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榆中四中,那些曾经的芳华岁月

2022-02-08 04:47:19

榆中四中,那些曾经的芳华岁月

高国宴

 


我是榆中北山人,榆中四中是我的母校,从1989年毕业,到现在细算起来,已经将近30年了。30年!呵呵,这么漫长的岁月里,母校早已物是人非,旧貌换新颜了,可我的心里却一直留着我上榆中四中时的样子,以至于多少次在梦中还能清晰地浮现出来,还有那些时时萦绕在耳畔的温情声响。

榆中四中在我读书的时期,是榆中北山地区唯一的一所集初中、高中一体化办学的学校,更是北山地区学子们“出人头地”的孵化器。离开母校快30年了,我也成了一名教师,说实话,我是感恩我的母校榆中四中的,如果没有当初它的哺育,也许就没有今天我的一切。恰逢母校建校60周年,我想追述我的一些零星的记忆,献给母校,也给那些曾经在榆中四中一起求学的伙伴们,以便它们也能够勾起在榆中四中曾经的芳华岁月中的故事。

 


儿时眼里的“大学”

说出来也不怕别人笑话,在我参加中考前,我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一直蜗居在巴掌大的村子里,我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我读书所在的乡,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亲戚所在的村子,但那也在山里。其实,在北山,如同我生活天地狭窄的孩子不在少数。

一个人,可以清贫、卑微,甚至是苟且偷生,但不能没有梦想。我们是有梦想的,但由于地处偏僻,加之当时的信息闭塞,通讯手段有限,对于儿时的我们而言,我们很少了解山外的信息,自从上学开始,榆中四中就对我们充满着神秘的吸引力,在我们的眼中,那可是我们的“大学”,要知道,当时,很多孩子是没有上完中学的,更别说是高中了。


榆中四中当时坐落于贡井乡(现在是贡井镇)贡井村,地处上街、下街、阳屲三个自然社交汇处的平地里,背靠大山,校门前是一条常年尘土飞扬的便道,便道前不远处是一条二十来米深的沟壑。之所以对那条深深的沟壑印象极深,是因为在我读小学,甚至是榆中四中时,这条沟壑里经常上演杀狗的惨剧。杀狗的时间一般都在中午或者晚间,恰好我们放学,我们一群孩子只要闻讯,总会跑去远远地看。那场面紧张而惨烈,先是用绳子将狗吊在沟壑里,等即将断气时,一个人过去用匕首刺穿狗的喉咙,狗抽搐着,不久便一命呜呼了。我不知道当时杀狗的是什么人,也不曾了解他们杀狗的目的,但那惨烈的场景在我儿时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不仅仅是儿时懵懂的意外惊喜,更有存于心头的恐惧,以至于今天的梦里还时常上演。

贡井小学与榆中四中相连,中间用一道不高的土坯矮墙相隔,因为小学的地势较低,课间休息的时候,很多中学生便站在围墙旁朝下观望小学孩子的,有些中学生使坏,会故意用小土块或纸团打小学生。奔走在小学的校园里,我们的确是羡慕中学生的,因为年纪小,怕被人欺负,在上中学前,我们是很少跨进榆中四中的大门的。看着围墙旁肆意欢笑的中学生,我们曾经梦想着有一天也能站在那里,感受“一览众山下”的英雄豪气。


19868月,我和我的同班同学如愿走进了榆中四中,对于当时的情景,我现在已经记得不大清楚了,但初次走进榆中四中,相对于场地狭小、学生人数较少的贡井小学,榆中四中狭长、深幽的校园还是给我留下了许多印象。

由于受地势所限,榆中四中依山而建,整个校园都是依偎在山脚下的,记忆中的榆中四中应该是沿着山势盖了两排教室,在靠近贡井小学的一面,又横着盖了几排平房,那里更多的是教师的宿舍。当时的校舍大都是砖混结构,虽然谈不上宏伟,但对于没有见过更多世面的我们来说,身处这样多的教室和校园里,总感觉就像读大学,现在想来,真是可笑,面对今天孩子们幸福的童年,真为我们贫穷寒酸的童年叹息。

也许是受条件的限制,当时的教室地面都是黄土夯实的,上面没有硬化,加之缺水,一到课间活动打扫卫生,便是尘土飞扬,呛得人无法待在教室,因此除了搞卫生的同学,我们或者在校园里游荡,或者跑到学校最上端的树林里看书。说是树林,其实确切的说应该是个园子,园子不大,仅有一百来平米,里面无序地生长着一些耐旱的榆树、杏树、白杨,因为平日里没有人去管理,它便成了我们一些同学的乐园。说是去背书,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取闹,我们经常在这里一起侃大山,把自己的名字,甚至是别人的名字用小刀或铁丝刻在树皮上,看树皮皴裂或炸开,让名字呈现怪异的形状。也有别有用心的学生在上面故意写上“XXXXXX相好”“XXXXXX”的戏谑字眼,成为同学们私底下交流、取笑的话题。



学校的操场除了校园中间的空地外,在学校门前也专门开辟出一块空地来当作学生出操、体育活动的场地,因为是土操场,在那里活动,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特别是早上出操,随着学生跑动的脚步,尘土也被带起,四处飞扬,远远看去,如同倒地的龙卷风在操场上乱窜。即便这样,我们还是很向往的,要知道,在那个物质、娱乐方式贫乏的年代,唯有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放松身心,自由奔跑。


榆中四中招生的不仅仅是我们附近村子的走读生,同时也招生北山其他地区的孩子,因为路途远,这些孩子是需要住校的。当时的住宿条件不是太好,除了几间大教室改造的寝室外,很多孩子是住在靠山根挖的窑洞里。一般情况下,一个年级的学生男女分开,各住一个窑洞。我家离学校有五里多远的路程,虽然有点远,但我还是没有住校,只有遇到下大雨无法回家时,找住校的同学帮忙,跟他们挤过几个晚上。当时在窑洞的住校生住的都是用床板搭就得通铺,几十个人挤在一起,脚臭味、汗味甚是难闻。但住校的孩子还是有他们的快乐的,一些调皮的学生在熄灯前后总会在床板上跳来跳去,故意做一些夸张的举动,逗引的孩子哈哈大笑。也有使坏的,将某个同学的床板支架暗中放歪或取掉,让没有发觉的孩子翻掉到地上。更有趣的是,早上起床,因为很多孩子的衣裤都堆放到脚底下,忙乱中总有穿错的情况。还有些同学的衣服一时找不到,只能临时借用别人的衣服穿上去上课。时至今日,很多当年睡通铺的同学聚会时,总会讲一些那时的笑话,讲着讲着,大家便都会沉默下来,甚至唏嘘不已。我知道,对于经历过那种艰难岁月的人来说,他们的心底永远装着一些只属于自己的酸楚和痛苦。


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

    一个人的发展与成长,除了父母外,更多的是老师的影响。在我的求学路上,有很多老师给予过我无私的帮助,真诚的教诲。当今天,我踏上讲台,成为老师,成长为金城名师,甘肃省特级教师的时候,我越来越发觉,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应该是彼此生命中的贵人。

教书育人,就是要让自己的教育情怀在孩子们的身上得到彰显,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博爱中幸福、健康地成长。我印象中的老师让我明白:学生是会记住老师的,哪怕是他的点滴言行。如果有一天我做老师,就要做个好老师,我要尽可能让他们的童年充满阳光,以便于他们偶尔回忆起我时能记起我曾经用心爱过他们,而不至于留下灰色的阴影。我做老师的体会也让我明白,老师会记住学生的,但更多的都是特殊的学生。优秀的老师应该对学生有真爱,要让他们放松心灵,身心愉悦,伴着温暖一路前行。


现在想来,我之所以选择做教师,冥冥中还是受了在榆中四中读书时老师们的影响或引导。记忆中,在四中读书时,大多数老师似乎都很年青,给我们教书的老师很多同我的哥哥姐姐们年龄相仿,也许是年龄差异小,我们师生之间便多了一份默契。

教我英语的是白老师,当时是一个精干、活跃的小伙子。他的英语很棒,课堂氛围很好,加之语言幽默,我们都喜欢上他的课。可让白老师头疼的是,我们小学根本没有接触过英语,学起来很吃力,一个单词的发音往往折腾几十遍,我们还是读不准。我们来自不同的村子,方言不同,同一个单词还会读出好几种发音来,惹得同学和老师都哈哈大笑。后来,我们发明了一种学英语的秘笈——在英语单词下面加注汉语,于是就有了“噎死”(yes  是)、“狗的毛呢”(good morning早上好)、“好豆豆”(How  do  you dou  你好吗)、“三克油”(thank  谢谢)等贻笑大方的标注。这种老土的做法在当时还的确有用,在没有今天的学习机、网络等英语学习辅助条件下,我们在家里照样可以借助这些标注,大声的诵读英语。对于我们的发明,白老师其实是知晓的,更多的时候,他只是一笑了之,并及时纠正我们标注的错误。今天,当我站在讲台上,面对我的学生时,我也能更加体会到老师的包容、博爱对于学生的影响因为,我觉得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因为教育的真谛在于造就一个人,能够让他们自由、快乐、健康地发展,任何时候都不会迷失自我。我们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有教师心存博爱,为教育做出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的教育才会更美!


我的数学一直不好,特别是证明一类的题,对于我来说,更是头疼,以至于现在,还时常做梦在为解不出数学题而抓狂。在榆中四中,教我们数学的是李老师,当时他也就二十来岁,清瘦单薄,初次结识,我总担心说不定来一阵风就能把他刮倒。李老师教数学很少拿书本,对于教学你容,可谓滚瓜烂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是他的战场。讲台上,他边说边写,一副眉飞色舞的神情,时常陶醉在自己的课堂上。那优雅的教态,精炼的语言,有效的讲授,很是受同学们欢迎,很多同学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但我除外!我学不好数学不能怪老师的,也许是天生对数学有一种排斥感吧,即便我用了很多功夫,还是不够理想。一次测试后,我被李老师叫到办公室,看着我的成绩,李老师笑着调侃我:“你还是班长呢,连数学都学不好,怎么考上学?考不上学,你只能在这山沟沟里蹲一辈子了,我可是看好你的。”呵呵,温暖的话语让我顿时无地自容,我唯有好好努力了。

其实,在榆中四中,值得记忆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的言行给予了我们很多的鼓励和勇气,能够让我们克服因为贫困而带来的自卑,能够在逐梦路上奋勇前行。都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不仅仅是教过我们的这些值得记忆的老师的品格,还有我走上教师之路后的切身感受都一直在告诫我自己:作为教师,我们的心灵会照亮孩子的心房,我们的美德会让孩子继承发扬,我们的言行会成为他们为人处事的榜样。试想,如果若干年后,成年后的我们的学生还能在他的朋友面前时常提起我们,并发自内心地告诉他们,是我们的言行成就了他的一生,作为老师,那该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有一句话说得真好:鸟儿之所以能在天空自由翱翔,是因为它们的翅膀上没有黄金。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正为范应该是我们必备的操守。这是我的感悟,更是我的为师之道。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在教师培训讲座中将这些话送给受训的老师们。


而今,时过境迁,很多当初教我们的老师也因种种原因或调离,或远走异乡,有些老师还调到了我所在的县城学校。我们有时也会在县城的街头碰面,有时也会小坐。让我欣慰和自豪的是,很多我曾经敬仰的老师,虽然有些已经年近花甲,但在今天的教育一线上还是所在学校的骨干。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的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们都在努力做大树,为别人提供绿荫,成为靓丽的风景。他们就像榆中北山的柠条一样,从根上汲取了苍茫北山大地的灵魂,不论走到哪里,都始终坚韧、挺立、团结、向上!

 

那些曾经的伙伴们

对于榆中北山地区以外的很多人来说,榆中北山留给他们的印象只有一个字——穷!

的确,榆中北山,山大沟深,干旱少雨,在那些靠天吃饭的年代,榆中北山的人们一直被贫困所困扰,以至于我们的印象里始终在贫穷中挣扎。

记忆中,班上除了少数几个孩子因为父母有工作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外,大部分同学如同我一样,在榆中四中求学的几年里,整天啃着杂粮窝头。但让我们都幸运的是,因为大部分学生生活条件都一样,处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家并没有因为寒酸而增加多少的压力,相反地,不论是住校生,还是走读生,大家相处的都很是融洽。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让我纳闷的是,我们竟然并没有因此而四分五裂,一个班上,大家生活得其乐融融,现在想来,还真是个奇迹呢!


有人说,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我做了二十多年的教师后,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这句话只是一些所谓的专家一厢情愿的独家理论罢了。学习是有差别的,如果拿现在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当时我们班上真正算得上学习优秀的人也不过三四成,但让我惊讶的是,若干年后,当初我们一起进入榆中四中的同班同学,通过中考、中专、高职、高考等途经,竟然有七八成的同学找到了“铁饭碗”。而那些热衷于读小说,搞“活动”耽误了“学业”的同学大都自己创业,成了建筑、烟酒、宾馆、酒楼、车行等行业的老板、经理、总代理商,呵呵,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其实,贫穷也能激发改变命运的动力!我和我的伙伴们,为了自己的明天,都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努力,不为别的,就为了走出大山,过上一种被很多人向往的生活!这,也许就是被很多人念念不忘的北山精神,北山魂!人生路漫漫,梦想是美的向往,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有改变命运的勇气和机会。我和我的伙伴们始终坚信:一路播种,一路耕耘,即便不能硕果累累,也不会一无所获。


在榆中四中和伙伴们相处的三年,留下了许多快乐的往事。其中最有趣的当属“围炉论英雄”了。当时的榆中四中,冬天一到,为了取暖,,炉子里加的是煤砖,煤砖是由我们自己在老师的指挥下用模子将煤渣和黄胶泥土拌匀拓制的。生火的任务一般都是由男生轮流负责。在当时,这可是非常有意思地事情。只要轮到,我们都会早早起来,约好伙伴拿着柴火天不亮就到校,一般情况下,等我们生好火时,住校生还没有起床。很多早来的孩子便拿着从家里带来的瓷缸,倒上水,放一点从家里带来的茶叶,开始煮喝灌灌茶了。也有的学生因为没有生过火,折腾了半天,火还是生不起来,反而弄得满教室都是煤烟,为了防止挨骂,只好打开窗户,拿着大笤帚在教室里四处乱跑,使劲赶烟,试图早点把烟赶出教室。等好不容易生着了火,弄完了教室的烟,自己早已经被烟熏得眼泪汪汪,脸和手也成了黑煤球了。


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中午,住校生和大部分走读生都去吃饭了,只有我们少数几个路途较远的走读生在教室里,只要有火,我们总会将家里带来的煮洋芋、窝头、杂面锅盔等放在火上烧烤,等上面有了一层焦黄,再拿来吃,那种味道就如同今天的烧烤般一样诱人,常吃不厌。同时,大家也会分享自己的故事,有些是村子里发生的,有些是看得闲书,也有些是道听途说的,甚至为了取乐,也有故意瞎编的。现在想来,我之所以今天能够走上文学之路,与那时候的热聊还是分不开的,因为在我今天的许多作品里,很多读者说都能找寻到他们当初的影子来。


记忆中,不论是怎样的话题,大家侃得都特别带劲,讲得用心,听得入胜,教室里不时传出阵阵的笑声来,逗引的很多住校生也端着饭碗进来凑热闹。如果哪天有女生加入,我们的话题也会加入一些特别的东西,大家的友谊和情感就在这样的肆无忌惮中越积越厚。以至于今天,当初的许多伙伴们还能够一如当初那样真诚、坦率地相待,在今天的生活中相互扶持,相互帮助。


 

而今,榆中四中已经于1989年我毕业当年的秋天搬迁至贡井镇的吕家岘村,交通和办学条件大为改善,于我读书的情形早已是天壤之别了。我回家时曾无数次的路过,看着它挺立的几排显眼的太阳能教学楼,,我有时也会停车凝望、深思,我知道,这里的新校区虽然没有的影子,但我是属于它的!

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思考,在榆中北山,榆中四中究竟应该是什么?仅仅只是一所学校!我觉得不尽然!回顾它建校至今60年的发展史,它让很多穷乡僻壤的北山孩子圆了梦,从此告别贫穷,有尊严、有自信地昂起头,幸福地走在逐梦路上。我没有统计过从榆中四中建校至今究竟走出了多少学子,但我知道,从榆中四中走出的很多莘莘学子已经服务于祖国的各行各业,有的已经成为该行业、该领域的领军人物。读书改变生活,读书改变命运,在这个地方——曾被很多人忽略或拿做开心菜的贫困地区,这句话的确是有真实写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榆中四中应该是榆中北山人的希望、梦想、摇篮,更是撑起每一个北山人的脊梁。我确信,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


六十年的峥嵘岁月,六十年的探索追求,六十年的艰难创业,六十年的辉煌铸就。智慧,激情,执着,榆中四中谱写了薪火相传,教书育人的长河漫卷。潮起正是扬帆时,新一代榆中四中人必将用睿智的心灵,高远的追求,不懈的奋斗,开拓的双手,用真诚、激情和们对教育的热情,托举起榆中四中明天更加灿烂的太阳。

         我真诚的祝福榆中四中!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