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宝葫芦的秘密:“范制千个,精品一只”

2021-09-25 23:26:20

点击上方“郊圈儿”可以订阅哦!

 

春末夏初,正是作物生长最旺盛的时节,京郊山村里不大的一块儿农田冒出了嫩绿的葫芦苗,长势喜人。葫芦地旁,是一个简陋的塑料布和木板搭建起来的小棚子,每年从4月到10月,看守葫芦的人就睡在这个小棚子里,日夜不离,一守就是20多年。

 

在村民眼里,他是一个怪人,他常说,自己种下的是葫芦,收获的是艺术品,信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村里人不相信。

 

村里的人们不知道,葫芦地边的这个怪人是著名的范制葫芦艺人靳建民,人称“京城小靳”。在文玩爱好者的圈子里,“京城小靳”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范制葫芦作品以精美和稀少著称,很多收藏者求而不得。然而,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种出这些精致奇妙的葫芦,在葫芦背后,他又经历了些什么。

 

 

离群索居的“京城小靳”

所谓“范制葫芦”,是在葫芦小的时候套上一个模具,模具里面雕有图案,随着葫芦的长大,图案就长在葫芦上,葫芦成熟拆下模具,上面的花纹犹如浅浮雕,精美异常。不仅葫芦,甚至连精心雕刻的模具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范制葫芦技艺据说在唐朝就已经出现,明清时期在宫廷中备受青睐,甚至宫里还专门养着范制葫芦的把式。康熙、乾隆两位皇上更是喜好范制葫芦,专门让人在丰泽园、圆明园等地种植,还写了很多赞美葫芦的诗,这种本为养虫的器皿也逐渐变成了一种从宫廷到民间深受喜爱的艺术品。

 

 

可是,随着清朝灭亡,这项技艺也逐渐式微,民国后更近乎绝迹,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种植范制葫芦,难度非常大,技术要求高,成功率却很低,而且要付出极大的辛劳,这项技艺眼看着就要失传了。近几年,范制葫芦重出江湖,又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玩爱好者们欣喜若狂,这些作品有不少就是出自“京城小靳”之手。

 

然而,见过靳建民的人并不多,传闻中的他隐居乡野,离群索居,清冷孤傲,是一个低调到近乎神秘的“葫芦大师”。通过朋友的引见,我终于有机会到靳先生家中拜访,55岁的靳建民不苟言笑,话语不多,脑后扎的一根小辫子,显出一点落拓不羁。仔细看去,脸上的风霜,手上的裂纹,黝黑的肤色已经让他完全不像一个城里人了。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20多年前的靳建民俨然是一位京城“顽主”。画画、喝酒、飙车,而立之年一事无成,使他不得不思考自己这辈子要做点什么。这时候,他对家传的范制葫芦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靳建民从小学习工笔绘画,师从金大均、黄均等名师,笔下花鸟鱼虫、山水仕女,栩栩如生。绘画,正是范制葫芦的基础,然后再雕刻、制模、种植。靳建民继承了祖辈的技艺,成为范制葫芦的第四代传人。

技艺在失败和绝望中磨砺

范制葫芦是在田里种出来的,每年4月播种,10月底收获,收获的那一天,便是检验这一年成败的日子。5亩田地里上千个挂着石膏模子的葫芦,它们不是农作物,而是煎熬着靳建民心血的作品。

 

模子被小心地拆开,有的葫芦遭遇虫害,烂了,有的葫芦长成畸形,歪了,还有的因为“炸模”毁了……一个个失败的葫芦被弃置在田垄上,越堆越多,像座小山。家人忍不住地叹息,唯独靳建民表情平静淡然。

 

靳建民告诉我,平静是因为心已经苦到麻木了,因为这样的煎熬,他已经承受了20多年。范制葫芦这项绝技注定是要伴随着无数失败,对他来说,近2000个葫芦里成功几十个,就已经是好收成了,老辈的说法更为极端:“范制千个,精品一只”。

 

Δ靳建民作品

 

范制葫芦要先画画、再雕刻、再做胶膜和石膏模,然后是在大田种植,最后是后期加工,这么多工艺,能一个人完成的,如今全国仅有靳建民一个人。以前,即使在宫里,也是很多人分工合作的,可是靳建民却一意孤行,坚持自己做。

 

对他而言,葫芦就像孩子,他喜欢一点一点看着它们从自己手下诞生,从一颗种子变成一件艺术品,煎熬的是他的心血和才华。

 

范制葫芦这项技艺难就难在,作品最终是田里种植出来,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非人力可控。“好几年,颗粒无收,一个葫芦也没留下来。”静下心,他苦思冥想哪儿出了问题。最后,他想明白了,做范制葫芦不但要有艺术素养,要吃得苦中苦,更要有农艺师的本事,否则难以对付葫芦范制过程中的各种病虫害。想通了这件事,靳建民放下了身段,虚心请教瓜农、农业技术员,甚至卖农药的人,到后来,他慢慢成了“农业科学家”,每次去买治病虫害的农药,他先要问清是属于哪个菌种的。

 

少了病虫害的侵扰,葫芦的收成终于慢慢好起来。然而,在常人看来,成功率依然低得惊人。5亩地,瓜秧结的瓜算起来有10万个左右,然而适合挂模的并不多,最后成功的就更少。最好的年景,靳建民辛苦一年收获的葫芦作品,也不会超过50个,即便这样,也足以使他欣喜若狂了。

半夜听见葫芦花开的声音

20多年来,靳建民所有的范制葫芦图案都是自己设计的原创作品,“小靳葫芦”的题材已经远远超越了当年宫廷的玩意儿。憨态可掬的小白鼠、山羊、小猪、兔子皆可在葫芦上再现,羽毛纤细生动,有的丝丝如飞,有的绒绒起伏,妙造自然,朴实天成,有匠心而无匠气。这也是“小靳葫芦”得到葫芦收藏者钟爱的原因之一。

 

 

只有心中有田园的人才能绘出这样的画面,靳建民远离都市20年,他的心里眼里只剩下一片青山。劳作的间歇,他经常会掏出本子写生,画花叶鸣虫、画猪圈里欢闹的小猪,、画田边啃玉米的小狗、画啄食的小鸟与散步的野兔。

 

守在葫芦地边那些孤独的日子里,如同苦行僧的修炼,他几乎和外界断了一切联系,随身只带着一个收音机,偶尔听听新闻。开始有些难熬,可慢慢地,他开始享受这种宁静和孤独,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甚至能听到葫芦开花的声音。早上起来一看,果然,葫芦不但开了花,秧子还爬高了一尺多长。

 

每年葫芦收获之后到次年播种,有几个月的闲暇,靳建民就窝在这座远离城市的农家院里,每天绘画、雕刻到深夜。他喜欢在夜间工作。夜深人静的时刻,需要静神屏气,才能雕出那些惟妙惟肖的物象。冬三月,他夜以继日地雕刻,有时一个模子就要雕刻600多个小时,20多年积劳成疾,造成他眼睛严重疾患。

 

这样的时刻,他觉得心里充满了幸福,所有吃过的那些苦似乎都有了意义,久违的正是那种内心的宁静。城市,他已经回不去了,“以前,是一进三环路就觉得躁得不行,耳朵里全是嘈杂,心里就会很烦,如今,进五环就不行了,已然没办法进城生活了。”

 

靳建民说,他还是更适合做一个农民。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葫芦,匍匐在土地里,用体温捂热了土地,从春到秋,他把自己整个躯体装进了模具,没有选择,没有退路,一年又一年和外界隔绝,守住寂寞,耐住煎熬,只为酝酿出最美丽的东西。

 

这小小的葫芦,凝聚的是一个男人20多年的寂寞和坚守,还有他的绝望与幸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流程编辑:赵晨蕊

 

声明: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获取授权请点击“阅读原文”

 

郊圈儿

微信号:jiaoquanr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