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面香三秦,咥在关中(纪录片)

2020-09-27 04:08:43


《咥在关中》为陕西电视台旅游栏目《七女秀陕西》制作的陕西美食记录片:




在秦岭与渭河之间,八百里沃野横贯其中。伴着秦川翻滚的麦浪,人们越过周秦汉唐的绝代风华。咥着关中各色的面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尽在其中。


铜川耀州的每一个清晨,从咸汤面的出锅开始。咸香浓郁、热辣滚烫,召唤着人们的寡淡胃口和惺忪睡眼。
杨凌人做面,很舍得力气,把浑身的力量揉进面团,才能承受裤带面成形时的张力。五寸见方的面片,在厨师手中上下挥舞,发出摔皮鞭一样的响声,一米多长、裤带宽的面条就现形了。整条下锅,沸腾时扔进一大把绿菜,与面条同时翻腾,好像白龙在碧波中弄潮。
名为“蘸水面”,其实蘸的是一碗精心调制的汤。
岐山臊子面配菜色彩讲究,红萝卜、绿韭叶、黄蛋皮、黑木耳作为漂菜,“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的九字要诀是一碗好面的衡量标准。
炉齿面,做法颇有创意。和面既要用盐也要加碱,擀成直径一尺半左右的圆形面皮,对折两次,连刀切条,摊开后形状好像火炉中的炉齿,连着面汤一块出锅。加上调料,浇上卤肉汤汁,热腾腾的上桌以后,食客用筷子轻轻挑动时,炉齿的形状才被打破。挑起看,薄光透亮;入口吃,绵软醇香。
一口二尺多长的铁铡刀轻盈跳动,韭叶宽的面条便齐齐整整的排列开来。因为切法独特,华阴人把这种面叫做大刀面。
同样的手法擀面,同样的工艺切面,到了西安的户县,大刀铡面的吃法为之一变。煮熟的面条盛在温热的清水中,滚烫的酸汤另上,厨师把它们称为“阴阳汤”。吃的时候,从清水中捞面,放进酸汤中轻轻摆动,因此得名“摆汤面”。
手撕面并不是户县的专利,距离周至200多公里外的渭南澄城,手撕面算得上一门绝学。和好的面搓成漏斗状,从细小的这头顺劲一拉,一条面就扯出来了。因为手撕面的面团形似牛头,又是一根根的扯出来,所以也叫牛头撅面或牛头扯面。面条的薄厚、长短全靠指尖的力道拿捏,没有半年以上的练习,面条无法成形,在澄城当地,精通手撕面的高手超不过十个人。
乾县的驴蹄子面用简单的办法同样实现了劲道。碱水和面,擀成手掌宽、筷子厚的长条。案板搬到锅边,将面切成三四寸的长条,顺手拨进锅里,三煮三开,方能熟透。传说,这种做法最早出自一名懒媳妇之手,不想费力擀面,却无意之中创造了一道独特的关中面食。
而最容易做得面,莫过于借助特殊设备的饸饹面了。揉好的面团直接放进饸饹床子。杠杆产生的强大压力,化成了细长的面条。别说筋道的小麦面粉了,极难成形的荞麦面也瞬间变的规规矩矩、齐齐整整,关中的饸饹面,以渭南南七饸饹和西安蓝田饸饹最为有名。
礼泉北牌村,以劙面而闻名,手工擀好的三五张面叠放在一起。厨师单手持刀,向前一划,不偏不斜,宽度只有两三毫米的面条就侧身横卧了。手艺中等者,需要借助擀面杖打直线,而高手中的高手,完全凭借手感,一把切刀来回飞舞。
关中面食中,用料、工艺都达到极致的做法要算耀州窝窝面。和面不用水,一两面粉搭配一个鸡蛋,而且只取蛋黄不用蛋清。经过揉、醒、擀等环节以后,将面团切成黄豆大小的方丁,再用筷子头一个一个的在掌心研成窝窝头形状,看上去浑圆饱满,白里透黄,如同刚刚出壳的珍珠。窝窝面也因此得名。
关中东部、紧挨黄河的合阳,不分男女老少,都喜欢吃踅面,上会赶集,少不了两碗踅面,吃到满嘴红油,才能过瘾解馋。这其实是一种更加快捷的古老“方便面”
关中北部的礼泉烙面与踅面几分相似。据说是千年前建唐太宗昭陵的劳工发明的一种面食。
做烙面时,先把面和成团,柔到表面光滑,再不断加水揉搓,洗出粘稠的面浆,摊在平锅上烙熟。接下来,把整张的烙面挂到外面晾晒,降温、蒸发去水分,折叠成条、压紧切丝。
“关中一大怪,锅盔像锅盖”,古代士兵用头盔烙制军粮的炉火延续至今。咸阳市武功县,倪家大锅盔继承了这种古老美食的技艺,四个大锅台上,二十多口锅同时开工,在旋转中文火慢烤。
乾州锅盔名列“乾州四宝”之首,和面时,既用酵面也加碱水,用钢管将面团,层层挤压,擀成一尺左右的圆形。再用一根钢筋压出辐射状的花纹。烙制时,放在平底的生铁鏊子上用炭火加热,熟透之后,凸起的花纹呈金黄,远看好似盛开的菊花。
相比大个的锅盔,同样是烙制而成的扶风鹿羔馍小而精致,优质小麦面粉,加上蛋清、白糖,和成较硬的面团,上案板,用木棍反复压制,然后分成核桃大小的面醒子,反复揉搓到光滑如玉,用小刀划上一圈均匀斜纹,再用从中心压扁,形成了中间有坑、周边隆起的点心,最后用印章盖上一只欢快奔跑的“鹿羔”。这种点心也因此得名---鹿羔馍。因为原料讲究,鹿羔馍曾是唐代宫廷的贡品,如今则成为赠送亲朋好友的一道精美点心。
铁炉油馍有金丝油馍和传统油馍两种,做金丝油馍要用六七十度的水烫面,和成面团,擀开后撒上盐、调料和葱花,抹上菜油,然后切成一厘米左右的细条,整理好后,再抹一次菜油,压成半寸厚的圆饼,烙时给锅底放油,馍的表面刷油,正反两面烙熟,金丝油馍就做成了。
传统铁炉油馍在制作中,不用切条,面团需擀到一公分左右的厚度,反复折叠,不断加入调料、葱花和菜油,进锅后的做法与金丝油饼也十分相似,大约七八分钟就熟透了。
关中有“西府大锅盔、东府喜馄饨”的说法,渭南大荔馄饨馍,是东府蒸食文化的代表。这种造型优美的蒸馍,常用于红白喜事,寓意吉祥平安。熟蒸馍切片之后,再烤到焦黄酥脆,就成了能长期保存的一种零食,据说,常吃有养胃功能。
临潼老白家手工石子馍经营了十多个年头,老板白文峰不断琢磨新口味,将石子馍做成了夹心饼,馅料下足了功夫,主料是清油炒过的瓜子仁,加上核桃、花生、芝麻、茴香和花椒叶,再用上好的清油和面粉搅拌,包裹在面团中擀成圆形薄饼。
三口锅同时开火,夹心饼埋进高温加热的黑色鹅卵石中,只需要一两分钟,石子馍便在铁铲和石子碰撞中出炉了。
这些看似做工普通的美食,凝结着关中大地千百年的岁月积淀,更包含着关中人淳朴厚道的价值追求,这份包容与传承历久弥新,而这份美味也将随着时间香飘四海。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