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清朝中期的著名将领,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一等昭勇侯、陕甘总督杨遇春就葬在娘娘岗下。
蜀州本地传说,杨遇春出生当晚,他母亲李氏梦见屋子四周涨了大水。水急浪涌,漂来一个红色木盒。李氏揭开一看,盒子里竟卧着两条鲤鱼。一条浑身金黄,另一条则通体赤红。李氏惊喜异常,用手轻轻一拨,两鱼顿时首尾相逐,游态翩然。
这传说颇能令当时的人慨叹:王侯将相果然不是普通人。然而传说之于名人,常属于事后涂脂抹粉。杨遇春兄弟二人,除他封侯外,其弟杨逢春亦也以战功授勋:乾隆末年,杨逢春由武生(俗称武秀才)入伍,累积战功,官至山东兖州总兵,道光元年告病回乡。
或许这正是双鱼传说的由来。
实际上,杨遇春也是穷苦人家出身。乾隆三十六年,朝廷发兵征剿大小金川。他的祖父杨占魁以生员的身份,领办兵米督运,率领从蜀州各处乡村征发来的千余名民工推着装满粮食的鸡公车,跋山涉水,行到松潘一带时,天降大雨,从金川前线败退下来的清兵们仓惶冲击,民工们纷纷弃粮而逃。杨家就此破产,从小康之家堕入了赤贫。十二岁的杨遇春也不得不中断学业,从私塾回家,成为盐帮的一名马伕。寒来暑往中,他默默地牵着一匹负重不堪的瘦马,穿行在自贡往返蜀州的官道上、山径中。无数风餐露宿的日子,孤寂的马蹄声常得得地敲击在少年杨遇春迷惘的心头。
杨遇春的传奇还体现在他的禄寿双全上。常言道: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杨遇春却是个福将。《清史稿》里说,杨遇春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每遇军务,无不从伍驰驱。一生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皆陷阵,冒矢石,或冠翎皆碎,或袍袴皆穿,未尝受毫发之伤,世称“福将”;其部每战必张黑旗,时称杨家军。
清朝享国268年,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铁骑劲弩,战将如云。由于特殊的民族原因,一直到太平天国兴起,八旗腐化,绿营日益兵疲将嘻,其执掌兵权的将领才逐渐由以满蒙军功贵族子弟为主的群体转向以儒家知识分子为主心骨的汉族将领集团。
杨遇春恰好处于这转换之间。他之前,威名赫赫的是多铎、年羹尧、福康安等八旗亲贵。他之后,力挽狂澜的是曾、左、彭、胡等汉族精英。
穿过时间的迷雾,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杨遇春所生活的时代,清朝正处于从极盛时期的所谓乾隆盛世开始下滑的历史拐点。杨遇春以布衣之身,历经把总、千总、守备、都司等职,最终成为封疆大吏,总督西北两省,在汉人将领受猜忌、被排挤的年代,其中曲折意味深长。
以七十八岁的寿龄去世后,1837年秋,杨遇春得到了道光皇帝极大的褒奖:除赠他太子太傅、兵部尚书的头衔外,还下令赏杨家白银二千两治丧,牌位入祀朝廷贤良祠,谥号忠武,其一等昭勇侯的爵位也由儿子袭承。
传奇者三,是一件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