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转眼已是芒种。
芒种,意谓:“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
陕西关中芒种时节,微风过处,麦浪翻滚,新麦溢出热香。秦岭群山、万变天云和金黄麦田重新构图天地,蔚为壮观。
贻我麳麰
诗经·周颂·思文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来牟:亦作“麳(lái)麰(móu)”,小麦。一说来是小麦,牟是大麦。
《周颂·思文》是一首怀念周族祖先后稷生民之德的乐歌。主在歌颂后稷养民之功,语言简练而意旨深远。
后稷,姬姓,名弃,为帝喾元妃姜嫄所生。他所在的周族为黄帝姬姓一支,世居关中,执农不弃,成为著名的农业部族。
后稷为童时,好种麻、菽。成人后,有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后稷被尧封于古邰城(今陕西武功县),其死后葬西南黑水之间,都广之野。
教稼台位于陕西武功老城东门外漆水之滨,是全国唯一的一处古农业名胜古迹,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发祥圣地。
算黄算割
时值芒种,关中田野中又听到了“算黄算割”的鸣叫,“算黄算割”是关中人对杜鹃的俗称。
“算黄算割”,是杜鹃啼血的关中版本。 相传,古时候一位农民叫张成,是远近闻名的庄稼把式。但却是个慢性子,有拖延症。
那一年,种小麦种时墒好,腊月里又下了一场大雪,麦子长势喜人。转眼到了麦黄季节,眼见别人已在收割了张成却迟迟不肯开镰。
他盘算割迟一天麦粒就会更加饱满一些。他就等啊等,等到所有的麦子都成熟了,这才磨好镰刀准备第二天开始收割。
可是天有不测之风云,就在当晚,狂风暴雨袭来之后,他所有的麦子都被无情的洪水冲走了,张成痛悔万端,逐大病不起,直至活活气死。新坟垒起来了,突然,墓上裂开了一道缝,一只黄色小鸟从墓中飞出,直冲蓝天。
第二年,麦子刚刚青黄相接,这只黄色小鸟就飞到麦田里,飞上窜下,急切地叫着:“算黄算割!算黄算割!”到了收割期,“算黄算割”更是昼夜地叫唤不停,直到嘴里滴着鲜血。
关中麦客
麦客,就是指夏季麦收季节专门帮他人收割麦子而获得报酬的短期劳动者。麦客曾遍及陕、甘、宁,其中以陕西的关中地区为每年夏收季节麦客的最大集散地。
麦客据说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多数麦客来自甘肃,他们成群结队,背着包袱,拿着镰刀。每年麦客进关中的揽活路线,大致是固定的。东路的,从陕南出秦岭,到潼关,再北上渭南各地,最后又顺原路割回。西路是,从甘肃出发,经宝鸡进入关中,后又从渭南、临潼、咸阳、宝鸡一路边割边回。
麦客把式,即是对那些收割麦子技术娴熟高超的下苦人的敬称。把式,是对从事某种事情技术高超的人的敬称。
割麦一般分把镰和走镰。所谓把镰,就是人蹲下来一把一割,麦茬低,地里收拾得干净。而走镰,就是人弯腰先揽割一镰麦,撂倒用膝盖和腿往前摊推,左脚翘起把割的麦子拢到一起,右手不停地挥舞镰刀,四五步即割下一溜子,然后用麦秆拧绳捆绑成捆,竖立在地头。
麦客们起得早睡得晚,每日食宿尽依主家招待,收入并不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收割每亩为五毛至一块;到八九十年代,上涨到二三十甚至五六十。虽然收入不高,但麦客们还是一如往年地抢着时间赶场,因为还有一家老小等着他挣钱养活,或许他的孩子正等着父亲尽早捎回来的学费。
麦客们正如黄土大地上的候鸟一样,伴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南来北往着,这是一个沉重的时代缩影。如今传统的麦客,早已伴随时代的发展而消失了。
现在每逢夏收季节的关中平原,成百上千的新麦客——机械收割机,早已将昔日的老麦客替代。
面食天堂
关中产麦,也自然是面食的天堂,凉皮、肉夹馍、牛羊肉泡馍等明星面食,不但享誉全国,甚至驰名世界。有人粗略的统计一下关中面食大概有50种之多,且每一种面都做的与众不同,都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就像陕西的历史一样。
面皮
肉夹馍
泡馍
扯面
锅盔
biang biang面
烩麻食
石子馍
菠菜面
蘸水面
礼泉烙面
棍棍面
腊汁肉揪面片
炉齿面
韩城大刀面
户县摆汤面
澄城手撕面
血条面
削筋面
岐山臊子面
驴蹄子面
旗花面
剪刀面
注:素材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从历史到现实,从农村到城市,从生产到生活,一位敏锐而先觉的摄影家,以富于历史眼光和人文意识的思想和情怀,记录了30年间陕西关中堪称历史性“告别”的生活画面,道出了具有厚重历史文明气息的关中大地的民风、民俗、民居和民生百态,向身处现代化大都市的人们,揭开了藏着的、却深入人心、始终影响着一代代关中人生存和发展的关中文化面纱。关中,陕西人自豪地称它为八百里秦川。30多年,作者跑遍关中,照遍关中。
本分册分渭河、秦岭、帝陵和宗教等方面向读者叙说秦地国风。
本分册分城市、民居、秦人、麦客和民工等方面向读者讲述藏着的秦人百相。
本分册从习俗、社火、秦腔、城墙下的老戏班和拴马桩等角度向读者展示藏着的秦风秦韵。
(有知识、有温度,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