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敦煌奖”琵琶独奏、重奏新作品展评活动 | 获奖选手专访

2020-11-26 01:13:53

"敦煌奖"琵琶独奏、重奏新作品展评自2017年6月1日发布,至7月5日截止,历经35天网络平台投票和专家评审现已圆满结束。本次开放的网络评审受到琵琶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获得网络访问3020637次,投票633960次

本期我们将对刘畅、江洋、王阿毛、孙晶四位“敦煌奖”琵琶独奏、重奏新作品展评的获奖选手进行专访。

刘  畅


1.请您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面纱》这部作品,我的创作初衷就是为八把琵琶而作,在创作选材的过程中,想到了具有异域风情的风格,当这种风格确定下来以后,取名字的时候之所以起面纱这个名字,是因为在具有神秘的异域风情的国度,面纱是女性极具特色的一种装饰。这个题目给人的画面感是非常强的,使人一下子就能与这种风格的音乐联想在一起。

在技巧上,这部作品的演奏难度也比较大,因为在创作的时候是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弹拨乐团而创作。因为在技术上他们的能力比较强,所以我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被太多的技术要求所束缚。

它一共有八个声部,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每两个人一个声部,但是在有一些特别的地方,声部会分的很细,它的个人技巧比较强,其次是声部比较细腻,需要大家非常默契的配合。此外它的层次也非常多,个人技巧、音乐层次、配合技巧包括整个声部的叠加、进入、淡出,每个声部之间的配合是乐曲在技术方面最大的一个特点。

在审美上,我个人的风格是比较喜欢可听性比较强的作品,在我其它的作品当中也能体现出来。我个人觉得作为一个作曲家来讲,创作音乐一定要符合听众的审美,因为音乐写出来是为了大家听的,如果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孤芳自赏,可能达不到创作本身的初衷。所以我的音乐审美是它的可听性,它的旋律,以及音乐的风格明显、有特点。


2.您觉得当下什么样的民乐作品才是好作品呢?


我觉得对于当下好作品的定义是很难的,而且现在属于一个非常多元化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创作风格、艺术形式都在慢慢的被大众所接受,我无法给它定性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是好作品,我认为任何的艺术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要被大众所接受、所喜欢,无论它的闪光点在哪里,它都是一部好的作品。


3.您作为参赛选手对这次“敦煌奖”比赛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呢?


作为“敦煌奖”比赛的参赛选手,我想说首先非常感谢组委会和老师们举办了这次比赛,给我们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对于民乐,尤其是琵琶的发展,有非常好的影响和意义,同时我也感受到本次“敦煌奖”组委会的专业性、公平性,包括在网上进行的这种活动和宣传,都对民乐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作用,无论从演奏、创作和对于琵琶这件乐器,甚至说对于未来的乐器的推广都起到的非常好的影响,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活动去了解民乐。


江  洋


1、请您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当初创作这首《踏青调》,是基于当下琵琶新作品的一个大环境。其实在大概近十年,琵琶的作品创作都处在一个瓶颈期,这个瓶颈期并不是说作品的数量少,而是作品既能够充分地展示属于琵琶语言的音乐表现,同时又能够对演奏者有一定的技术提升。另外,从创作角度上来说,还能够体现出作曲家本身对于织体、技术、旋律和结构的精心安排。这些问题在这首作品的创作之初还是有细致的准备和考量的。

在《踏青调》这首作品中,首先它主题动机的旋律是非常中国语言化的,再深入一点可以说是民族性很强,或者是民族器乐语言化的一个主题。全曲都是以五声调式为一个主题来做变化和发展的,做到尽量让材料集中。对一个如此符合民族器乐语言的主题进行展开,再加上对作品结构的严谨考量、变化和发展,尽可能让这首作品既能够体现琵琶语言的艺术表达特色,又可以让演奏家有一定的技术考究的练习目的。

同时,在作品当中也要体现作曲家非常明确的创作初衷,因此,如果一个作品要完全满足这三个角度,就需要作曲家极为细致和深入的准备过程。尽管我不可能每一个方面都做到如此淋漓尽致,但是在创作之初是尽可能的,对以上所述的这三个方面都要照顾到。作曲家尤其要照顾到对于演奏者技术的提升以及整个作品的传唱性。


2、您觉得当下什么样的民乐作品才是好作品呢?


这个问题要回答起来,对我来说是诚惶诚恐。作为我个人来说,不好对当下民乐作品的优劣做一个明确的判断。但是,我可以在这个问题当中去表达一下自己对于当下民乐作品创作的一些个人感想。我们当下的民乐作品其实在数量上来说并不缺乏,尤其是近年来越来与多的的作曲家以及演奏家都在不断地为民乐,甚至为琵琶谱写很多的作品,那么我觉得评价作品的好与不好,就要跳出来站在一个最普通听众的角度上来。

这个普通观众的定义就是非专业的普通音乐爱好者,而对这样的一个听众群体来说,所谓好的音乐作品,就是能够从传达情感上、在意境上、在思想高度上,最为直接地渗透、深入到“普通”观众的内心深处。无论是从旋律的传唱,作品立意的意境,还是对于整个作曲结构以及技术的考量,它的旋律以及音乐所表达的内容,能够最直接的让更多普通观众感受到当然,我并不是说比较深刻的音乐,或者是现代音乐等不易于传唱的地方,这是完全两个范畴。我们可以有学术,可以将音乐从学术的角度推到更深层的方面。但是,作为当下的民乐发展来说,首先要把更多的“普通”观众拉到我们民乐欣赏的圈子里来。


3、您作为参赛选手对这次“敦煌奖”比赛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呢?


非常感谢琵琶专业委员会、敦煌厂以及本次参与策划的华夏璇音艺术有限公司能够在“敦煌奖”比赛的过程中设立琵琶作品的奖项,因为我觉得通过比赛来选拔作品,首先对于参赛者的人数以及参赛作品的质量是一种激励和保障。其次,这次比赛除了专业的作曲家以外还有更多的演奏家也参与了进来,通过这个平台,更加广泛的创作人群可以积极地投入到琵琶作品的创作中。

作为这个参赛人员当中的一员,我只有一个非常单纯的目的,就是能够通过多年在琵琶演奏和创作上的一些浅显的认识,将内心对于琵琶艺术的想法、感觉甚至是感情,投入到创作的这个作品上。对于这个作品本身,由于审美观念不同,可能有的人会喜欢,有的人会感觉一般,只是我希望这个作品能够让喜欢琵琶的人能够听到新的乐曲,能够来演奏和发展我们的琵琶演奏艺术。

在未来,我要更好地为琵琶,为我们的民乐写出更多易于传唱、既有艺术高度,同时也更加能够贴近大众的琵琶作品。希望能够从创作的角度将琵琶艺术更好地传播给大家,所以再次感谢本次琵琶作品大赛展评。也希望以后这个敦煌杯的演奏创作比赛能够越来越好。


王阿毛




1、请您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关帝云长》受中央民族乐团青年琵琶演奏家于源春的邀约文武双全于源春琵琶独奏音乐会创作。形象的构思源于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刮骨疗毒,华容道,这三个中国文学史上精彩的故事。关羽去世后,从当时“义勇倾三国”的蜀汉名将,到“万古祠堂遍九州”的圣化形象,其正面人物形象深入人心。直至今日,当代青年人仍然尊崇关羽忠、孝、仁、义、勇的崇高品性。

之所以以关羽为题,是因为其文武双全的人物形象恰与琵琶亦文亦武的特质相吻合。三段音乐设计应用了与其音乐情节相适应的弹、挑、扫、轮、提、煞、绞弦、泛音、滑音、揉弦等琵琶演奏技巧。同时又以单一的音高材料统一发展而成。



2、您觉得当下什么样的民乐作品才是好作品?



我创作民乐作品的时间很短,真正开始关注和认真思考民乐创作是从2015下半年开始。《关帝云长》是我第一首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首民乐独奏作品和琵琶作品,所以我认为自己不太有资历来回答这个问题,只能浅谈两句。我15年开始创作的我的第一首民乐的大型作品《月迹》是中央民族乐团的指挥家刘沙先生邀约创作的。当时我对民乐的创作知之甚少,所以请他帮我开出了一个作品名单,这样我可以回去自己学习。刘沙先生这份列表中包含了很多首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有传统的、少数民族风格的、着重可听性的、探索乐队声音的,等等等等。所以通过这个列表让我了解了很多当代中国民乐创作的风格和意识形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我个人比较认同通过各式各样精湛作曲技术的使用,巧妙地表现中国民族乐器演奏风格,具有中国音乐气质,且其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法可以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积极推动作用的作品。



3、您作为参赛选手对这次“敦煌奖”比赛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衷心感谢敦煌奖为我们提供平台,将我们新创作的作品展示给业内人士和社会大众,让很多听众了解当下作曲人的审美、艺术观念和形态。很多参加敦煌奖新作品比赛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优秀的琵琶演奏家。作为一个不习民乐的作曲人,我从这些演奏型作曲家的作品学到很多,例如:更加琵琶化的演奏技巧和他们对琵琶音乐语言的运用。同时也了解到演奏家对新作品追求的方向,帮助了我去审视我已经创作过的作品,也会让我思考我今后的创作方向。这样不拘一格的创作比赛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视野。另外,组委会在今年八月的展演活动中,邀请到顶尖的琵琶演奏家来展示作品,比如演奏《关帝云长》的杨婧老师。在她的演奏和之后与她的交流中,我可以听到另一种对这个作品理解的声音,对我今后的创作提供了是新的灵感来源。所以和越多优秀的演奏家合作越能有更多的想法。总而言之,敦煌奖不仅鼓励作曲家创作更多具有新时代风貌的优秀琵琶作品,同时也为作曲家今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乐思,并且也帮助作曲家和演奏家建立了非常良性的合作模式和交流平台。


孙  晶


1、请您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这部作品是为我的一位师妹的研究生毕业音乐会委约创作的。自从2012年创作了琵琶四重奏《早春》,我就希望可以完成一套以四季为主题的琵琶四重奏小品。因此今年选择了《夏》这个题材,既做为委约作品,也是做为“四季”这个主题的一部分内容。

对于这部作品的定位:我的初衷有三点:首先,旋律和音乐素材要有民族特色。其次,充分发挥琵琶的乐器特点。再次,作为一个重奏作品要有技术性。也就是说对于演奏者来说在其演奏、特别是配合方面必须具有训练的意义。

在技术上:我没有使用很特殊的演奏技巧,基本都是琵琶常用的技法,力图通过这些常用的技法突出琵琶的音色特点。此外,主要考虑的还有四位演奏者声部之间的层次关系、协作性。

在审美上:第一点,我有意回避了用太饱满的欢乐与热情去体现这个主题。夏季是充满活力的。但这种繁盛之貌也是短暂易逝的。我选择了一朵花作为内容载体。悄然花开,盛放时绚烂到极致,最后静静地凋零。整个作品结构也契合中心内容,由简至繁,一气呵成,最后又再回到初始的状态。第二点,作品采用了新疆的旋律素材。


2、您觉得当下什么样的民乐作品才是好作品?


什么是好的民乐作品:当今民乐作品涌现的量是空前的。我认为任何作品能够出现,流传,都证明其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我只能就我个人的喜好而言,当下什么样的民乐作品是我所欣赏的。这里随想随写,暂列举三条。首先,对于民族乐器的音色、技法有自己的见解,明显对于所写乐器具有深刻了解和挖掘的。其次,结构合理,衔接流畅,材料运用巧妙,得当。音乐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所要体现的思想内容的。最后一点,能够创造性地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多元文化同时代性结合在一起,并且用在民族乐器上也没有违和感的。


3、您作为参赛选手对这次“敦煌奖”比赛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呢?

首先感谢这次比赛给我这个机会,可以参与到这个重要的赛事中并推广自己的作品。在这样一个琵琶界的重大赛事中获奖,我觉得非常荣幸。最重要的是,在展评的过程中,通过对其他作品的欣赏和比较,自己也学习到了很多,受益匪浅。要感谢李滨扬老师和樊薇老师的教导和帮助,也感谢大家的关注,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首作品。

听民乐 风华万载,赏经典 音画千年

  2017 中国民乐国际网继续与您相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