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行者无疆》(十三)《在长安城咥羊肉泡》

2022-01-24 03:53:36


长安,是和羊肉泡馍连在一起的。

羊肉泡馍,已经成为了西安的一个标志。羊肉泡馍昵称“羊肉泡”,古称羊羹,属西北美馔,尤以陕西西安的牛羊肉泡馍最负盛名。

最早羊肉泡馍记载在《战国策》里——

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

说的是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的战国时代,有一回,中山国君宴请国都里的士人,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其中。羊羹分羹不均,并没有分给子期,于是司马子期一生气跑到敌国楚国去了,并劝楚王攻打中山君。

羊肉泡馍还有很多传说和来历。相传在五代末期,赵匡胤受困于长安,身上只剩下两块干馍,难以下咽。他恳求一家羊肉铺的店主给一碗羊肉汤,顺手把馍掰碎泡在汤中,馍也软,汤也香,非常可口。赵匡胤后来当上了宋代的开国皇帝, 仍念念不忘那次经历,就又去那家羊肉铺,让人如法炮制,他食后大加赞赏。于是,皇帝爱吃羊肉泡馍的消息就不胫而走,很快风靡整个长安。不过这仅仅是传说。

这个传说有真实性,苏东坡就在那时写下了“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千古诗句。

真正意义上的羊肉泡馍兴起于明代中后期。崇祯十七年,第一家羊肉泡馍馆子天锡楼开业在西安城里桥梓口,后来逐渐传遍陕西,进而成为整个西北地区的经典美味。

1936年,。1947年,,曾用牛羊肉泡馍拉选票。当时报纸标题有:“君欲竞选国大代,请客先吃羊肉泡”,以一碗牛羊肉泡馍换取一张选票。

  历史发展到今天,牛羊肉泡馍已成为市井百姓久吃不衰的美食。在西安的大街小巷,经营牛羊肉泡馍的饭店星罗棋布,使这一美食充分得到了巩固和发扬,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羊肉泡馍是陕西的风味美食,尤以西安最享盛名。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因它暖胃耐饥,素为西安和西北地区各族人民所喜爱,外宾来陕也争先品尝,以饱口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用以招待国际友人,也深受好评。羊肉泡馍已成为陕西名食的“总代表”。

羊肉泡馍,古称"羊羹",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羊肉泡馍的烹饪技术要求很严,煮肉的工艺也特别讲究。其制作方法是:先将优质的羊肉洗切干净,煮时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烂,汤汁备用。馍,是一种白面烤饼,烤饼的面必须是死面,吃时将其掰碎成黄豆般大小放入碗内,然后叫厨师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汤,并配以葱末、香菜、黄花菜、黑木耳、料酒、粉丝、盐、味精等调料,单勺制作而成。羊肉泡馍的吃法也很独特,有羊肉烩汤(水盆羊肉),即顾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将汤汁完全渗入馍内。吃完馍、肉,碗里的汤也被喝完了。还有一种吃法叫"水围城",即宽汤大煮,把煮熟的馍、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围以汤汁。这样清汤味鲜,肉烂且香,馍韧入味。如果再添以辣酱、糖蒜,别有一番风味。是一种难得的高级滋补佳品。西安的羊肉泡馍馆很多,其中老字号有"老孙家"、"同盛祥"等较有名气。

泡馍讲究汤清肉烂,煮汤是最重要的,骨汤和肉汤分开煮,肉先腌制20小时,再煮8-12小时。常见坊上回族煮泡馍汤,一口近1米口径的大锅,下的调料使用50斤的面口袋,装满满一袋,投到锅里煮。讲究的卖家都是把一锅汤卖光就关门,所以味道好的泡馍店几乎都是早上10点开门,下午2点就关门了。

羊肉泡馍与兵马俑、秦腔并列为西安的三大特色。

羊肉泡馍是西安最具特色的清真小吃,。提到西安小吃,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羊肉泡馍。

泡馍的灵魂是那碗汤。头天下午把骨头下进锅里加上调料熬上,傍晚时分投进肉,肉煮熟以后不取出来,而是在大锅里焖上一个晚上,直到次日黎明。这么做事为了达到肉烂酥香、浓汁汤酽的效果。而做汤的调味材料更是多达好几十种,其中包括小香、花椒、桂皮、八角等。

吃泡馍是真正的自食其力,不管多有身份的食客都得亲自动手掰。如果让店家用刀切好,实在是糟蹋东西。机器撕的馍或者是用刀切的馍,都会造成馍的切缝变“死”,这样一来汤的香味就不容易渗透到馍中,那泡沫的味道自然是大打折扣。把手洗得干干净净,拿起一个圆圆的馍一掰两半,取其中一半顺着边沿慢慢掰碎,用指尖掐成小粒,再把那金黄的皮撕成薄片撒在碗里抖落均匀。掰馍必须耐住性子精雕细刻,丝毫急躁不得,掰得如蚕豆般大小, 泡起来才越润味儿。

馍掰好后,请伙计呈给掌勺大厨,加羊肉汤大火快煮,加牛羊肉、粉丝、葱花、蒜苗、香菜,高级一点的(西安都称之为“优质的”)还有木耳、黄花菜和香干等即可端上来吃了。这样一大碗自己亲手掰好的泡馍,翠绿的葱花、蒜苗、香菜、红褐色的牛羊肉、黄色的金针菜、映衬着洁白晶莹的粉丝、黝黑的木耳、香味四溢, 使人食指大动。还应注意的是:端上来的泡馍应是泡馍垫底,粉丝覆成网形,佐以葱花、香菜、牛羊肉摆成鱼形在最上面。

煮馍讲究以馍定汤,因为掰馍大小是和煮法统一的,原则是汤宽馍块大,反之则小,有经验的厨师要根据用餐者掰馍的大小决定加多少汤。用餐者掰好的馍晚被编上号送给掌勺的大师傅,掌勺的大师傅把馍煮好以后再附上自己的号牌给用餐者端过来。其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交流语言,用餐者掰完馍,把一根筷子放在碗上,伙计便会明白,这要的是“干拔”的煮法;碗上不放筷子则表示吃“口汤”和“水围城”。

掰馍也是一种功夫活、细活,到底馍要掰多大合适呢?老说法是干刨如黄豆,口汤如花生,水围城如蚕豆,意思是说吃什么样的口味掰多大的馍,以馍定汤。但如今泡馍馆子的讲究都是把馍掰得如蜜蜂头大小,并且均匀,好的厨师会根据馍掰的大小确定煮馍的时间,无论大小,煮出的馍不会散,不粘牙。吃到嘴里馍芯一定是筋筋的为上品,绝不敢煮成糊糊,那样这个厨师该挨板子了。经常会有一些老食客,早上十点来钟就到了泡馍馆,喝着酽茶,聊着天,细细的掰上两三个馍,基本到中午十二点钟左右才会把馍掰完,让师傅把馍煮了,美美的吃上一碗,这才会心满意足。

羊肉泡的传统做法有四种:单走、干拔、口汤、水围城。

所谓“单走”,馍与汤分端上桌,把馍(饼)掰到汤中吃,食后单喝一碗鲜汤,曰“各是各味”。“干拔”有人称“干泡”的,煮好碗中不见汤,能戳住筷子。另一种叫“口汤”,泡馍吃完以后,就剩一口汤。“水围城”顾名思义,宽汤,像大水围城。您掰完馍,把一根筷子放在碗上,伙计便会明白,这是“干拔”。吃“口汤”和“水围城”不用拿筷子表示,因为掰馍大小是和煮法统一的,原则是汤宽馍块大,反之则小,有经验的厨师看到你掰馍大小就知道要加多少汤了。

泡馍的掰法讲究。泡馍是特制的,称饦饦馍,一个二两。据说是九份死面,一份发面揉在一起烙制而成。全是死面,口感不好,且不利消化;全是发面,就泡不成了。有的假行家会说掰出的馍要像蜜蜂头,越小越好,其实不然,如上所述,馍大小是和煮法统一的,干拔、口汤、水围城,馍的大小依次如黄豆、花生、蚕豆即可。

馍掰好后,请伙计呈给掌勺大厨,加羊肉汤大火快煮,加牛羊肉、粉丝、葱花、蒜苗、香菜,高级一点的(西安都称之为“优质的”)还有木耳、黄花菜和香干等即可端上来吃了。这样一大碗自己亲手掰好的泡馍,翠绿的葱花、蒜苗、香菜、红褐色的牛羊肉、黄色的金针菜、映衬着洁白晶莹的粉丝、黝黑的木耳、香味四溢,使人食指大动。还应注意的是:端上来的泡馍应是泡馍垫底,粉丝覆成网形,佐以葱花、香菜、牛羊肉摆成鱼形在最上面。

吃时左手拿勺,右手执筷,泡馍上桌后,把辣子酱铺在上面,切忌搅动,讲究从一边“蚕食”,以保持鲜味,一老吃家说这样鲜热之气跑不散,但我寻思搅动过甚,泡馍不成其为泡馍,羊肉汤变成面糊糊才是最可怕的。糖蒜用否,个人自愿。餐后搭配直提纤饮用一小碗原汁烹制而成的高汤,以为清口。

50年代,总理、,曾分别在西安以牛羊肉泡馍宴请过尼泊尔前国王马亨德拉、越南胡志明主席等。英国蒙哥马利元帅品尝后高兴地说:“我今天又一次享受了中国的饮食文明!”。

我在西安生活了近三十年,对羊肉泡馍情有独钟。

长安传到西安的羊肉泡馍看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慢的仪式”,此类的仪式组成了昔日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基础。在中国,生活的意义就是现在、此时此地,羊肉泡馍的仪式就是体验感受人生的过程。当你掰着馍的时候,你就像一个农民在收获、劳动,意识到你的手和身体,意识到面粉而不只是食物的名称,你重新意识到粮食,以及那些大地上的耕作者,因为吃到嘴是这么慢,这么费力,你会珍惜和敬畏。

贾平凹这样说:“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若与那些年长的农民聊起来,,首先便是这五大要素。”

羊肉泡馍正宗的吃法叫“蚕食”,是贴着碗边一小口一小口吃,这样即使吃到最后一口,依然香喷喷热腾腾。而且,面饼需要自己掰,先掰、后撕、再掐,最后放入羊肉汤。但遗憾的是,很多地方的羊肉泡都已经把馍切成小丁状,泡入汤中,才上桌供食的。 羊肉泡馍集菜、主食和汤于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泡下肚,不仅提供了饱腹感,还能带来微微发汗的暖烘烘的感觉,能让人从心底升起一股温暖。

贾平凹还这样介绍了羊肉泡馍:

骨,羊骨,全羊骨,置清水锅里大火炖煮,两时后起浮沫,撇之遗净。放旧调料袋提味,下肉块,换新调料袋加味。以肉板压实加盖。后,武火烧溢,嘭嘭作响,再后,文火炖之,人可熄灯入睡。一觉醒来,满屋醇香,起看肉烂汤浓,其色如奶。此羊肉制法。

十分之九面粉,十分之一酵面。掺和,搅匀,揉到。做馍胚二两一个,若[左食右乇][左食右乇]状,[左食右乇]边起棱。下鏊烘烤,可悠悠温酒,酒未热,则开鏊,取之平放手心,在上骚骚,手心则感应发痒,此馍饼制法。

食客,出钱并非饭来张口,净手掰馍,碎如蜂[左月右上夭下韭]。一是体验手工艺之趣,二是会朋友谈艺文叙家常拉生意,馍掰如何,大、小、粗、细,足可见食者性情;烹饪师按其馍形,分口汤、干泡、水围城、单走诸法烹制,且以馍定汤,以汤调料,武火急煮,适时装碗。烹饪十年,身在操作室,便知每一进餐人音容相貌,妙绝比柳庄麻衣相师有过之而无不及。

西安五味巷有一翁,高寿七十。二十年前起,每日来餐一次,馍掰碎后等候烹饪,又买三馍掰碎,食过一碗,将掰碎的馍带回。明日,将碎馍烹饪,又买新馍掰。如此反复,不曾中断。临终,死于掰馍时,家人将碎馍放头侧入棺。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这样说的:

姜政委擦拭着眼镜片上的泥巴浑纹儿,怎么也擦不干净,他发觉自己的衣襟和手指全部给泥巴弄脏了,无奈就把无法擦净的眼睛架上鼻梁,对瘫坐在湿漉漉的沙地上的士兵们鼓劲打气:“同志们,在走五六十里路就进城咧!老孙家羊肉泡馍,老白家饺子馆尽饱咥啦······”姜政委给士兵打足气儿之后,就把另外三位领导引到远离士兵的柳林深处,坚定不移地说:“我回省委汇报情况兼做城内策应,你们继续前进,不能有丝毫的摇动情绪。咱们在滋桥北桥头会面。”姜政委连一个随身警卫也不带,只身走掉了。······姜政委在古城久负盛誉的老孙家泡馍馆吃订饭,由堂倌每天早晨送饭上门。老孙家雇用着十数个专事送饭上门的堂倌,用一个竹编提盒装着两层保温棉套的饭碗,在街道上一路喊着“借光”小跑过去;不说行人,即使街癖警察看见听见这些小厮也是赶忙躲让,唯恐不及,因为这些小猴子爬附在老虎背上——他们送饭的主户肯定是大亨要员,以及耍枪杆子的军警长官。

按照鹿兆鹏设计的方案,通过熟人给老孙家打进一个堂倌,又以不经意的理由和给姜送饭的堂倌调换了路数。为了使姜取消任何猜疑,直到第七次把饭碗从提盒里取出时,才把一撮砒霜溜进碗里。热气蒸腾香味扑鼻的羊肉泡馍递到姜的手里时,堂倌像往常一样哈着腰恭维一句:“口味不和您老早说哎!”姜习惯性地用筷子搅一搅,把沾在筷子上的稠汁搁嘴角捋一捋,咂咂味儿点点头,不屑于和堂倌开口说话就大吃起来。堂倌依然哈着腰倒退门口才直起身来转身出门,走出四合院过庭出了街门,便钻进一条早已窥测好了的巷道,再也不回老孙家泡馍馆去了。姜吃完泡馍以后习惯喝茶,不断地揩着额头冒出的热汗,这是羊肉泡馍吃罢后最惬意的感受,然后就坐等在屋里接待来人议事。


根据陈忠实同名小说改编的大剧《白鹿原》,是一部20世纪初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这是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特殊的时代背景,浓厚的关中风情,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古老的土地,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

吃羊肉泡成长起来的陈忠实,用《白鹿原》创了一首史诗。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