常专程坐着小车,跑到他的摊前来吃锅魁。

  王八娃也像他老爸一样,平时只和五斤面,当场天也只做十斤粉。晴天,他就在诸葛镇西边的黄桷树下支开摊子;雨天,他就以一个锅魁的代价在林家铺子屋檐下做生意。忙完生意就去茶馆喝老茶,听人天南地北地神侃,间或去看人家打长牌。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