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岐山故事】——岐山臊子面的传说

2020-11-30 20:30:43

岐山臊(sào,不读shào)子面历史悠久,闻名遐迩,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关于岐山臊子面的来历,有三种传说。

其一,传说在西周初年,周部族在岐山定居。有一次,周文王带领族人出外狩猎,行至渭河畔,见一条蛟龙从水中腾空而起,张牙舞爪,遮天蔽日。原来这条蛟龙经常兴妖作怪,残害庶民。有时,卷起阵阵狂风,吹得飞砂走石,墙倒房塌,吹得牛羊杳无踪影;有时,掀起漫天乌云,大雨倾盆,河水泛滥,淹没良田和村舍,夺去许多人的性命。周文王和族人们早对这条吃人的大蛟恨之入骨,今天又见它出来兴风作浪,不禁怒起心头,一个个剑拔弩张。只见蛟龙在空中翻滚三圈,张开血盆大口,正要发威,这时,周文王一声令下,大伙儿一齐张弓放箭,霎时空中响起“锵锵”的箭鸣声。大蛟的两眼被射瞎,咽喉被射穿,挣扎一会,就从空中跌落下来。周文王走近一看,见这条大蛟足有五丈多长,几千斤重。族人们高兴地围住蛟龙唱起来:“蛟龙作恶兮,伤害庶民;渭河泛滥兮,不得安宁;文王积德兮;为民除害;普天同庆兮,其乐无穷!”

据说蛟肉味道鲜美,人们吃了可以驱恶除邪,延年益寿。周文王命部下把蛟龙抬回去,剁成很小的肉块,做成臊子,放在几十口大锅里调成蛟肉汤。部族中所有的人都将面条捞在碗里,周文王亲自掌勺舀汤。人们吃完面,又将汤倒回锅里。这样,万余人都尝到了蛟龙肉。于是在以后庆祝这次胜利时,便用猪代替龙和面集体食之。后来扩展至其他节日和祭祀。这臊子面也渐渐传开,而其做法也渐渐流传中得到了发展。

其二,据考证,臊子面源于周代尸祭制度的"竣余"礼仪,即先敬神灵祖灵,剩下的才轮到君卿,最后才是一般人。这种遗俗在岐山长期存在,不论谁家办红白喜事,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辈端出门外泼两次汤,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汤称“福把子”,泼向正堂的祖灵牌位,然后才上席,并按辈数和身份次序上饭。过去吃面剩下的汤不能倒掉,还得回锅。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现在敬神灵和祖灵,吃回锅汤的习俗已经改变。臊子面是岐山和关中一带招待客人的便饭,新媳妇过门,孩子生日,老人祝寿,通常都以哨子面招待客人。

其三,据说,在汉代景帝年间,岐山县京当村有户人家娶了一个媳妇,聪明伶俐,贤惠能干,针线绣活做得好,厨房内还精于烹调。过门后有一天,她做了次面条,光滑细薄,用料多样,汤汁臊子面浓香,味醇厚鲜美可口。全家食后交口称赞,年幼的小叔子尤其爱吃,经常嚷着、哭闹着要吃嫂子擀的面条。后来,小叔子用功读书,经常是废寝忘食,嫂子看到小叔子的学业一天天长进,学习十分辛苦,也时常擀面给其补养身体,小叔子学习也就更加用功。有一年,小叔子进京赶考,榜上有名,作了个地方官员,过年时邀请同僚到家里作客,客人吃过他嫂子做的面条,饱餐之余同声夸赞鲜美无比。此后“嫂子面”便出了名,到处传开来,争相仿制品尝。由于“嫂”与“臊”是异字谐音,天长岁月稠,“嫂子面”演变成了“臊子面”,在岐山一直延续至今。每当家里遇到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逢年过节,都用臊子面待客。(岐山县地方志办公室  黄宗科)

公众号:qishandangan

欢迎关注“岐山档案”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qsxdaj2179@163.com

地址:岐山县礼乐路北段

联系电话:0917-8212179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