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葫芦轩之 说葫芦,话匏器

2023-05-25 17:04:50



匏器,又叫葫芦器,人们养蝈蝈用的葫芦罐就是匏器的一种。匏器作为工艺品,最早出现在明末。匏器工艺品问世后,广受坊间喜爱,至清康熙时传入宫廷,为皇家御用。当今藏市,匏器收藏方兴未艾,已经成为一种热门收藏。所谓鸣虫,其实所指是很模糊的,自然界里善于鸣唱的昆虫很多,因此这里要谈的鸣虫主要指在中国古代有驯养玩赏传统的几种,包括:属于蟋蟀科的蟋蟀、油葫芦、金钟儿、梆子头,及金铃、竹铃等各种铃虫;属于螽斯科的蝈蝈、扎嘴儿、纺织娘等。
从广义上讲,古代以葫芦做成的酒杯、乐器乃至水瓢之类,均可称为“匏器”。但由于这类器物的制作目的是为了实用,或者说主要为了是实用,并非艺术欣赏。所以仍然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匏器”,而后来出现的匏器则不然,它是人们为了艺术欣赏的目的而创造的,基本上失去了实用的价值。


据现有文献看,匏器大约出现在明清之际。《嘉兴府志》记载:“王应芳,字蟾采,隐居种梅,善治匏器。每语人曰:‘破匏为尊,太古制也。’自号太朴山人。其后有周五峰,制匏亦工。每岁种匏,霜落摘置几案间,樽、炉、瓶、碗,相其质制之。色莹相清,天然可爱。同里陈处士荚作《匏器歌》,曹侍郎溶和之。” 古人仕途不畅,常常隐居起来,或躬事农耕,或植花弄草,以示清高。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这个意思。



有趣的是,此时的匏器制作都是在南方,且集中在浙江嘉兴一代。《嘉兴府志》中“隐逸”又记载:“巢鸣盛,字端明”,也像王应芳一样是个明末的遗民。他治匏的出发点与王应芳没什么两样,也是为了显示自己不与人同流合污的清高孤芳之志。“室中所需器皿,尽以匏为之”(《古董琐记》)。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总是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现成地利用到主动地改造的规律发展着。人们对葫芦由简单利用,变为加工改造,是符合这一规律的,应该视为一个进步。如果说挖个口就能使用的酒葫芦、药葫芦还不具备什么工艺性的话,那么现在的匏器则已分明进入了工艺美术品的领域。

匏器与瓷器相似,也具有工艺优良、纹饰清晰、器形优美多姿的特点。由于葫芦色黄如金,时间愈久,其色愈重,因而传统匏器看上去古色古香,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那些经过收藏者长期把玩摩挲的传世匏器,更给人古朴、凝重的美感。
现存的传统匏器,从各种生活器皿到文房用具乃至赏玩之物,应有尽有。具体说来,现存的传统匏器,以清中期以前的匏器最多,包括杯、盘、碗、壶、盒、瓶、笔筒、鼻烟壶、蝈蝈笼及乐器等款式,其中康熙年间的六瓣碗、缠莲寿字纹盒、八方形笔筒、蒜头瓶和四弦琴等物为最精。

据相关收藏专家介绍,收藏匏器,一定要详细了解匏器的分类状况,因为这是收藏匏器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其他古玩一样,匏器年代越久,其收藏价值就越高。去年北京永乐春拍中,一件估价2.5万元的镂空玳瑁盖官模云龙纹葫芦,成交价达到了87120 元。传统匏器虽然价格不菲,但升值很快: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一些卖旧货的摊位上,一只品相好的传统匏器几十元就能买到,然而如今,购价最少也得上万元。

由于古匏器价值不菲,目前藏市匏器造假者多,赝品屡现,收藏者一定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那么,怎样鉴别匏器的真伪呢?主要看三条:一、看色泽。老葫芦的颜色比较重,偏暗红色,也有黄色或淡黄色的,但无论颜色深浅,必有一种厚重感,具有古董家具所称“包浆”的那种自内而外的油润。二、听声音。老葫芦以指轻弹声音清脆,而新葫芦则因胎里疏松而声音发闷。三、查胎里子。老葫芦的外壁和胎里子浑然一体,无法分辨,做旧的葫芦里子则都是用洱茶浸泡而成的,外表虽呈黑色或深褐色,但里层仍为白色或淡米色,没有厚重感。

另外,收藏匏器有许多细节需要讲究。如:要缝制葫芦套,将匏器装入套中,精品更要有特制的小匣;平日要经常放在干燥通风之处透气,以驱除潮湿,防止发生霉变;要经常摩挲或擦拭,这样葫芦的表面会愈加光洁,色泽会更深更润,其价值也将随之提高。


比如《水浒传》里林冲夜奔时枪挑葫芦踏雪行的场面,那只酒葫芦就被生动宣染。还有半只老葫芦作水勺的生活细节在电影、电视剧中常常出现。匏器是一种玩物,它集造型、雕刻于一体,有相当的观赏、实用、收藏价值。

说起匏器,嘉兴人忘不了南湖区的凤桥先贤巢鸣盛。巢鸣盛生于明万历辛亥年(1611),字端明,一字五峰,号崆峒、止园。世居凤桥镇巢家弄。二十岁时就读于石佛寺,博览群书,尽通其义。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亡后,为遗民,隐居巢家弄。孝心尽至的他在其母墓侧筑永思草堂,又建“止阁”,因之自号止园。巢鸣盛隐居的三十七年中,屏迹不涉城,与妻钱氏以耕织自活。他在居所四周种葫芦十余品种,并用刻有花纹或文字的模子合在匏上,长成尊、彝等形状,制成极精美的各色器皿,世称“槜李匏尊”,为人珍视。

葫芦,嘉兴人也称活芦,爬蔓悬生。现少有种植。偶见之,大凡为观赏而栽。特别是亚腰葫芦型体很美,它如两个大小不一的圆球叠在一起。场院里或阳台上青藤缠绕,硕果悬挂,是很入景的。如将老葫芦巧手加工,雕花刻草的,确是诱人。而在葫芦小时把各式各样的模子合上,使其定型成长,更是匪夷所思。模子,有木制、陶制,旧称“范”。当年巢鸣盛的“范”是自制还是请工匠代作,无从查考。然而,他制成的匏器,以城命名,就非同凡响了。可见他“举人”也能人,“隐居”不隐艺。从各个时期的匏器资料图片中,可窥此收藏品的精巧。巢鸣盛的匏器上应是落款记号的,嘉兴民间是否存世,不见有记。但“槜李匏尊”已入史册,是嘉兴先辈一份才艺的历史记录。
巢家弄今属联丰村,也叫巢家园,离凤桥镇区约3里路。乡野风光,清馨宜人。巢鸣盛有诗咏匏器:“剖心香自发,刮垢力须攻”的内心独白。今日阅而思之,亦含传授匏器工艺真谛之意。凤桥现今是观光农业和竹刻工艺盛名之镇,乡间也有人种葫芦,雕刻后出售的。巢鸣盛制匏的遗韵在乡里滋长,当令人期待。
市区的月河老街时有葫芦丝演奏者的表演和教学,也有此乐器出售。古代有一种按乐器的制作材料分类的“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八种材料“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发出的不同声音。“匏”指用葫芦制成的乐器,如笙、竽、葫芦丝等。悠扬的乐声,在水乡飘荡,仿佛带来一丝委宛的牵挂:葫芦丝的同根 “兄弟”——“槜李匏器”何日重光,与“鲁西匏器”南北献艺,同名天下。



“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葫芦,经过艺人之手居然身价倍增,真是不可思议!”昨日,在首届中华巴洛克民俗文化节上,匏器传承人庄庆成为他制作的高仿清宫“蒜头瓶”开价14万,引来游客围观,感慨民间艺术的奇迹。
昨日,在民俗艺术品展销区,记者见到了这个不简单的匏器,经过制作者的加工,一个普通的葫芦上呈现出凹凸有致的纹饰,很难区分是人为雕刻的还是葫芦自然生长的,在葫芦底部印有“乾隆赏玩”字样。几位市民在看见这件葫芦后啧啧称奇,纷纷称,这趟来长见识了。在现场,制作者庄庆成告诉记者,将特殊模具套在正在生长的葫芦上,再经过后期加工,就制作出了匏器,虽看似简单,但制作这样一个精品匏器需要三年时间,达到这样完美的程度,是做废了1万只葫芦的结果。庄庆成,匏器就是葫芦器,现在已经是工艺品了,但在600多年前,它可是一件重要的生活器具,匏器下的款货真价实,源于祖传模具,距今也有300多年了。

据庄庆成介绍,他家祖传的庄式匏器源于女真辽金,当年女真部落没有瓷器,只有皮具、青铜器、粗陶,木器和匏器。据他父亲口述及家谱记载,祖辈当时被女真俘虏,在温都部部落为奴,为女真人制作匏器。康熙年间,孝庄皇后思念关外生活,康熙为表孝道,招85岁高龄的庄继海入京制作匏器,康熙见到后爱不释手,并在所有匏模上落款康熙御制款样。庄式匏器也从此成为清宫之物,这次拿来的“蒜头瓶”是他自己制作的仿品,但当年的真品是供乾隆把玩的。在采访中庄庆成表示,因年代久远、战争、人为跑坏和古老保守的传承方式制约,民间传统匏器技艺在现今已然传承不多,目前,在东北三省他是庄式匏器的唯一传人,但也只能制作出火匏和简单制作的拼匏,木匏已然失传。为保护黑龙江省独有的民俗遗产,有关部门正在帮助他向国家申请,庄式匏器技艺有望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世纪70年代末,,只有十几岁的付建杰开始频繁出入于刚刚复兴的花鸟鱼虫市场。在此之前,玩鸟斗虫在北京已绝迹多年。“我刚玩虫时,有老师带着,选择虫具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那时市场上的葫芦虫具很少。我们说虫具‘够老’的,是指清代的,‘不够老’的是民国的。我们叫做‘新活儿’的,还得几年以后才能出现在虫具市场上。”

范制葫芦曾濒于灭绝
1979年,北京文博大家王世襄一篇名为《谈匏器》的小文发表在《故宫博物院院刊》上,引起了一阵小轰动。不少人甚至到其家中寻访,想向王世襄请教匏器(范制葫芦器)的种植及范制方法,试图恢复这一传统工艺。但是,种植葫芦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除水浇园地以外,还要具备制模的能力,而种植葫芦,从秧苗、分栽、扎架、引条、选实、套模、系吊直到长成收获,也需要摸索积累相当的经验才能逐渐掌握,因此来访者离去后大多再无讯息。

《谈匏器》本是王世襄写作于1960年的一篇旧文。王世襄之子王敦煌说,解放以后,随着土地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等运动的进行,粮食种植在农村逐渐占据了突出地位,被视为“玩物”的文玩葫芦种植则逐渐趋于绝迹,即便在解放前曾以范制葫芦出名的天津和徐水等地,也无人再种。王世襄有感于匏器这一传统工艺的濒于灭绝,于是撰文投给《文物》杂志。但该杂志时任主编因文章有“玩物丧志”之嫌,未予刊载。近20年以后,该文才得以重新面世。

付建杰种植葫芦已是在1985年前后,当时各地的葫芦开始恢复兴盛起来。“全国各地也出现了几位各具特色的种葫芦名家,比如山东聊城的‘山东赵’以种植纸模葫芦为主,‘保定周’则主要致力于恢复他们家100多年前世代相传的‘老撞子’(即模具)。北京较早培植的是大兴的张金通,他所范制的葫芦上多撞有‘喜’字,所以人送外号‘喜字张’。这自然离不开王世襄先生的首倡之功,当年不少养殖葫芦的人也都向王先生请教过,或得到过他的直接指导。”
随后,上世纪90年代初,王世襄出版《谈葫芦》一书(1998年修订再版时更名为《中国葫芦》),天津的王强受此书启发,开始以书中的记载和图录为依据,大规模范制葫芦。由此,葫芦种植范制技艺开始真正推广开来。“这一批人可以说开风气之先,为今天的葫芦培植打下了基础。单就民间来说,从范制工艺、葫芦器款式和葫芦器生产量上,现在都已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付建杰说。

清代“官模”水准最高
不过,付建杰说:“就工艺水准来看,到现在为止,还是以清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官模’,特别是康熙至乾隆年间的出品最为精到,今天的范制葫芦绝大部分也是以仿制‘官模’为主。”
关于范制葫芦的出现,过去普遍认为出现于清初。沈初的《西清笔记》中就有记载:“葫芦器,康熙间始为之。”乾隆皇帝在此御制诗中,也屡次鼓吹“壶卢器者,出于康熙年间”,甚至把葫芦器的发明权直接归于康熙皇帝“壶卢器,自皇祖命苑监创制,至今尊奉成规”。但实际上,明万历诗人谢肇淛在其所著《五杂俎》中就已经写到:“余于市场戏剧中见葫芦多有方者,又有突起成字为一首诗者,盖生时板夹使然,不足异也。”这证明,在明代民间范制葫芦已非常普遍。
进入清代以后,民间范制葫芦传入宫廷,逐渐发展成一种宫廷艺术,特别在康熙和乾隆两朝达到鼎盛时期。据记载,。而乾隆则在圆明园的长春园中建有含经堂,并在其中广植葫芦。几年前,考古专家还曾在含经堂遗址上发掘出一批葫芦虫具的陶制模子。据王世襄统计考察,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乾隆两朝的葫芦器多有“康熙(或乾隆)赏玩”的款识,至于其品色则包括了瓶、罐、碗、炉、盒、筒、杯、碟等数十种。在这时,不少珍贵的宫廷葫芦器除了供皇帝赏玩以外,还曾作为礼物馈赠给王公大臣和外来使者。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葫芦器》作者孟昭连指出,现在存世的清宫葫芦以康熙、乾隆年间的居多,而嘉庆之后的,不但数量少,工艺上也不如之前精湛,这证明乾隆以后,宫廷葫芦器开始趋于衰落。但这时,葫芦培植在宫廷以外的王公府邸开始发展起来,著名的比如地安门内慈慧殿宗室永良的宅邸内,所范制的葫芦就以蓄养冬虫的虫具葫芦居多。
据孟昭连考察,以葫芦蓄养冬虫大约也起步于清代初期,只不过在乾隆之前,宫廷葫芦范制还是以瓶、壶、炉、盒等大型器物为主,清中叶以后,范制鸣虫虫具和鼻烟壶等小件物品才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其总体规模也大不如前。



京城玩家多范制少
在清代以前,不论宫廷还是民间,蓄养鸣虫的工具多为笼(用金银丝、竹子等编制而成)。乾隆时期,宫廷内蓄养冬虫仍以“绣笼”为器具,但这时,民间养虫已开始改用葫芦。《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当时京城养虫的习俗说:“少年子弟好蓄秋虫……能度三冬,以雕作葫芦,银镶牙嵌,贮而藏之……”
道光、咸丰以后,宫廷葫芦已逐渐没落,但民间范制葫芦却逐渐兴盛起来。葫芦收藏爱好者王鹏伟说,清代晚期,以范制葫芦而知名的有河北安肃(今徐水县)、三河县等地。其中三河刘显庭所范制的葫芦一律是素范,用以蓄养冬虫,可以“叫虫出音”,因而颇负盛名,被称为“三河刘”。上世纪初,天津逐渐成为北京周边最重要的范制葫芦产地之一,先后出现了“旋大爷”、李六、史老启、陈摆设等名家,被称为“天津四大家”。
与之相比,北京当时范制葫芦并不普遍,而是以纯粹的玩家居多。1938年,王世襄在燕京大学就读时,在校园东门外开始试种葫芦,所削制的六瓣木模上模刻了月季一枝,左下方加一小印,题为“又筠制”。刻成浮雕花纹以后,送到东郊盆窑烧制成范,当年居然便得到了两三只葫芦器。这一葫芦范后被天津一陈姓葫芦艺人拿去范制。后来,王世襄看到1983年香港出版的古玩展览图录中就有用自己当年被借去的葫芦范所范制的葫芦器,而其所标注年代竟然为十八世纪。王世襄慨叹:“若然,区区岂不是乾隆以上人!”
(部分参考王世襄《中国葫芦》一书)




溯源
葫芦葫芦,谐音“福禄”,古称“瓠”、“匏”、“壶”,汉代以后,则称为“壶卢”、“蒲卢”、“葫芦”。作为一种在我国古代有广泛栽培的农作物,除食用以外,葫芦也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的容器之一。至迟在宋代,已出现通过栽培技术改变其颜色和形态的观赏葫芦。而作为工艺品的范制葫芦器(时称“匏器”)大约创制于明末,后传至清代宫廷,在康熙、乾隆年间发展至鼎盛。乾隆以后,宫廷葫芦范制规模大减,王公府邸中转多培植,且以蓄养冬日鸣虫虫具为主,因产于官府,所以与宫廷葫芦统称“官模”。清中期后,葫芦范制开始盛行于民间,除北京外,天津和河北三河、安肃(今徐水县)等地均是重要产地。解放后,葫芦器培植一度濒于灭绝,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北京、天津、保定、山东聊城等地恢复。

种植
北京老百姓葫芦情深
●付建杰,北京鸣虫、葫芦玩家
葫芦在北京的种植得分两方面来看。首先作为一种北方常见的农作物,北京的老百姓种植葫芦非常普遍,现在不少老人还喜欢在家里门后挂几个葫芦。他们喜欢它的器形也是一种自发的审美意识,还没到“玩葫芦”的程度。但葫芦与“福禄”谐音,自古就有吉祥的寓意,老百姓甚至认为它有某种驱魔辟邪的功能。从中医上讲,葫芦性属温,不但自身药用价值很高,而且几乎可以和任何一味药搭配而不产生冲突。过去葫芦也是老百姓家里最易得的一种实用器,盛水、盛粮食都可以。所以,北京老百姓对葫芦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作为虫具和陈设器的文玩葫芦之所以能发展起来,和这种普遍的感情恐怕也有很大关系。

另一方面,除清初康熙、乾隆年间出现过范制葫芦的高潮以外,清末乃至民国期间,北京文玩葫芦的种植都不如天津、保定和山东聊城等地普遍。比如民国期间,北京文玩葫芦的种植量就很低,只有极个别人种,而且没有留下姓名,不像天津出现了名震一时的“四大家”。那时北京玩葫芦的多是遗老遗少,他们以玩为主;而来源就是上面提到的几个地方,其中又以天津产的为主。

1000个里出一个极品
●李国良,京南葫芦园主人
葫芦较适合在半沙性土质中生长,黏土不行,而沙性太强的土壤露水露肥也不好。模制葫芦因长在模子中,看不到里面的长势,很难控制,只能凭经验摸索。水大了,葫芦长势太旺,容易把模子撑炸;水肥不够,葫芦生长不足,撞摸出来的器形不饱满,花纹不清晰,这都不理想。所以模制葫芦的成功率并不高,到秋后一砸模子,长不满的就只好丢弃了。1000个里能出一个极品就不错了,这种葫芦用行话说是“好得像一汪水似的”。
过去模制葫芦讲究脐眼周正,也就是葫芦的花蒂要对准模子的底部正中心,这也是玩家挑选葫芦的一个重要标准。现在则不但要求脐眼周正,而且脐眼还要小,一般来说脐眼芝麻大小(称为“芝麻脐”)就不错了,最理想的是针尖脐,几乎看不出脐眼的形状了。
为了保证脐眼周正,从古代就有“引脐”的办法,即在模子底部中心留一小孔,葫芦套模时,用一根竹签通过小孔插进葫芦脐眼内,以便将葫芦的花脐固定在模子底部的中心位置。但引脐要注意力度,不能把葫芦扎透,扎透葫芦就不长了。



文玩
陈设器与虫具葫芦之分

迟锐,北京文玩天下文化交流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葫芦收藏爱好者
从功用上来讲,文玩葫芦大致可分为陈设器和虫具葫芦两大类。陈设器葫芦以模制葫芦为主,一般认为起源于明末,到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宫廷中发展到第一个鼎盛时期。而虫具葫芦则可看作葫芦作为实用器的自然发展,并受到清代宫廷葫芦器的影响。宫廷葫芦向民间流布,相互影响,所以文玩葫芦中也有“官模” (也称“官范”)和“民模”之分。北京和天津长期流行的葫芦就以“官模”葫芦为主。官模葫芦一般器形较规整,上面多有富含传统吉祥寓意的花纹图案或文字,也有不加纹饰的,称为“素范”;而河北安肃(现徐水)则是典型的“民范”葫芦产地。很多玩家更喜欢不加纹饰的“素范”葫芦,认为这种葫芦更利于鸣虫出音。
与模制葫芦相对,不套模具,不加人为手段的葫芦,称为“本长葫芦”。模制葫芦虽然成功率不高,但只要坚持,迟早能种出理想的葫芦;而本长葫芦没有人为修饰,全看其自然生长的结果,理想的器形得来不易,每个本长葫芦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所以更为玩家所看重。
现在的一个趋势是,葫芦逐渐向艺术品转变,许多珍贵的虫具葫芦虽然保留了虫具的外形,但在玩家手中也成了陈设器被珍藏了起来。

葫芦玩的就是皮
王鹏伟,北京华夏友缘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葫芦收藏爱好者
葫芦玩的就是皮,要的就是在长期把玩中其表皮逐渐由白变成紫红,色泽越来越光润可爱的效果,葫芦制品最忌讳上色。除了某些特殊工艺葫芦以外,无论是在使用还是收藏期间,都应经常把玩摩挲,或用细布擦拭———千万不能用砂纸打磨,否则会在葫芦表皮留下划痕。
民间的说法是把玩葫芦时,手上越有汗越好,这样可以使汗水浸入表皮下,使葫芦色泽更重。用布擦拭主要是针对当年的新葫芦而言,因为这个时候葫芦的表皮还没有完全干透,表皮还有污渍侵入的空间。一旦污渍侵入葫芦的真皮层,就很难清除了。在擦拭以前,可以先在葫芦上面涂上一层薄薄的核桃油,沁润一会儿,然后再用力擦拭。但擦到葫芦上的油要保证是洁净的,擦完后,葫芦上的油也要及时清理掉,最好不要过夜。另外,擦葫芦的布以细软的毛织布为好,以免划伤表皮。



中国古代, 工艺品, 纺织娘, 油葫芦, 自然界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