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先锋关注丨木本油料,如何让穷山变“金山”(下)

2020-12-05 05:06:51


这几年,云南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通过低产林改造、种植新品种等提质增效手段,大力发展澳洲坚果、核桃、油橄榄和油茶。这些促农增收效果明显的木本油料,被群众称为“摇钱树”。



澳洲坚果渐成富民产业

澳洲坚果享有“世界坚果之王”的美誉,是备受人们青睐的高级坚果,产品供不应求。而作为云南省主要种植区域的德宏州,近年来大力推广种植,很多种植户和企业都得到了实惠。


种植坚果热潮兴起

在德宏州盈江县新城乡,李根正一家正在自家坚果园里忙着除草、喷药。“现在虽然还没到成熟季节,但是毫无疑问今年将会是一个丰收年。”李根正难掩心中的喜悦,“每年果树才刚刚挂果,很多企业和经销商就来预定果子了,销路根本不用担心。”

李根正是德宏州澳洲坚果种植大户,也是德宏州较早的一批种植户之一。目前,他家的种植面积已达到100多亩,年收果20多吨,收入20多万元。李正根告诉记者,在适宜的种植条件下,澳洲坚果定植3年就可以挂果,5~6年就可以达到相当可观的产量,10年左右进入长达40~50年的丰产期。李根正高兴地对记者说:“每年的管理成本也不高,种下去后几代人都可以受益。”

农户种植坚果

而对于陇川县王子树乡盆都村村民孙麻腊而言,这几年最让他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有早早种植澳洲坚果树。“如果前些年我也种,那早就赚钱了。”原来,几年前有村民邀约孙麻腊一起种植澳洲坚果,他们还到芒市、盈江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了解,后来同去考察的村民都种上了坚果树,而孙麻腊却一直处于观望状态。

几年过去了,当孙麻腊看到其他村民种植的坚果已经挂果并产生效益时,后悔不迭,赶紧到盈江县购买树苗,并种下了90余亩坚果树。“一部分果树去年已经挂果了,但是距离丰产期还需要几年时间。”孙麻腊说。即便这样,看得出来孙麻腊对自己的坚果园充满希望。

据了解,像李跟正这样靠种植澳洲坚果致富的群众,在德宏州还有很多。据统计,目前全州种植面积近30余万亩,仅盈江县的种植面积就达19万亩,有2万多户种植户。产品主要是加工成坚果油、壳果和果仁,盈江县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坚果之乡”。

走“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盛夏7月,走在云南迪思企业集团坚果公司在德宏州盈江、芒市等地的澳洲坚果种植基地,只见满山遍野的坚果树枝头挂满了串串果实。

为切实加快推进全州坚果产业发展步伐,2010年,德宏州出台了加快坚果产业发展的意见,助推坚果产业做大做强。2011年,德宏州引进了集澳洲坚果科研、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云南迪思企业集团坚果公司。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该公司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由农户提供土地、劳动力,企业无偿提供种苗、种植和管理技术,以及坚果回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户的利益。“我们只负责种好、管好坚果树,果子全部由企业收购,每公斤鲜果9~10元。” 与公司签订合同的种植户杨麻腊说。


指导员现场指导种植户

据公司种植基地管理员聂大顺介绍,公司还与农户之间建立了紧密、长效、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并派技术员深入生产一线与农户面对面交流进行技术指导,及时帮助村民解决种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技术员教,遇到不懂的就打电话问,或者请他们到坚果园现场指导。”杨麻腊告诉记者。

聂大顺还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共有1万多亩坚果基地,分别在芒市、盈江等地。聂大顺说,公司于1997年就开始种植坚果了,当时种了2700多亩。近些年,由于市场需求量不断加大,公司也不断扩大坚果的种植面积。

资金和科技支撑有待加强

澳洲坚果专家约翰·威尔基博士在对盈江县考察后这样说:“这个地区的土壤、气候特征非常适合发展种植澳洲坚果,今后有潜力发展成为全世界最好最大的澳洲坚果种植生产加工基地。”

然而,虽然前景看好,但是要达到预期效果,还任重道远。据介绍,德宏州的坚果种植主要分布在山区,坡度大、交通条件差。要改变种植条件,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芒市、盈江等地而言,在短期内还难以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

坚果种植基地

同时,不少已建成的果园由于缺乏科学管理,严重影响了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单位面积的产量达不到预期目标。

此外,科研相对滞后、专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也是影响坚果发展的原因之一。近年来,虽然种植面积一直在扩大,但是在选育种、栽培技术和初、深加工研究领域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些种植户在施肥、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还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孙麻腊就坦率地告诉记者,在种植坚果树前,他们一家人都没有种植经验和技术,都是学着别人做。“种植、管理这90亩坚果园,我都是‘依葫芦画瓢’,别人怎么做我也跟着怎么做。”孙麻腊说。(记者  杨旭东)


橄榄油:正在兴起的油品新贵

随着宣传力度的逐渐加大,以及人们油品消费习惯的调整,橄榄油逐渐走上普通家庭的餐桌,为中国菜带来了一丝地中海沿岸风味。在云南,油橄榄也成为继核桃、澳洲坚果之后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主要树种之一,截至2014年底,云南省油橄榄种植面积约有6.2万亩,且近几年都保持高位增长趋势。目前,市场仍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这也给行业留下了更多发展空间。


选种培育  靠科技增产提质

云南和油橄榄结缘于52年前。1964年3月3日,总理在昆明市海口林场种下了一株象征“中阿友谊”的油橄榄,拉开了云南省油橄榄产业发展的序幕。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多个省市级木本油料科研项目落户海口林场。“与传统油料作物相比,种植木本油料所需要的土地面积更少,适应的生长环境也更广。此外它还具有容易储藏、容易保存等优点。”林场副场长何银忠说,通过科学选育,很多苗木已经适宜大范围种植。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永仁油橄榄研究所副所长、林业高级工程师杨金华已经在永仁县从事油橄榄研究10多年,大到品种选育、嫁接授粉,小到滴水灌溉、铺设薄膜。经过多年研究,全国范围内鲜果含油量最高的品种——科拉蒂娜在永仁培育成功,35%的高含油量让很多企业和农户选择种植这个品种。


引种试验研究基地

在永仁油橄榄引种试验研究基地,和科拉蒂娜一起被栽种的还有56个品种。“从2005年开始,基地不断引进国内外品种培育,并根据品种的不同习性进行嫁接,通过多年试验,终于有6个品种可以进行大范围的推广种植了。”杨金华说,因为油橄榄的特殊习性,同品种授粉花不会结果,因此种植时要将两三个品种套种在一起,在不断的试验中,研究所发现将这6种油橄榄搭配种植,更能契合永仁当地的自然条件,油品产量和质量都能达到最佳。

在试验基地,记者还看见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油橄榄树下一平方米左右的区域内,几乎没有任何杂草生长,而在这个区域之外野草却很繁茂。杨金华介绍,油橄榄根系范围内不长草,是因为在树根上面铺了一层薄膜,然后在薄膜上盖了一层土。“这个小创新看似简单,可对于节水作用大着呢!”杨金华说,永仁当地缺水,用了薄膜覆盖,冬天可以节约70%的水资源,在油橄榄旺盛生长期的1~4月份,灌溉由以前的每周一次可延长至20天一次,既节约了水资源也节省了人力。


油橄榄

目前橄榄油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如何提高油橄榄的产量和质量自然是重中之重。不过,为了满足不同的消费者,在油橄榄胶囊、精油、果脯、日化用品等各个领域,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开发。“目前云南的油橄榄有95%左右是用来榨油的,剩下的5%用于其他用途。”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经济林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云南的油橄榄品质较高,但在精深加工方面,还任重道远。

规范种植  用品质打开市场

目前,市面上的橄榄油可分为三大类,即产地油、工业油、庄园油。产地油是指选用的橄榄果出自一个国家某一个特定的种植区。这类油风味口感独特,果香浓郁,价格昂贵。工业油则是按照统一配方进行勾兑,口感单一,价格低廉,深受一般消费者欢迎。目前,超市销售的绝大多数都是工业油。庄园油即橄榄果来源于自家种植园,手工采摘,现场榨油灌瓶,品质极好。但这类油基本上都是由种植园自行直销,价格极其昂贵。由于云南橄榄油正努力用品质打开市场,同时也因压榨设备限制,现在各基地生产的多为庄园油。

从进口橄榄油销售,到自产庄园橄榄油直销,云南绿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走在全省前列。据绿源永仁分公司总经理毛增辉介绍,2004年公司通过考察发现永仁县非常适宜种植油橄榄,于是将基地选择在了永仁。

“2004年基地初建时面临重重困难。1000多亩的基地大部分是荒山、荒地,油橄榄的引种和栽培管理也都是空白,走了不少弯路。”毛增辉介绍说,当时公司选育的很多国外品种“水土不服”,后来又进行嫁接改造,本来六七年便可进入到丰产期的油橄榄,又遇到大旱,直到近两年才有了起色。“因为加大了科技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今年油橄榄长势较好,预计可生产鲜果180吨左右,按照平均出油率18%计算,可生产橄榄油32吨。”毛增辉说,因为产量还不高,虽然特级初榨橄榄油每瓶(500毫升装)的零售价高达136元,但大部分都已被客户订购,拿到市场销售的还不多。

绿源公司的成功,也吸引了一些公司到永仁投资种植油橄榄。作为核心种植区,目前仅永仁县莲池乡就种植油橄榄2.1万亩。在莲池乡的山头,几年前的荒坡已变成一望无际的林海。“越来越多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也都开始种植油橄榄了,荒山变林地,让我们实现了经济、生态的双赢。”莲池乡乡长苏绍国说。(记者 王学勇)


如何让油茶真正成“摇钱树”


近年来,云南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通过低产林改造、种植新品种等提质增效手段大力发展油茶,使其逐渐成为继核桃、油橄榄和澳洲坚果后,促农增收效果明显的木本油料品种,被群众称为“摇钱树”。

近日,记者深入云南油茶最大种植区域广南县、西畴县探访得知,油茶有显著增收效果,但也还面临着产出和效益低、产业链单一等问题。

助农增收 :“种油茶比种包谷强”

7月的一天,记者来到西畴县鸡街乡牛厂坝村委会者木村民小组。只见群众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和远处连绵起伏的小山包上,尽是枝叶繁茂的油茶树。在一片刚除过杂草的林间,种植大户王高万正在打理几株新植小苗。他告诉记者,村里有500多亩油茶林,既有正在挂果的老树,也有新植的小苗。他家就种了120多亩,每年采了籽,要么运到文山市,要么运到广南县的油茶加工厂,每亩能收入1200元左右。

种了10多亩白花油茶的广南县坝美镇种植户陆红民说,他与县里引进的东昌农林产品开发公司合作,公司向他提供油茶种苗及后期种植管护技术服务,他负责种植。采摘后,以订单保护价销售给公司,每年能有1万多元收入。“种油茶比种包谷强多了。”陆红民说。


油茶精细护理

广南、西畴两县山多地少,土质较差,但光热和湿度充足,适合发展油茶种植。近年来,当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一方面培育和引进企业从事油茶生产,一方面通过技术和发展资金等政策扶持,鼓励群众扩大油茶种植面积。截至目前,已引进和建设10多家油茶生产企业,群众累计发展油茶面积184.28万亩。按目前的市场行情,每亩油茶每年至少能为林农带来1000元左右的收入。

“这里都是石头山,土质差,种包谷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现在除了少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大部分人都在家种红花油茶。”西畴县种植户王林海说,2011年,他家在自留地里种了20亩油茶。,还派技术员到田间教他管护茶苗。现在这20多亩油茶已见效益,每年能采900多斤油茶籽,能卖两三万元。“油茶成了我们这一带的摇钱树。”王林海笑着说。

原料不足:“有的老树每亩只产60来斤油茶籽

位于广南县的云南东昌农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当地为促进油茶产业规模化发展,于2013年9月通过招商引资,投资1.5亿元建设的中型油茶加工企业,拥有年产精制茶油1万吨的生产能力。

“公司油茶标准化种植基地不到4000亩,大量油茶籽需要向林农收购。”东昌公司一名负责人说,每年公司收购的油茶籽远远不够生产线榨油使用。“油茶籽原料不够时,为了不停产,我们就榨菜籽油。”这名负责人说,虽然当地有100多万亩油茶种植面积,但实际上油茶产量还比较低。

“主要原因是老树油茶产能改造推进力度还不够大,而近两年新种植的油茶又还没有见到效益。,广南、西畴等地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种植油茶,许多油茶树树龄老、品种老,加之群众疏于管理,产量很低。“有的老树,一亩地也就出产60来斤油茶籽。”王林海说。


     
,近年来,虽然他们采取在老树上嫁接新品种等办法,推进老树油茶低产林改造,使过去亩产仅60多斤茶籽的老树,在改造后大都达到了200斤左右,但改造的力度和覆盖面还不够大。“对于新植茶树,我们都选择目前最好的品种,但由于林农‘重栽轻管’,树苗长势慢、见效慢、出产低。”他说,油茶栽种的前两三年长得非常慢,需要精耕翻土、施肥疏果等一系列长期精细管理,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很大。目前,在林农种植油茶的后期管护中,除第一年省林业厅配套的每亩200元补贴外,管护费用基本靠种植户承担。而刚参与种植的山区林农往往经济条件较差,管护跟不上,油茶见效慢、产出低。

“要是省、州、县在新植油茶方面给予我们更多资金支持,让新参与种植的农户能更好地进行后期管护,产出低的问题就会得到更快解决。”一名当地林业干部说。

发展方向:合作社搞初加工,企业搞精加工

长期从事油茶技术推广和带领林农发展的一名文山州林业干部说,目前西畴、广南等地群众种植油茶一般都是参与合作社种植,合作社又与龙头企业形成合作关系,构建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

“林农虽得到了组织,但油茶还面临着产业链单一、缺乏精深加工等问题。”这名干部说,在企业方面,就拿广南东昌公司和另一家大型油脂生产企业云南天云植物油业有限公司来说,他们生产加工的油茶产品都为食用油。其实,油茶浑身是宝,不但可以作为高级食用油,其含有的茶皂素等还可用于制作化妆品和护肤品,其所含有的多种元素还能开发出多种延伸产品。但这些延伸产业目前在当地企业还较弱。

产业链单一,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油茶这棵“摇钱树”的增收效能没有发挥到最大。而在合作社方面,其虽在组织种植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一条龙服务能力还比较弱,缺乏生产加工能力。“我也是合作社社员,刚开始合作社给我们提供技术服务,这两年自己也掌握了种植技术,而合作社的主要作用只是每年统一收购油茶籽再卖给公司。”王林海说,合作社只能对油茶籽进行初级筛选,没有榨油设备。


       
一面是整体产业链单一,龙头企业涉足初加工。另一面是合作社在组织生产中拥有巨大优势,却未能将优势扩大至加工领域。“白白浪费了合作社的组织优势和龙头公司的技术设备优势。”一位当地林业干部感慨。

针对这个问题,业内专家认为,党委、政府应充分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巨大组织优势,进一步对合作社进行基础设施和加工技术扶持,使其在组织生产的同时,有能力担起茶油初级加工工作,一来可以减少中间环节,二来可以让龙头企业腾出手来发展多元精深加工,开发延伸产品,提升综合效益。 (记者  刘宇)

来源:《致富天地》杂志2016年第8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