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背馍上学,是我们那一代人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2021-04-07 18:41:02

■来源 | 岐山作家(ID:qishanzuojia)


作者简介 | 付炜光,原名付宏岐,岐山县青化镇焦六村人,现在山西太原某民办学校从事管理工作。

“岐山作家”公众号 | 推荐岐山籍作家的优秀作品,向全国读者介绍岐山作家, 让岐山作家走向全国!

背馍上学那些年

微信圈里有人发了一篇《背馍上学那些年》,一下子触动了我,让我心有戚戚,唤醒了我遥远的记忆。


我上中学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全乡只有一所初中,学生全部是走读。我家在农村,距离学校大约有三公里远。那时农村穷,很少有自行车。每天早晨,我们几个十几岁的学生娃,相互约在一起,步行去街道学校。早晨5点多,寂静的村庄就开始传扬着我们这些娃娃的喊叫声、敲门声,还有鸡鸣犬吠声。我家没有闹钟,每天早上,都是奶奶估摸着时间叫醒我。穿上衣服后,如果还没有同学叫,还可以眯瞪着再睡一会儿。上学路上,我们说说笑笑,打打闹闹,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好像也没有觉得有多么辛苦;冬天天漆黑漆黑的,秋天玉米高过人头,一伙人也不觉得害怕。


那时候,几乎没有课外辅导书籍,我们背的书包里,除了少量课本,主要就是吃饭的家伙,碗、筷子、调和瓶、馍(陕西人把馒头和锅盔都叫馍)。调和瓶里面装着盐、醋、油辣椒搅和而成的调和水。记忆中,我们没有早饭的概念,早上肚子饿了,就利用课间啃几口馍。学校没有食堂,中午只供应开水——那种大铁锅烧的开水。打一碗开水,把馍泡进去,倒一些调和水进去,就是我们的午饭了。离家远的每个学生都是如此,每天唯一的一顿正餐是在下午放学回家后,家里人擀的一碗面条,可以好好地吃个饱。到了星期天,才能在家里吃一天可口的热饭馍。早饭一般是玉米糁子或者拌汤泡馍。中午的面条里,下一些青菜。农村人一般不买菜,吃的菜大多来自自家的地里,有很强的季节性,到了秋季,则会凉拌个萝卜丝或油炝一盘青辣椒。肉平时是肯定没有的,只有过年时才能吃上。那时,虽然人们还不至于饿肚子,但是也鲜有平时吃肉的人家。


初中三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天天如此。现在回想真是艰苦。可是那时候,我们安贫乐学,无忧无虑,也没有什么抱怨——也许还不懂得抱怨。


高中,我是在益店镇上的。益店镇距我们家有十多公里,一个礼拜才能回家一次,那时候班车很少,我们依然是走着去学校。当然,少不了背一书包的馍,要够吃一个礼拜。


我们住二十几个人一间的通铺,上下床,夏天很热,冬天很冷。背来的一书包馍用钉子挂在宿舍墙上,夏天常发霉,冬天硬似铁。更可恶的是,宿舍经常有老鼠,我们上课时,老鼠在宿舍里上蹦下窜,有些同学的馍保管不善就会被老鼠啃咬,老鼠咬过的馍从来不舍得全部扔掉,而发霉的馍则是剥一剥霉点继续吃。


寄宿的高中有了学生食堂。每学期开学,大家把麦子交到学校食堂换成饭票,吃饭时凭饭票买饭。


学校的早饭和晚饭,不是拌汤就是玉米糁子。背馍上学的目的是把馍泡进拌汤或玉米糁子里吃,为了节省饭票,尽量不买食堂的馒头。当时我们已经有些明白事理,也知道学校的饭总是份量不足,有的学生曾经看到食堂管理员拉着粮食出去偷偷卖掉,但谁也没有办法。背来的馍放一两天就发硬,时间越长,越干越硬,我们就把馍泡进清清的拌汤和稀稀的玉米糁子,等变软了再吃。拌汤里有盐、醋、辣椒,吃起来还有一些味道,玉米糁子泡馍可就很难下咽,每个人都买一小包盐,吃调和糁子泡馍吃。


我的家乡不产大米,学校食堂一年四季都不吃米饭,每天的午饭就是汤面片。面片是用压面机压制的,为防煮烂,压得比较厚。


食堂有多口大铁锅,其中两口大铁锅煮面,其它的盛面。学校几千名学生,面都是放学前提前煮好,盛放在其它铁锅里。面片里放了盐、醋,以及少油的辣椒和偶尔看得见的几个青菜叶。汤多面少,大多数同学一般只吃一碗,肯定不够吃,就把家里背来的馍泡进面里。那个年代,大家只管吃饱,没有人去想吃得香不香、好不好。


我有个同学姓孙,父亲在宝鸡上班,是我们同学中的有钱人家。他每周来校时除了背馍,还会带来一瓶臊子肉。有一次午饭,他给了我一筷头臊子肉,那一碗面,是我记忆中吃得最香的一顿!30年了,高中的好多人和事我都忘记了,而那一碗很香的面和孙姓同学,我至今记忆犹新。


初、高中上学阶段,我背的馍在我们班级总是最好的。家人不懂得教育,关心我的方式,就是把最好吃的东西给我。我们家就我一个上学,全家人寄予我厚望,那时吃不起肉,就在馍上下功夫。奶奶每次磨面粉时,会把最好的上等面粉单独分出来装,留给我做白面馍。奶奶是做馍的高手,她做的馒头白而圆,剥起来一层一层的,吃起来有嚼劲。奶奶烙的锅盔,两面颜色金黄,着色均匀,撒了芝麻,吃起来酥脆油香,拿到集市去卖,十里八乡的人赞口不绝。我考上大学以后,奶奶幸福地逢人就说,“这娃,几年馍没白吃。”


在我求学的中学阶段,馍是离不开的主食。背馍上学,是我们那一代人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延伸阅读 | 忆我们一起吃开水泡馍的日子!

开水泡馍淡然无味,放点盐巴、辣椒下咽,凑合一顿饭吃,这是我小时候时候最常吃的一餐。


那时能吃上泡面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哪怕最便宜的仅仅五毛钱一包的“熊毅武”牌子方便面。以至于我今天,即便是在及其简陋的环境下,至少可以生存,这是小时候环境造就的,而一般人肯定无法坚持。

  

那时上学,背上一周的干粮——馒头和一瓶咸菜,就是学校一周的吃食。早晨我们开水就冷馍,中午我们开水泡冷馍,晚上我们冷馍就开水,即便这样,有时候也会断粮,向同学借馒头吃,农村人受苦,蒸的馒头首先解决耐饱,“瓷实”,实在的一团面,不像今天的馒头放了苏打,雪白馒头用手捏一下三两口即可下咽。因此冷馒头吃起来和吃面包的概念完全相反,开水泡馍最易解决这个问题,有汤有水,热热乎乎,就是学生常吃的饭了。

  

没有暖气的寒冷教室,脸盆结冰的集体宿舍,犹如大车店子,窑洞一侧全是通铺床板,另一侧摆放学生的木箱和水壶。周一是最好的饭菜了,诸位同学都新拿的咸菜,各式各样,有腌萝卜、呛小葱、豆瓣酱、辣子酱、油拌香菜,大家统统拿出来放在床头,一字排开,每人端着洋瓷碗,掰碎一块馒头,冲入开水,挨个调入各色咸菜,吃的痛快。这样的情景往往只能坚持两天时间,剩下的三天里咸菜吃完了,开水泡馍也就淡然无味,只有盐巴、辣椒凑合,欺骗味觉,充饱即可。


一个冬天也洗不上一次热水澡,我们依然愉快地度过我们的中学时光。艰难的岁月最让人懂得珍惜生活。当我们浮躁或迷茫的时候,回想曾经的一份苦涩,回味的往往是甘甜。


如果今天,你觉得自己艰辛而不易,那么,请拿起一只碗,泡一只冷硬的馒头,撒一把盐,你觉得这样的生活苦不苦?


一碗开水泡馍,是我们最真实的生活体验。


一碗开水泡馍,是我们坚毅的少年见证。


一碗开水泡馍,盛放着灿烂的阳光和我们的童真笑脸。


如果你觉得生活不尽人意,那么,请来一碗开水泡馍吧!

延伸阅读 | 《背馍上学那些年》


那年学生

那时候,家离学校远的,就寄读在学校(基本上没有家长在学校外面租房陪读这一说,撑死就是赶集时来捎点吃的),都是背一提包干干馍,锅盔,而且经常一过周三就成这样了。




家境好的带点钱可以买点面票、菜票、高档的饭盒


那年宿舍

一般只有周末才回家一次,全班只有两个宿舍,一个男生宿舍,一个么事宿舍,冬天没暖气,夏天没空调,日子那叫一个苦!



那年餐具

大部分人其实就一多功能茶缸(吃饭喝水两用)


带过的菜

带您一起来回忆,

那些年我们读书时曾经带过的菜,

【油泼辣子】想必当年大家跟小尾一样,

没少用这个夹蒸馍吧

【刘辣子】【腌蒜薹】



那时候的硬菜

【鸡蛋】这个绝对在那个时候是好东西,少不了被小伙伴们羡慕!那时候一顿都是只吃半个,根本舍不得吃多。哪像现在的孩子不吃到处扔!



结束语

当年我们穷的像孙子,却快乐的像爷!

回不去了,只能回忆,


扶风圈子,在外扶风人的交流平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