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酒药葫芦”胡同的酒铺

2022-07-29 21:52:51

点击上方“公众号” 可以订阅哦!

“酒药葫芦”原本是装药酒的器物,没想到成了什刹海一条胡同的名字。有些人认为胡同起因可能与胡同形状有关,因胡同形状像酒药葫芦,故名“酒药葫芦”胡同。其实,胡同的名字和出售“四消酒”的北义兴酒铺有关,后来变更为孝友胡同。由于名字变了,许多到什刹海游玩的游客对“酒药葫芦胡同”这个名字感到比较陌生。

    

这条胡同形成于明朝,在《宛署杂记》中记载为“簪子胡同”。当时的胡同呈东西走向,东端与后来的鸦儿胡同相连,西端与后来的糖房大院衔接,长度约1000米。因胡同纤细弯曲,犹如妇人发髻上的簪子,故称“簪儿胡同”。当时簪儿胡同南侧靠近后海的地方为一片稻田,由“中贵之人”(宫廷中的太监)管理。这里河汊纵横,桔槔声声,颇有江南水乡之雅趣。李东阳还以“稻田”为题,做过“水田杂花晚,畦雨过溪足。老僧不坐禅,秋风看禾熟”的短诗。

    

到了清代其名称延续,在《京师坊巷志稿》中记载为“簪儿胡同”,并注有“龙华寺,明建,康熙间改名瑞应。西有心华寺。又西旧有三圣庵,其前则十刹海也。燕都游览志:三圣庵后筑观稻亭,北为内官监地,南人于此艺水田,粳粇分塍,夏日桔槔声,不减江南”。文中提到的“龙华寺”是明成化三年(1467年)由锦衣卫指挥佥士万贵在元代废刹基址上建的,成化帝赐额龙华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左都御史揆叙(明珠次子)为康熙皇帝六十寿辰重修并扩建龙华寺,奉旨改名为“瑞应寺”。《诗文荟萃什刹海》收录了康熙帝诗《瑞应寺》。其旧址位于鼓楼西大街148号,1949年后曾为北京第184中学校址。

    

“心华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当时名小龙华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改名为心华寺。1949年后曾开办孝友小学,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改为“九门小吃”。桔槔是一种沟渠中汲水的工具,亦称“吊杆”。

    

据传,在清代嘉庆年间,胡同西口有一家字号为“北义兴”的酒铺。“北义兴”酿造的各种露酒,不但口味纯正而且价位低廉,尤其是玫瑰露酒最具盛名,顾客不断,有的慕名专程而来。成亲王永瑆时常微服于此小酌,嘉庆六年(1808年)永瑆还题写了“春在水之乡”五个大字悬于店内,从此北义兴酒铺名声更大了。

    

“北义兴”除了销售露酒之外,每到夏季还出售用中草药炮制的“四消酒”。“四消酒”消食、消水、消暑、消气效果明显,顾客常到“北义兴”打些药酒,以备防暑消食之用。为便于顾客携带,“北义兴”提前把出售的药酒按重量分别装在不同的葫芦里,摆在柜台上。人们把这种装药酒的葫芦称为“酒药葫芦”。

    

据说葫芦装的药酒在一定时间内药性不会改变。再者这些葫芦外形周正,色泽金黄,还可以当作家里摆件。“北义兴”的酒药葫芦当时相当有名,以至于后来酒药葫芦成了这条胡同的名字。在陈宗蕃先生的《燕都丛考》中记有“再西为心华寺,为酒药葫芦,今改为孝友胡同”。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因醇亲王府(北府)扩建,胡同的东侧被占用,从原来的东西弯曲走向变成了南北曲折走向。胡同南口挨着后海北沿,胡同北口与鼓楼西大街相通,胡同中部与糖房大院、棠花胡同相贯通。

    

前几年这条胡同因“九门小吃”曾轰动一时,而随着商业气息逐渐淡化,它又恢复到原有的清静与安谧之中。

征稿启事:

北京日报古都版征稿啦!四九城的古迹遗存、老北京的人情风物、胡同里的传统手艺、古村落的历史故事,都是古都版需要的内容。如果您对老北京既熟悉又喜爱,欢迎您和我们一起书写北京故事;如果您对老北京的某个行业、某个地方特别了解,欢迎您和我们联系。除了文字作品,也欢迎绘画、摄影作品投稿,投稿邮箱bjrbgd@163.com,一经采用即有稿酬奉上。


本文刊发于4月26日北京日报古都版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新媒体制作人员:刘扬



北京日报副刊


本公众号发布或推送的所有内容,

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属北京日报社所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