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诗经里的葫芦

2020-09-24 03:28:26

                                                       欢  迎  阅  读





                                                              摘    要


葫芦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从远古走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演进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葫芦文化。早在我国最早期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留下了很多关于葫芦文化的影子,它不仅为先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日常用品,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葫芦文化。



世界各地的学者普遍认为葫芦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农作物,分布广泛,几乎遍布世界各个角落。葫芦不但和人类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先民由此对葫芦产生了崇拜,可以说葫芦是迄今所知的中华民族最早的图腾,就此形成了后世独特的葫芦文化。



                                   诗 经 里 的 葫 芦 之 食、器


在我国,葫芦的种植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葫芦和先民的日常生活是极为密切的,《诗经》时代,葫芦最基本的实用价值是作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在《诗经 · 幽风 · 七月》中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由《大雅 · 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可知“瓜”,比较嫩的、小的葫芦,可以食用;壶,瓜成熟后称为“壶”,即老葫芦。《小雅 · 瓠叶》云:“幡幡瓠叶,采之享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嫩绿的葫芦叶子,把它采来细细的烹饪,竟成了下酒的好菜。《小雅  · 南有嘉鱼》曰:“南有樛木,廿瓠累之”一派葫芦丰收的喜庆景象,这些描述说明葫芦在当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在古时还用葫芦来形容美丽的女子,《卫风 · 硕人》云:“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瓠犀,就是葫芦籽。古代的美女长了一副像葫芦籽一样的牙齿,就像我们现代美女的标准是长一张瓜子脸一样。可见葫芦在先民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嫩小的葫芦不仅能吃,成熟后的葫芦坚固、体轻、防水,几乎没有哪种自然物能在不改变外形的情况下,像葫芦一样被人用作各种器具。《大雅 · 公刘》“执豖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匏,葫芦,此指剖成的瓢,就是利用葫芦中空的特点,把匏一分为二可以做成舀酒的器具,古代称为匏爵。匏,也可用来饮酒、装酒。葫芦最早应该是用作盛装液体的容器,用葫芦装满水,可供一人一天的使用量。《论语》中描绘颜回的简朴生活时说:“一箪食,一瓢饮”,可见当时人们已用葫芦做容器了。现代的农村,还能随处可见很多人家家里用葫芦做的瓢,轻便实用,深受农人喜爱。

葫芦中空,具有浮力大的特点,人们很早就把葫芦当做船用。《邶风 · 匏有苦叶》中,“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匏,指葫芦。生动地女子焦急等待情郎回到自己身边的情景,希望自己的男朋友把大葫芦系在腰间渡过济水来约会,同时也反映了周代人用葫芦渡水的风俗和习惯。直到今天广东沿海的渔民习惯把葫芦系在小孩的腰上,利用葫芦良好的渡水作用来防止小孩子落水出现意外,这也是用葫芦渡水之俗的遗存。


                                                              酒葫芦(盛水:1kg 盛酒:0.9kg)


                                   诗经里的葫芦之母体崇拜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特殊思维方式的民族,象征意义就是这种特殊思维方式的重要特点和标志。古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发现葫芦的外形饱满圆润、容量很大,和处于妊娠期的妇女有某种相似之处,葫芦象征繁育人类的子宫和母体的生殖力,另外葫芦多籽的特征预示葫芦有强盛的生殖能力,象征子孙兴旺。他们就相信葫芦也拥有某种神力,通过对葫芦的崇拜,植物生殖和人类生殖相互交感、相互催化促进,人类也可以拥有梦寐以求的强大繁殖力,葫芦崇拜也就是对母体的崇拜。我国汉族的洪水神话,说的就是人类的始祖伏羲和女娲一对兄妹藏在葫芦里,才免遭洪水的灾难,人类的种族才得以绵延;著名学者先生从文字和语言学的角度考证出,其实伏羲和女娲的名字都是由葫芦演化而来的,伏羲又叫包羲,“包”和“匏”同音,而“娲”在古代读“瓜”。所以先生认为,伏羲和女娲,虽是两个名字,其实二人都是葫芦的化身,不过性别不同罢了。

《诗经 · 大雅 · 绵》中这样记载:“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整首诗歌唱的是周代民族的祖先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陶迁往岐山周原,开国莫基的故事和文王继承古公亶父的事业,周族人繁衍兴盛的史诗。瓜瓞,即葫芦,喻示人类出自葫芦。中国祖先认为,人的一生都蕴含在“三壶”之中,“破壶”、“悬壶”、“壶天”(魂归壶天),这里“壶”之的就是葫芦。黄河流域民间婚俗中多剪葫芦顶棚花,以示“绵绵瓜瓞”之意。由于先民所处的生活环境比较恶劣,人们的寿命也很短,所以一个氏族和部落的强大也是依靠人口的众多,所以,人类自身的繁殖在先民的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女性作为生殖的载体,普遍受到尊敬,先民对母体就怀有膜拜的情节,故演化为对葫芦的崇拜,凝聚了人们对生命繁衍的渴望和期待。《大雅 · 生民》是歌咏周代的祖先后稷对农业的伟大贡献,其中有“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此句的“瓜瓞唪唪”和《大雅 · 面》中的“绵绵瓜瓞”有异曲同工之意,所有此篇咏后稷的诗句也用该是崇祖的情节,是母体崇拜的意识而已,也是葫芦生人的原始信仰背景下蕴含的观念。

《幽风 · 东山》中“有敦瓜苦,蒸在栗薪”意思是团团的匏瓜搁在那些柴堆上已经很久了,这里描绘的是《诗经》时代的婚俗,在新房内放上合卺之礼用的匏爵和一束柴薪。瓜苦,即瓜瓠,也就是匏瓜,葫芦。古人合卺之礼,就是以一匏分作两票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瓢盛酒漱口,“瓜苦”之合卺的匏,这种习俗演变为我们今天结婚时喝的交杯酒的仪式。栗薪和《唐风 · 绸缪》篇的“束薪”同义,也是古代的一种婚俗,体现了古代葫芦母体和生殖崇拜的象征意义。

葫芦的外形和多籽的特征,使先民在他们的思维中把葫芦看作是母体崇拜的对象。初民把外形与女阴相像的葫芦当做女性的生殖器的象征,很多学者都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诗经》时代生殖崇拜盛行,《卫风 · 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其中“木瓜”隐含有婚约之意。这些都是远古生殖和母体崇拜的体现。今天,我们汉族人称女子新婚为“破瓜”所体现的生殖崇拜意义是相通的。

                                                                               哺乳:母性的伟大


                                 诗经里的葫芦之中华吉祥文化


在中国的民间,葫芦与“福禄”谐音,它的枝茎称为“蔓带”,谐音“万代”,连起来即为“福禄万代”。枝叶繁茂、多果的藤蔓与多籽的葫芦表示“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外形无须雕琢就会给人以喜庆和美感;古人认为葫芦可以驱灾辟邪,使人丁兴旺,千百年来一直被民间视为子孙满堂和长寿圆满象征的吉祥物,千百年来,葫芦作为观赏物和吉祥物深受人们的喜爱和珍藏。所以,有些人喜欢把五个葫芦用红绳子绑起来,挂在门前,取其谐音“五福临门”之意,家里挂葫芦,希望居家平安顺利。

广西那坡的彝族,常用烛光纸剪成葫芦模样,贴在神龛板之上,作为祖灵的标志。盖新房时,也有用薄木板锯成两只平面葫芦的模样,分别挂在顶梁两端,表示确立了祖灵之位。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政府门内,他们仍尊崇以往风俗信仰中的吉祥形象,塑了两个高达数米的大葫芦。

葫芦在民间信仰中,还是辟邪的吉祥物。拉祜族德 姑娘少妇们,都喜欢在衣领、袖口和围裙的四周、包头巾的两边,用彩线绣上葫芦或葫芦花纹,视为吉祥。他们还把葫芦籽钉在小孩的手帕或衣领上,防止魔鬼挨身,使小孩能够健康平安的生长。农历的二月二,三月三,民间多剪葫芦以避百害。山西有民谚:“童子骑葫芦,五毒瓶里收。”“三月三杨柳会,五毒镇在葫芦内,一年四季不受害。”可见葫芦在民间至今仍是广泛使用的吉祥物。

葫芦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组成部分。的传入,给葫芦增加了很多传奇的色彩。现在民间传承的故事中,认为“葫芦”是一种灵物,如“宝葫芦”故事,葫芦的主人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表现了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人们希望通过“宝葫芦”来实现自己的愿望的信念。

葫芦还是中华吉祥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筑、雕塑、绘画、刺绣和剪纸等不同需要的构思提供了重要的素材,葫芦文化在中华吉祥文化中享有一席之地,也是颇有分量的一部分。

                                                                                   万 福 金 安

                                                                                   福、禄(寿星)


                                                         小   结


葫芦文化从远古走来,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沉淀,退尽神秘色彩之后,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进千家万户。《诗经》作为记录和保存中华文化的典籍,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历史的变迁,葫芦也以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当代人所喜爱,在现代文化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