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四府街的北边有一家粮店,斜对面是一家国营食堂,里面供应的小笼包子香气浓郁,堪称一绝;南边有一家杂货铺,卖些酱醋盐糖糕点等日用百货,里面常有让小孩子眼馋的东西。再往南是家菜市场,卖的都是白菜、萝卜之类的大路菜,茄子一分钱两个。买豆腐的队伍总是很长,当时还是凭票供应。
夏天酷暑难耐,父母就胳膊下夹着凉席、领着我们上城墙纳凉,城墙上到处是人,小孩子们追逐打闹,大人们听戏聊天,躺在凉席上感觉星星触手可及。
我小学上的是四府街小学,学校不大,但很有历史。清光绪年间,四府街有一家湖广会馆,当时很有名,其横跨五味什字南北,位于四府街街西。解放前,会馆内创办有“两湖小学”,解放后,在两湖小学的基础上,利用湖广会馆原址,又创办了“四府街小学”。四府街小学的老师跟学生特别亲,放学后,老师常把学习差的同学带回家补课,监督完成作业,且不取分文。记得三年级时一位老师要调走,全班同学哭成了一片。现在这所小学已不存在,原址成为西安电大所在地。
从上学到就业,我都没离开过四府街。庆幸的是,在城市化改造的步伐中,四府街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当然,街道两边的平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临街店铺,但门面都不大,装饰也比较朴素。因为在城圈内,四府街的楼层高度不能超过城墙,因此它依然显得古朴。
驻足静思,我时常想起儿时伙伴欢快的笑声,听见大人们下班回家时的自行车铃声,记起母亲在院门口喊我回家吃饭的神情……几十年来,对于这条街,我常看常新,百走不倦。它身处闹市,却少喧嚣,并且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不错,柳青、杜鹏程这样的文坛大家曾在四府街讲过文学课,使许多文学爱好者获益匪浅。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它是西安日报社所在地,报社门口的阅报栏曾吸引着许多市民驻足。因为知书达礼,崇尚文化,这条街的人们绝少纷争,显得气定神闲。
四府街上的树几乎没被砍伐过,如今愈显高大。砖铺的人行道四季整洁,从南到北,就像是在林荫中穿行。它是小街,如今却聚集着超高的人气,陕西特色小吃在这里荟萃,许多人大老远慕名来吃“小南门葫芦头”“梆梆肉”。此外,“汉中凉皮”“岐山臊子面”“粉汤羊血”“老兰家羊肉泡”也是食客众多。
小南门早市也是相当有名,清早五六点,早市开张,四府街南端、顺城巷两侧拥满了各种摊位,新鲜的蔬菜、水果还沾着露水,衣物鞋帽、锅碗瓢盆、日用百货应有尽有,俨然一个大型超市。四街八巷的市民早早赶来,将这里拥得水泄不通,人流熙攘,好不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