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从白鹿原到羊肉泡馍

2020-08-03 01:17:26

去年四月份的时候,著名作家陈忠实去世,我和媳妇在看新闻的时候聊到了他的代表作《白鹿原》。媳妇表示她还没读过这本书,我就从网上给她买了一本。老厚的一本,硬面封皮,跟字典似得,媳妇嫌沉,一直也没读下去。

 

前段时间不是电视剧版的《白鹿原》开播了嘛,媳妇想起来她的《白鹿原》还没有开始读,便找出来开始啃。我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看过原著的了,书中的很多人物情节都记不大清楚了。后来还看过王全安导演的电影版本,对剧中张雨绮扮演的田小娥印象深刻。每天晚上睡觉前媳妇抱着一厚本在那儿看的时候,我经常会问她看到哪儿了,田小娥怎么样了。

 

所以,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媳妇的业余文化生活很固定很规律,饭后先看两集浙江卫视的《欢乐颂2》,睡前再读半小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白鹿原》,在十里洋场的花花世界和黄土高原的苍茫荒凉中来回穿梭。到端午节假期的前一天晚上,媳妇跟我说,没剩几页了,我今晚就能读完。我正想着等她读完了,跟她好好探讨一下读后的感受,从文学的高度、乡土的视野、再结合上我对北方农村和农民生活的一知半解,帮她升华一下对这部现实主义作品的理解,就像小学时代总结中心思想那样。

 


当媳妇合上最后一页,而我还没有及时引入这个话题的时候,媳妇忽然流露出非常坚定的眼神,并用笃定的语气跟我说:

 

“我想吃羊肉泡馍了……”

 

我一时没反应过来,媳妇又继续补充道:

 

“原上的人进城去都要吃一碗羊肉泡馍,而且还要看戏。我也想吃。”

 

好吧好吧你赢了,能将一部50万字的《白鹿原》,高度凝练为一碗羊肉泡馍的味道,倒也说明你真正读懂了这本乡土气息浓厚的著作。毕竟小说是虚构,唯有饮食最真实。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泡馍,比开展什么文学评论更贴切实际。对于一部文学作品而言,能够激发起饮食男女基本欲望,便是深刻的,便是与现实生活最良性的互动。

 

读书就是这样,总得和现实生活有点勾连、有点映射,才能有趣生动。一部作品读完,老去想什么主义流派、文学史地位,用佶屈聱牙的理论去分析,用玄虚梦幻的语言去评论,那真就实在太无聊了。所以,让真正喜欢文学的人,去研究文学,反倒是一种残忍。好在我不需要研究,只需要享受就好,放弃一切理论上的探讨,只要能提炼出一碗羊肉泡馍来,便是不虚一读。

 

前段时间上了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公共管理学,老师给介绍了好几种理论模型、理论范式,听得人头大,都是西方的管理学理论,描述起来极其别扭拗口。其实大家都知道,就是那么个意思,无非一会儿市场主导、一会儿政府主导,一会儿效率优先,一会儿兼顾公平,没别的太多花样,但是在理论语言中便各种花式饶舌,一点儿也不可爱。

 

我也在想,为什么无论是文学批评,还是管理理论,只要是成体系、有名号的理论,都是西方人弄出来的比较多?中国人在构建理论体系方面就这么不行吗?按理来说,无论是文学的创作、还是管理的实践,中国人的经验应该不比外国人少啊?

 

中国人只讲究个会意,领会到了就行,没必要非得从鲜活的实践当中剥离出一个形而上的模式范式来。所以,中国的文学理念、管理理念,都是在一篇篇具体的诗词歌赋文章当中、一个个具体的治国理政案例当中体现的。实践得很多,抽象得比较少。

 

但往往是实践多的人,不会去刻意往出抽象什么理论,而那些口若悬河的评论家们,就只会评论。所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华,不要去死扣理论,那样才能不辜负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实践。同样,能读《白鹿原》读得想吃羊肉泡馍了,也就不辜负这部作品了。

 

一个拥有八大菜系的民族,和只知道土豆牛肉沙拉面包的民族,谁更有闲心去琢磨那些用不着的理论?显而易见是后者。所以,从西方的名著中,你或许能收获到灵魂的撞击、思想的火花、心灵的震撼等等,但是要想感知到煎炒烹炸、蒸煮焖炖、醋溜红烧、浓汤鲜汁的烟火美味,恐怕只有在中国的作品当中了。

 

搜索了我脑袋中关于羊肉泡馍的记忆之后,我提议:“杏坛路北口原来有一个老孙家,现在改名了,明天我们就去那里吃泡馍吧!”媳妇表示非常满意,酣然睡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