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元宵节|带你认识更多元宵知识

2022-07-23 20:38:13



中国传统节日



2008年6月,元宵节正式选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灯节”。《娄书纂要》:“正月十五曰上元”。在古代,以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十五日夜叫“元夜”,亦称“元宵”。


【起源】元宵节源于西汉。汉文帝刘恒在周勃、陈平等人辅佐下勘平吕氏宗族,夺回刘氏江山的日子为正月十五日,所以每到这天晚上,汉文帝就微服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古时正月又称元月,夜与宵同义,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后来司马迁创《太初历》,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时期朝廷规定这一天燃灯庆贺,观灯风俗由此兴起。宋代以后元宵节更加热闹,观灯由一夜延至三夜,场面也越来越大,此后历代不衰,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元宵节民俗知多少

吃“元宵”

据史料记载:我国在汉武帝时就有了元宵节,当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人,他聪明过人,足智多谋,深受武帝喜爱。一年的冬天,东方朔发现一位宫廷女子泪流满面,即将跳井。他将少女拦救,这位宫女的名字叫元宵,因为她思念亲人,心如刀绞,心想既然不能与家人团聚,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哭诉,答应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

于是东方朔装成算卦先生,走街串巷。这一天人们所求的卦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条笺语。算卦的人纷纷求问解脱办法,东方朔很神秘地说:“正月十六,会有一个红衣少女出现,她就是奉命火烧长安的火神君,众父老可救之。”到了正月十六果然来了一个红衣少女,她说:“我是领旨火烧长安的。玉帝还要在南天门上观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方法。偈语是:长安在劫,火烧帝阙,十六天火,焰火宵夜。”

汉武帝看了大惊,忙向东方朔求救。东方朔说:“火神君最喜欢吃汤圆,十五晚上,可以让做汤圆做得最好的元宵做上汤圆,万岁焚香上供,敬奉火神君,再令臣民在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上街放焰火鞭炮,这样,就能骗过在天上观望的玉帝。”这一天,元宵的亲人也来长安观灯,看了出宫上街玩灯的元宵,一家人终于见了面。闹了一夜灯火,京都长安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样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因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改叫元宵,把这一天也叫做元宵节。

闹元宵

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夏历正月十五前后,民间敲锣打鼓、结队游行。此俗起源甚早,明万历《海盐仇志》:“上元前后,里中年少合金鼓管弦为乐,曰闹元宵。其乐有《太平鼓》等。”此俗到清代仍盛行。顾禄《清嘉录·闹元宵》:“元宵前后,比户以锣鼓铙钹,敲击成文,谓之‘闹元宵’。”届时,每户数人持锣鼓铙钹,沿街敲打。鼓点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曲名有“跑马”、“雨夹雪”、“七五三”、“跳财神”、“下西风”等,俗呼“走马锣鼓”。

耍龙灯

龙灯,也叫耍龙灯,龙舞或舞龙,是我国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流行于我国的很多地区,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并视龙为驱灾除害、吉祥太平的象征。旧时,每逢春节,农历正月十五日灯节大闹花灯等节日或庙会酬神等重大喜庆活动,各地城乡都有耍龙灯的风俗。从前,还有舞龙祈雨的习俗。古代、龙分黄、青、白、赤、黑五色,据说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如遇旱灾耍水龙;遇水灾耍火龙,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踩高跷

高跷,又叫“高蹻”,也叫“高脚”。踩高跷又称“高跷秧歌”。是盛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一般都在元宵节前后举行。表演者的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木棍的中部钉有一块小踏板,脚底踩在踏板上,距地一般一二尺,技艺高者可离地四五尺。表演者的人数不定,少则二三人,多则七八人。每人手里持有扇子、棍棒、竹钱串等道具,脸部化妆,分别扮演生、旦、净、末、丑等行当。表演形式有集体对舞的大场,两三人表演的小场,并配以锣、鼓、琴、箫、笙、管、唢呐、拍板等伴奏乐器。表演的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形式自由活泼,不受舞台空间限制,既可以说唱俚歌小曲,也可以表演短小故事,还可以临时编排节目。演毕,群众当场放鞭炮欢送。高跷这种民间艺术早在汉代即已存在,隋、唐百戏之一“长跷伎”即为今天的高跷。到宋代,高跷技艺已相当高超。《列子·说符》篇中说: “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驰并驱,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清代高跷在技艺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民间流传也更为广泛。

请瓢把姑姑    

元宵卜年成习俗。流行于湘中、湘北等地。旧时元宵夜, 妇女们相聚一堂, 将一水瓢擦干后, 用细绳将一只筷子垂直绑于瓢把上, 用布将瓢蒙住, 选两名青年女子各用一手, 以食、中、无名指伸直托住瓜瓢一侧之边缘。主持人燃香点烛化冥钱, 念咒云:“瓢把姑姑瓢把神, 瓢把姑姑显神通。正月请, 正月临, 人家请你问别事, 我家请你问年成。年成好, 打发你一件红绫袄; 年成差, 打发你一枝花。”反复念诵若干遍, 渐渐地托瓢少女双手发抖, 保持不住瓢的平衡而前俯后仰, 此时便认为是瓢把姑姑降临, 停止念咒。围者可随意提出有关年成丰歉、婚姻好坏和仕途、求财、家庭、家族、疾病等问题, 请其回答。回答的方式由问者提出, 或以筷点头的次数分别, 或是筷头在米盘内写字, 划出符号相告。此俗今仍有残留, 有的则作为一种娱乐活动而已。

占岁灯

元霄节习俗。是日,人们用自制的面灯卜测一年的旱涝丰歉。此俗流行于山东各地。做法是:元霄节下午,家家户户用面捏成约2寸高、寸半粗的灯碗,又因其外形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种类。一曰属相灯:有盘龙灯、鸡灯、狗灯等。此灯可卜家人凶吉祸福。属相灯点燃后,哪盏亮得最久,即预示今年此人运气好;若不慎熄灭则以为凶多吉少。二曰岁灯:这是按家长的岁数捏的。三曰月灯:月灯做法不同。有的是用灯内的豆粒数表示,有的则用灯碗上捏的鼻表示。月灯是用来卜测一年旱涝的。蒸好面灯掀开笼,看看月灯里蒸馏水,哪个月灯里水多,说明哪月份雨水大。另一种卜法是:将灯盛上灯油,是几月的灯就放几个豆粒,至夜晚点燃灯蕊,待油燃完后,看哪月灯中的大豆被浸开了,就说明哪月雨水大;反之,即雨水小。是夜,人们还在收灯时,看灯花卜收成。如果灯花颗粒很大,兆示今年收豆子;灯花很小,兆示收谷子;不大不小好年成,夏收麦子秋收高粱。此俗至今仍然盛行。

虫蚁

汉族、土家族节令习俗。流行于湘潭、长沙、常德、衡阳、湘西等地区。元宵, 家家灯火通明, 猪栏、牛栏、狗窝、鸡埘、井旁、墙角、屋内暗处皆置灯烛。孩童用松明片在室内墙角烧火, 称“烧虫头蚂蚁”, 边烧边喊:“正月十五元宵节, 烧起虫头蚂蚁上天歇。”以为如此可以除虫害, 驱瘟疫。农家白天在田头地边燃火, 谓之“田禾亮”, 意在除虫, 祈求丰收。祖先坟墓近者, 亦前往送灯送火。湘西土家族正月十四为元宵节, 亦有到处燃灯火的习俗。该夜要给碓、磨、灶、牛栏、猪圈、鸡笼、水井、朝门、大门、房门等点灯。各种文娱活动开展至该晚为止。

“锥把”

陇东农村群众过元宵节,家家户户都有蒸包子吃的习俗。包子馅不外乎肉馅,菜馅两大类。菜包子以白萝卜、红萝卜,豆腐、粉条为主,再拌上大油或炼过大油的油渣。也有素包子只拌上清油。肉包子在包子馅里再加上肉丁即可。但不管蒸什么包子,总少不了蒸一层“锥把子”。所谓“锥把子”,是把包子形状捏成“瞎瞎”(鼢鼠)形。面皮擀成圆形,放上馅子,面缝捏合成拧麻花样子作为“瞎瞎”的脊梁。尖头作尾。圆头压上两颗黑豆作眼睛,肥体胖肚,笨头笨脑,小眉小眼,还真像个“瞎瞎”。“锥把子”蒸好后就献上三五个在灶君神龛上,祈求神灵保佑,来年减少鼠害,保护庄稼丰收。再有一层意思是人们为了表示对“瞎瞎”等鼠类的憎恨,把它蒸吃了,看它还有多少能耐!

“锥把子”还有一种用途,就是灶火进庄“嚷院子”(嚷灶火队的五颜六色和震天锣鼓、鞭炮声,吓跑妖魔鬼怪)时,女主人早早放一盘“锥把子”在厨房的风匣或锅盖上,灶火队的“叫化子”、“害婆娘”(女乞丐)约定俗成地进去给该家灶君敬香后,就把“锥把子”往背斗里一倒,供玩灶火的人吃用。同时,这家就会一年不缺吃的。

更有趣的是当年出嫁女和新娶的媳妇,正月十五晚上都要到子女双全的邻居家去偷“锥把子”吃,说是吃了能早些怀胎生育。细心者把“锥把子”偷回来扔在水缸里验看偷了个儿子还是女儿。背朝下者为男,面朝上者为女。

此俗大约由于鼠在地支为“子”的联想,偷鼠者即为偷子也。只不过是一种生殖崇拜的民俗罢了。

吃“塘草泥”

苏南水乡农村,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有吃“塘草泥”的习俗。

“塘草泥”是将过年吃剩下的年糕切成小块,放在锅里用水煮开,然后放入青菜、野菜(荠菜)和面条一起煮熟的食品。盛起的第一碗“塘草泥”要供在灶山头上,以敬奉灶君老爷;第二碗供在堂屋的天然几上,以敬奉家堂——祖先。然后全家吃“塘草泥”。这有糕,有面,有菜,又甜,又咸,又有野菜清香的粘粘糊糊的“塘草泥”,吃起来虽不十分可口,却也别有一番滋味。

“塘草泥”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吃它?纯朴的水乡农民告诉我们,“塘草泥”是肥料,吃了“塘草泥”庄稼会长得好。却原来人们吃了象征肥料的“塘草泥”,禾苗会长得好,这其中的寓意十分耐人寻味。

“年燃”

皖东农村,历来有“年燃”的习俗。正月十五日元霄节。白天,村村户户,老老少少忙着用葵杆、秫稭、稻草扎起一支支火把,晚上家家挂灯笼,放鞭炮,点燃火把。人们三五成群,往村外岗头走去,而后舞起火把,边舞边唱:“火把绕三绕,瘦田好收稻;火把舞三圈,粮仓冒了尖。”接着将一个个火把扔向空中,高声喊叫:“向东扔,好棉花;向西扔,好西瓜;向南扔,风雨顺;向北扔,好庄嫁。”

小伙子设法把姑娘围在圈中,谁被围住,谁就得唱支歌,方能走出圈子。姑娘也有制服小伙子的办法,她们把火把向高空扔,让小伙子抢,谁若机智又不怕烧,抢着了火把,姑娘就送谁一件心爱的信物。明眼人一看便知,姑娘往往是有意把火把扔给心上人。有的村还举行扔火把比赛,看谁火把歌唱得好,火把扔得高;并将火把收拢一起,越烧得火光冲天,越是象征丰收年景好。据当地民间传说,生于凤阳,长于凤阳,玩于凤阳的明太祖朱元璋就很喜爱这个既有爱情,又祝丰收,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风俗。原来叫“燃年”。这个名字,他不喜欢。他认为过年是为了热闹顺利吉祥,如果把“年”燃烧掉,岂不晦气。於是,他当了皇帝后,就下令把“燃年”改为“年燃”,以永保年年岁岁吉祥如意。

放天灯

汉族民间节日娱乐习俗。流行于山西、陕西。夏历正月十 五进行。点放天灯是为了增添灯节 气氛。天灯为圆锥形,大小有如背 篓,用竹片作骨架,外面糊白纸或 红纸,灯底部绑着一个十字架,里 面放一盏菜油灯。放时,灯贴着地 面,点燃油灯后,周围用土密封。 当灯火将罩内氧气燃完,仅剩二氧化碳气体后,取掉灯周围的土,灯就 自动上升,高度可达500米左右。天 灯在空中随风飘荡,直到灯火熄 灭,才慢慢降落。

划旱船

舞蹈节目。此舞历史悠久,唐代已流行。宋代盛行于民间。《武林旧事·舞队》中列有其目。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诗:“村田蓑笠野,街市管弦清。市巷分题句,官曹别扁名。旱船遥似泛,水儡近如生。”自注云:“夹道陆行,为竞渡之乐,谓之划旱船。”可见此种划旱船系制成假船,在陆地上表演竞渡的舞蹈。《西湖老人繁胜录》所载“斗鼓社”下亦有其目,当亦是以旱船作龙舟竞渡之戏。唯当时旱船的具体形制已难详考。此舞传于后代,至今仍在很多地区流行。今船多用竹、木或秫秸扎成骨架,外蒙以布,套在舞者腰间,状如坐船,船中者多为女性。船外另有一人,手持木桨。二人载歌载舞,表现爱情生活或劳动场面。宋时状况或可据今推知一二。

走百病

旧时民间岁时习俗。又名“散百病”、“游百病”、“除百病”。北方地区最为流行。时在夏历正月十五前后。山西《临晋县志》载:十六日,士女出外竞游,登城过桥,谓之“游百病”。至夜,女游更甚。翼城地区,元宵之夜士女不禁,十六日亦然。此二日间,乡村男女观剧、观灯,恣意游玩。亦多来城周历街巷,谓此一走而百病可除也。河北万全一带,元宵节翌日,男女老幼皆登高游览,谓之“走百病”。赤城地区,“上元节”间,沿街设立松棚,杂缀诸灯,翠缕银葩绚然溢目,设九曲黄河图,擎灯361盏,男女于中穿逐。随处演戏,戏秋千,三日为度。天津地区,十六日妇女出行,日“走百病”。北京地区,八日至十六日,商贾于市集.灯花百货,珠石罗绮,古今异物,贵贱杂沓。“元宵”前后,金吾禁地,赏灯夜饮,火树银花,星桥铁锁,殆古之遗风。民间击太平鼓,跳百索,要月明和尚。男妇于是夕结伴游行,亲邻相过从,至城门下“摸钉儿”,过津梁,曰“走桥儿”,又曰“走百病”。


灯谜中的中国文化

元宵夜,有些大户人家,在门口挂上春灯,贴有谜语,让大家去猜,猜中者赠以糕点或信笺之类,俗叫“春灯”。相传,灯谜有二十四格,甚为繁多,大别之,不外六法: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谐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是市民和读书人一种比较文雅的游戏。

灯谜,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独立于诗、词、曲、散文、杂剧之外,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其广博的知识性,严密的逻辑性和浓厚的趣味性,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移默化地提高着人们的素质,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灯谜的瑰丽多姿,异彩纷呈,寓教于乐,在新时代依然散发着幽幽古香。

灯谜素有“知识小百科”、“文化大观园”之称。灯谜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各学科的知识,如历史、文学、艺术、科技、体育、化学、物理和医学等,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范围,加强了人们的文化素养。

下面这一组灯谜即蕴涵了丰富的科技文化知识,您能猜出它们的谜底吗?





1、山东同志来取经(打中国古代科技名著)

2、东方欲晓(打明代科学家)

3、观看飞行表演(打东汉医学家)

4、未定稿(打中国古代医学名著简称)

5、观光南岳(打东汉天文学家)

6、鉴真只身东渡(打唐代天文学家)

(文章底部揭晓谜底)


元宵节古诗词鉴赏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鉴赏】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绘了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观灯的繁华景象。这是崔作六首中的第一首。它描绘了佳节之夜,人们倾城观灯的景象。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元宵夜虽已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还是按时报更;因为人们欢快无比,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玩得不能尽兴,因而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紧似一声地催呀,你不要过得那么快呀,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隆重的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久的勃勃兴致。

后面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写出了家家赏月、人人观灯、万巷皆空的盛况。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不尽。

《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中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鉴赏】 

这首词是写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绝妙词章之一。

开篇二句,只用“花市灯如昼”来写去年元宵之景。以下两句,用如诗如画的语言,写那个比灯山人海更让人动心的美景良辰。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意境之中会传达出多少缠绵绯侧的柔情蜜意!虽无一言半语写人之恋情,可又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让读者驰骋想象,尽情地去品味那一段最美好的时光。难怪一年都过去了,他对那一时刻、那一情景还记得那样深刻。这是去年元夜时的情景,今年呢?现在呢?下阕就写眼前:虽然仍是灯火灿烂,箫管悠扬,人海如潮。可是“他”的眼中,好像那一切都不存在,他的眼前闪现的仍是一年前的景象。月光如水,柳影婆娑,只是“不见去年人”!此时此景,该是多么令人伤痛啊:一切的欢乐景象都不存在了,他人的热闹游乐已不属于自己,自己有的只是“泪湿春衫袖”的痛心。

《青玉案·元夕》(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鉴赏】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巧妙: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就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解语花·上元》(北宋)周邦彦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鉴赏】是词人流落他乡,元宵节感怀故人旧事之作。词上片写荆南之夜,描绘了一个灯月交辉、丽人多姿的元夜欢乐场景。下片追忆京城“千门一昼”灯节欢腾的场景,抒写节日依旧而情怀衰谢的抑郁之情。全词语言精炼优美,构思巧妙,词人借描写当地元宵佳节的热闹情景和对京城节日盛况的想象,抒发了自己潦倒不得志的悲愤之情。

《蝶恋花密州上元》(唐)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鉴赏】 此词是作者除夕夜守岁时的内心独白。当天真浪漫的 邻娃穿起新妆、送旧迎新之际,深沉的词人却沉浸在对生命的思索领悟中,他感受到生命的迫促与时光的易逝,但很快便从感伤的心绪中振起,力图把握现在,在有限的时光中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赐与。词境对读者的启示并不是要及时行乐,而是要在短暂有限的生命历程中珍惜每一寸光阴,及时地进取奋斗。作者在常易流于铺陈节日风光的日常题材中开掘出人生态度、生命沉思的主题,是其立意深刻处;在有限的篇幅中表现出曲折变化的心理活动,尤其是“老来”几句,又可见作者驾驭文字的娴熟。

//以上内容来源于CNKI工具书


猜灯谜谜底揭晓

1.山东,古代齐国所在之地,故又称“齐”,谜面可别解为“齐地的人民要来学技术”,所以谜底为《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南北朝时北魏贾思勰所著。

2.谜面可别解为天慢慢就要亮了,所以谜底为“徐光启”“徐”别解为“慢慢地”,“光启”别解为日光透开了。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著有《农政全书》。

3.谜面“观看飞行表演”,是用目张望飞机之意,所以谜底为“张机”,“张”作“看”解。张机即张仲景。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时著名的医学家,后世奉他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4.谜面“未定稿”意思是所写的这个文本还是个草稿,并非正式的文本,用“会意法”求解,谜底为《本草》,《本草》为《本草纲目》的简称,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作,是一部集中国“本草”文献大成的巨著。它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5.谜面“观光南岳”是用目张望衡山之意,所以谜底是“张衡”。(“张”作“看”,“衡”为“衡山”)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6.谜面“鉴真只身东渡”意为“高僧一人独行”,所以谜底为“僧一行”。僧一行是唐代高僧,天文学家,推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在天文史上属首次之举,还修订了新历《大衍历》。




上海知网祝大家

元宵节快乐!



文章转载自“公共服务在线”微信公众号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