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趣食集 | 古丝绸之路 西安名馍

2020-11-14 21:32:16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各种特色食材和美食沿着丝路穿梭,增进了我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也再次将我们的味蕾拉回了时空的长廊之中。那古老丝路,承载光荣与梦想,既展示了东方大唐的文化,又带来西方波斯古国的风情。丝路贸易从另一个维度改变了东西方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就是美食的交流。 


两千年来,在商队的驼铃声中,有一些饮食传统被保留下来。干百年后,普通人家的餐桌上依旧呈现着“丝绸之路”的印迹:我们有了来自异域的辣椒和胡椒,在冬日火锅里倍感麻辣鲜香;我们有了来自西方的西瓜和番茄,夏天消暑解渴更加畅快!



“一带一路”的国内段,走陆路,西北地区的肉夹馍、羊肉泡馍、油胡璇饼、大盘鸡、烤羊肉等,西南地区的桂林米粉、过桥米线等,想起来就嘴馋;走海路,车螺、花蟹、大黄鱼……原汁原味的海鲜勾人食欲。


今天,这第一站

先让我们从丝绸之路的起点:

大唐古都陕西西安开始品尝与追寻。


西安古时也叫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300多年的建都史。当之无愧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而西安的饮食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全中国。



去西安旅行过的亲们,品尝当地的美食自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吃一桌带有浓郁文化的牛羊肉宴席,来一碗西北汉子久不能忘的羊肉泡馍,尝一口让人回味无穷的腊汁肉夹馍,吃一盘辣中带香的劲道凉皮,随便哪一味,都可深深的烙下对古城西安的美味印象。



陕西(尤其是西安)饮食文化更多表现为皇室文化、帝王文化、宫廷文化和地域文化。全国很多地方的一些传统吃食、民族小吃,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了。而西安的大多数吃食都很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比如“羊肉泡”,有人说秦代就有,是秦朝的礼馔,也有人说是唐代伊斯兰教传入长安后才有;西安的“凉皮”早在秦朝就有;“锅盔”馍则在周代就有,称为“文王锅盔”;诞生于民国时期的“樊记肉夹馍”如今更是陕西的一大名吃。




西安人从小吃面长大,从骨子里热爱面食。外地人对西安人有一个带有戏谑姓的评论:打死不离疙瘩面!五代至今的一千多年里,关中人在面食品方面下的功夫最大,创造的面食名品最多,就连一个馍,都能吃出千百种滋味,可谓异彩纷呈、变化无穷,因此关中人即使每天吃面吃馍,只要在品种上加以调剂则毫无单调、雷同之感。


接下来,

让我们用味蕾

一同感受西安那些

秀色可餐的名馍们!




说起羊肉泡馍,它和丝绸之路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发明和创造者最早应该就是那些常年在漫漫丝路上奔波的商客。传说由于西域各国以及阿拉伯人的牛、羊肉饮食传统,小麦加工而成的死面饼和牛羊肉这两种食材就成了驼队商客们丝路上伴随他们的主要食物。这种暖胃耐饥的羊汤烩饼便成了丝路客商们在牛羊和小麦都相对匮乏地区所创造的最佳饮食攻略。


盛唐时期,、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长安也是中原文化的集聚地。在文化的传播中,不仅包括了宗教信仰的传播,也囊括了对西域地区以及的饮食文化。羊肉泡馍这一中西合璧的特色饮食就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兴盛悄无声息的在古都长安盛行开来。



在西安吃羊肉泡,实际上是在吃陕西的历史,品尝西安的文化,了解西安的民俗民风。在西安吃羊肉泡,穷人能抬高自己的身价,而富人则不降低自己的身份。所以西安的羊肉泡能长久流传、人人喜欢。



到了崇帧年间,西安开始有了专营羊肉泡馍的天锡楼,在西北地区颇有影响。用优质牛羊肉加佐料入锅煮烂,汤汁备用。把烙好的虎背菊花心--坨坨馍,掰成碎块,加辅料煮制而成。食用时佐以糖蒜、 辣子酱、芝麻油、香菜等。传统做法有三种,一种是干泡:通过煮制,汤汁完全入馍内。此馍筋而韧、粘而滑;二种是口汤:煮的馍酥绵光滑,吃完碗内留汤一口;三种是水围城:宽汤煮馍,碗四周是汤,中点是馍,汤多馍散、清香绵滑。

话说去了西安,却没有品尝一碗羊肉泡馍的人,是不是不算去过西安呢?




吃过肉夹馍的人不知道是否为这名号扰人过~~明明是馍夹肉吗?

科普一下,“肉夹馍”的叫法其是古汉语的省略句式,其意为“肉夹于馍中”。老百姓无需文绉绉地讲之乎者也,加上陕西人性急,直爽,省去"于"字,喊起来便当些,就像吃面不嚼一样,有快就有慢,就像闻名天下的羊肉泡馍,吃时就不能着急,掰馍时正是与朋友叙旧聊天的机会。



肉夹馍,实际是两种食物的绝妙组合:腊汁肉白吉馍。肉夹馍合腊汁肉、白吉馍为一体,互为烘托,将各自滋味发挥到极致。馍香肉酥,肥而不腻,回味无穷。腊汁肉历史悠久,闻名中国,配上白吉馍,有着中式汉堡的美誉,扬名中外,深受人们喜爱。腊汁肉夹馍由三十多种调料精心配制而成,由于选料精细,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具有色泽红润,气味芬芳,肉质软糯,糜而不烂,浓郁醇香,独特风味。



话说,不知道这肉夹馍是不是西方汉堡的祖师爷呢?

 




关于西安人最爱吃的锅盔馍,一种说法是武则天修乾陵时,因民工在头盔中烙制而成,所以称锅盔,也有人说早在周朝就有了锅盔,所以锅盔又被称为“文王锅盔”。



作为“陕西八大怪之一” 锅盔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干硬耐嚼,内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锅盔在制作过程中由于掺水量少,成品含水量低,故极耐贮存,又便于携带,古时也为秦人出门远行间常带的食品。



主要做法是将干面粉、酵面和碱水放入盆中加温水和成大块温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木杠反复施压,边压边折叠,直压至面色光润为止。待分成小块后再次木杠逐块转压,最后压成圆形饼坯。烤制时用小火烙烤,经三翻六转后,待火色均匀,钢盔鼓起,皮黄内熟即成。

分享一下个人品尝锅盔的感受:入口越嚼越多,嚼劲十足,下咽回香无穷。




相传唐高宗龙朔元年(661),有一胡某在朱雀大街开设了一家“杂羔店”,专卖猪杂碎。一天,药圣孙思邈路过此处,入店吃了一碗“煎白肠”,觉得肠子腥味大,油腻重,询及店家,知制作不得法,当即给店主开了一个八珍汤(八种调料)的方子,让其如法泡制,果然肠肥而不腥,汤油而不腻,味道十分鲜美,从此顾客盈门。店主为感谢药圣的指点,便在店门首悬一药葫芦以示纪念,并将所卖食品取名“葫芦头”。这“葫芦头”的名称来历还有一说,即指猪大肠与猪肚相连接处的一段,油脂丰满,形状很像葫芦,故以此为名。



制作葫芦头要选用新鲜肠、肚,经过稻、捋、刮、翻、摘、漂、煮、晾等多次加工手续,并适当进行物理方法处理,捋出肠壁上附着的沾液、脏物,除去油腻和腥味,使肠肚洁白光亮,再入葫煮熬,熟后出锅晾凉,切成坡刀形备用。



行家认为葫芦头不在于肉在于汤,故而制汤的方法很讲究。先把新鲜猪骨头洗净砸碎,入锅炖熬,撇去浮沫,再入白条鸡、猪肉,加食盐、调料包(即传说孙思邈配制的八珍调味品),继续用小火熬煮,到汤汁浓白似乳为止。
饼是用上等白面烙烤的饩饩馍,必须由食客掰成如黄豆大小的馍块,以便浸汁入喳。

西安人夸奖葫芦头的美味说:"提起葫芦头,嘴角涎水流"。




有这样一句歌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在陕西关中地区,精美的石头会做馍,但这不是“美丽的传说”,而是美好的事实。



说道这石子馍的历史,据说是石器时代“石烹”遗风。据传:“神农时,惊讶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这就说明,石子馍是由远古的“燔黍”演变而来的,经过了一个长久流传,不断改进的过程。唐代叫做“石鏊饼”,并曾以此饼向皇帝进贡。到了清代,石子馍传入金陵,称为“天然饼”。



石子馍是用烧热了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制成的馍。它油酥咸香,经久耐放,因此格外受人们的喜爱,清代的袁牧在《隋园食单》里有称石子馍为天然饼,并对它的制作方法做了详细的总结记述。旧时,石子馍在当地作为出远门、长途旅行所必带的食品,石子馍外观焦黄鲜亮,中凹边突,活像一个椭圆形的小金盆,咬开后层次分明,外酥内软,咸香可口,经久耐贮。这种馍是用上等白面粉,放入油和盐(糖),有的还加入鲜花椒叶,制成馍坯,烙制而成。

话说这种食物是否就是古时代的方便面呢?



聊到这里你是否发现,西安的“馍”背后都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又或者有一个很美丽故事。吃馍的过程中,其实更是在品味西安的历史和文化。这才是美食带给我们更深一层的乐趣。



有内涵的吃货们,

相信这才是你真正追求的吧!

感谢你的分享与关注!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