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一份“我国十大最难懂方言”,
刷屏各大网站。
瞄了一下发现...
我们青海话居然也
上
榜
了
!
![]()
就搞不懂了,
我们青海话哪点难懂?
看看上榜的这些像天书一样的方言,
青海话,简直就像送分题一样的简单好懂啊!
◆ ◆ ◆
第十名:(四川话)西南官话
![]()
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由于四川和重庆人口众多,而且外出打工的人也很多,使得四川方言让很多人熟知。
![]()
青海话的词汇形象生动、富有魅力,加之发音铿锵,有类关语,形成精细、委婉、幽默、轻快的风格。人们说话时方言加普通话,又产生了一种青海的普通话“青普话”。其语言、语法很有特点,有“主语+谓语+宾语”格式,也有“主语+宾语+谓语”格式。
![]()
上海话和同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的苏州话、嘉兴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近代以来吴语太湖片的宁波话对上海话的影响是最大的。
![]()
苏州话体现了浓浓的古意和一种书卷气。苏州人说“不”为“弗”,句子结尾语气词不用“了”而用“哉”,“你”用“乃”,“时候”用“辰光”,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尤其女孩子说来更为动听。
![]()
闽东语区共有18个市、县,大致包括历史上的福州府和福宁府两府的属地。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福宁州为府,,、经济和文化生活,有了语言共性,形成闽东语的共同特点。
![]()
雷州话发音和泰语非常类似,本地人会说雷州话的大多都能听懂泰国话。(母语使用者更正:并不相似,本地人也大多听不懂,泰语里有许多巴利词语,雷州话和潮汕话倒是有些共通之处)。
![]()
客家语言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直到20世纪才开始定名为客家话。语言学术研究中,以梅州市区(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州话为代表。听到客家话,你会觉得自己走错了星球......
![]()
粤语根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具有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语言。在学术界,它是除普通话外唯一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中国语言。能听懂粤语,对非本土人还是难度极大的,很多词汇发音和普通话差别非常大。
![]()
潮州话,亦称为潮汕话,分布于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丰顺县)及海外以东南亚为主的潮人聚集地。潮语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古语义多等。“潮州九县,县县有语”,体现了潮州话内部的差异性。
![]()
![]()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讲鬼话。据说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部队相互之间联系由于保密需要,有的会派两个温州人进行电话或者步话机联系,日本人根本听不懂.....美剧《盲点》里更将其称为“恶魔之语”。
◆ ◆ ◆
好吧,既然能排名第九,
青海话肯定也有上榜的理由,
看看下面这些青海方言,
确实很容易让外地朋友摸不着头脑。
↓↓↓
教外国朋友学青海话
阿么了———怎么了?
一挂———(1)一会儿。如请您稍等,我一挂就来。(2)全部,所有的。
心疼———模样好看。多指小孩和少女。
发麻——厉害,。(褒义)
逮——也指厉害。(褒义)
你好着撒———你好吗?
阿来———应答词,表示同意对方说的。
喧———交谈、聊天。
阿个人———谁?
脑—————我
家门----- 他们
据撒着啊----- 干吗呢?
偏(pian三声)传------别扭、麻烦
毛有——没有
你罚聊吗---- 你累了吗
搅沫末---罗嗦、胡搅蛮缠
你组撒者----- 你在做什么?
赞襟———极好。Zan jin。例句:那个小伙赞襟啊。
瓦清———明白,知道。例句:脑再说一次,你挖清了没?
丫头———— 女孩
尕娃———— 男孩
浪————游玩、逛悠。去西宁浪一圈!
拉呼———打呼噜,不干练、拖拉
干散(san三声)———利索,麻利,痛快。例句———那个人干散。
乔————请客 例句:有空,脑乔你一顿!
啊起俩----- 到那里
啊扎———哪里。
娘娘———姑母,也可称呼中年的已婚妇女。
老阿奶——称呼老年妇女。
脑给家缶(fou一声)给——我和他说一下!缶给:说给!
青海人下馆子
![]()
捋面、拉条、长面———长面条。
哨子面、炸酱面———伴有菜汤的长面条。
面片、寸寸、旗花、寸面叶———指各种式样的短面条。
破布衫、巴罗、丁丁、疙瘩、搅团、搓鱼儿———指各种式样的杂面饭。
拌汤———白面或杂面、豆面做的面糊糊。
狗浇尿油饼、宽水油饼、蜜馓、果儿、麻花、翻跟头、馓子———指格式油炸面馍食物。
月饼、馒头、卷卷、油包儿———指各式用白面蒸制的馍馍。
油花、锅踏、砖包城———杂面蒸制的各式馍。
锅盔、焜锅、旋旋、亢亢———烙制的馍。
献子———奠祭神佛、亡灵用的大蒸馍。
曲连———女儿生子后娘家人等亲友做10 或满月时烙制或蒸制的大饼,中间有孔。
手抓———用手抓着吃的大块熟羊肉。
青海人日常对话
![]()
阿大、爹爹、阿爸(藏语用语)———父亲。
姆妈、阿妈———母亲。
达达———伯父。
嬷嬷———伯母。
婶婶、新婶———婶母。
丈人———岳父(女婿当面随妻子称大大、阿大,不称丈人)。
丈母———岳母(女婿当面随妻子称姆妈、阿妈,不称丈母)。
姨夫———对姨娘丈夫的称谓。
姨娘———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谓。对父亲的小老婆亦称姨娘。
阿舅———舅舅,对母亲兄弟的称谓。
舅母———对舅舅妻子的称谓。
姑舅哥、姑舅———表兄、表弟或舅父、姑父之子。也可用来称呼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子。
姑舅姐———表兄弟的妻子。一般统称姑舅姐。
公公———丈夫的父亲(媳妇当面称大大、阿大,不称公公)。
婆婆———媳妇当面称阿妈、姆妈,不称婆婆。
阿伯子———丈夫的哥哥(当面称哥哥)。
小叔子———丈夫的弟弟(年幼时当面称其名,年长时按排行称他爸)。
小姑儿、大姑儿———丈夫的妹妹、姐姐,不用于当面。
大舅子、小舅子———妻兄、妻弟,不直称。
阿爷、爷儿———祖父。
阿奶、奶奶、奶儿———祖母。
婆娘———泛指已婚妇女。带贬义。
外爷———外祖父。
外奶奶———外祖母。
奶干儿———最后生的孩子。
太爷———曾祖父。
太太———曾祖母。
重孙———玄孙。
挑担———连襟,妻的姊妹的丈夫,当面不称。
新姐———嫂子。
尕妹———弟妻。
隔山兄弟、姐妹———指同母异父所生的兄弟姐妹。
叔伯弟兄、姐妹———堂兄弟、堂姐妹。
先生———一般对医生的称谓,现称大夫。过去对读过书的人尊称先生。
婉子———女朋友。例句:那个丫头是我的婉子,你别乱动。
来源|西宁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