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柯山隐士【陕西】散文/悄然消失的“人市”(民俗系列之六)

2020-10-22 20:32:21


悄然消失的“人市”


文/王有信


铛、铛、铛,敲三下一停的钟声响了。清脆的钟声穿过夜幕的星空,透过人们的耳膜敲击人的听觉神经。


但这不是钟,而是生产队废弃了的双轮双铧犁的犁铧,用铁丝穿过螺丝眼,挂在场塄边上老槐树的枝桠,由队长发号施令给大家布置农活,人们习惯称”打铃“。


事先在全体社员大会上已有约定,铃声敲三下一停是记工分,一下一下的铃声是上工,急促的敲击铃声是紧急事务。例如:夏季麦收的做场活突临雷阵雨,还有一次是队里用作存放棉花的库房突然失火等等。


突临雷阵雨的铃声,全队的男妇里外齐刷刷地拿着杈把扫帚,从家中由不同的方向涌向场里,迅速投入到紧张的起场中,和雷雨展开了百米赛跑的冲刺。那种场面犹如临战的士兵听到冲锋号一样冲向战场。


那次棉花库房失火是在人刚刚入睡的夜晚,加班弹棉花的人因吸烟不小心引发火灾。当时加班的只有三四个人,根本无法抢救,一人急忙奔向老槐树下,狠劲地敲击着犁铧,急促的铃声划破夜空的宁静,已经钻进被窝的男人们迅速起来,跑出门奔向“花库着火了”的呐喊声。赶来的人们不顾一切冲进库房,强忍着呛人的烟雾抱着冒烟的棉花向外冲,为队里挽回了损失。


铃声通知了记工分,当时的规定是三天一记工。“劳动手册”个人自己保管,交给记工员写上所做的活路和应得的工分后,由队长亲自盖上印戳就好了。前来记工的男女社员规定是先女后男,因为妇女回去要管孩子做家务。


记工的地点在队上的饲养室,记工员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在周围嚷嚷嘈杂的喧闹声中给每个人的手册写上了赖以生存的分值。记完了的人急急忙忙赶回去,做着没完没了的家务活。没有小孩的妇女趁着这个空儿聚集在院里说说家长里短,男人们则在饲养室门外的水井旁排队绞水,耳朵听着有线广播,嘴里在谝闲传,抬闲杠。【注1】


过去农村绞水的辘辘、井台。


三天一记工的时间就是人们聚在一块儿聊天、逗趣的机会,人们称呼这种场合为”人市“。


院内是女人们的空间。她们相互间诉说着柴米油盐的短缺,孩子们的不听话,明天中午不知道该用什么下锅,新娶的媳妇如何刁蛮不孝敬公婆等家长里短,传播着听来的小道消息或者花边新闻,借以释放肚里的怨气和压抑。


绞水的井边则是男人们高谈阔论的天下。老年人噙着旱烟锅子巴嗒巴嗒的咂着,换气时口里流出来的涎水滴下来也不在乎,并以教训的口吻给年轻人讲述着他们“跟麦场”【注2】“走脚户”【注3】的见多识广;中年人则在谈论着上有老下有小的负担,寅吃卯粮、无米做炊、又该到哪里借粮的忧愁,父母病了无钱抓药的苦恼;我们这些不知天高地厚、无忧无虑的毛头小伙子则在窃窃私语着谁家的杏子、桃子熟了,哪个队上的西瓜快要开园了,算计着何时去“突袭”一下解解嘴馋一饱口福。


在人市的喧闹声中,最有趣的莫过于绰号“十三能”和“诤破脑”这两个碰到一起的“冤家对头”卯在一起“抬闲杠”了。


十三能是个心灵手巧、颇有心计、做事有谋略且很斯文的人,由于他的谋划和安排,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已有两个孩子的小家庭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诤破脑比十三能就差远了,家庭比较贫寒,思想单纯心直口快。特别是爱较真、不服输的犟脾气来了,九头牛都拉不过来的一根筋。如果和谁较起真来说出的话把对方噎不死也得让他休克一会儿。


二爷蹲在墙边磕掉了烟锅里的烟灰,边在烟荷包里搲着旱烟边说着他走脚户的见闻。好娃哩,我们从白区向红区【注4】吆着骡子往延安给商号家驮送布匹时,,一上界子河坡就成了八路军的天下,他们对我们这些走脚户的好的很。


第一站在茶坊歇脚,那个时候常听店掌柜的说他们当地有个宋高娃给财东家放羊。有一次,山上突然刮起一阵狂风,霎时漫天黄风、尘土飞扬,人睁不开眼睛。风停过后,从半空掉下来一本无字天书。回去后就辞去了放羊的差事,改行卖粽子了。他包的粽子个大味道好吃,但是和其他人卖的方法不一样。


每天只包一百粽子,拿到街上放下,先拿出个小铜锣铛铛铛敲上一会儿,然后从怀里掏出一本书念叨。人们就是听不懂他到底说的啥话。熟悉的人说他就根本不识字还能念书,喔人是个疯子。有好事者把书拿来,看上面空白一片根本没字,他却读的朗朗上口。


”杆杆芟san 、镰镰割,没有铲铲铲的多。不怕南山一只猴,单怕北山一只鸡。铁牛上北山,十村九无烟“。我就记下这么几句,那个店掌柜记得多。


念完后把书往怀里一揣,开始卖粽子,他既不收钱又不取粽子,定价三个钱一个粽子,把钱撂到小罐里就行了。各个人自己取粽子放钱,很快粽子就卖光了。


有熟人曾经专门数过他小罐里的钱,奇怪的是所收钱数和所卖粽子数不多不少刚好吻合。


二爷说的宋高娃的传说我多次听到过,虽然无从考究,但大家的说法都基本一样。


当社会的发展和事情的演变验证了宋高娃的谶言后人们改称宋疯子为宋神仙。


就上面那三句谶言,”杆杆芟、镰镰割,没有铲铲铲的多”。这一句在全国解放后准确应验。第二句”不怕南山一只猴,。第三句“铁牛上北山,十村九无烟“则在二零零五年后又准确应验。那么,在众多的神仙行列,宋神仙究竟是那路神仙呢?


扽:音顿,拉住之意。 


这时,正在排队绞水不善言辞较为木讷的学民,边扽索【注5】边问二爷:“你们给商号从哪里向延安驮货呢”?


二爷装满了一锅烟后,掏出他随身携带的火镰,嚓、嚓的撇了两下火星子就点燃了棉絮,将燃着的棉絮按在烟锅脑上狠狠的咂了两口说:“从西安、铜川,啥货都驮过,还从耀州窑驮过瓷器、水瓮。老人传的口话说,要见广、跟麦场,要受罪、跟乡会,要吃苦,吆上骡马走脚户。好娃哩,走脚户不是好活,把不受的罪都受咧”。


夏天涝池里青蛙的幼体~蝌蚪


上弦月挂在晴朗的天空。仲夏的夜里,距井边仅咫尺之远的涝池里,忽高忽低的蛙鸣在静谧的夜里显得特别刺耳。白天忙于活路的妇女趁这明月高照的夏夜在洗垢圿或者娃的尿褯褯(尿布),时不时的棒槌声会惊得蛙声戛然而止。井辘辘和井担子的摩擦发出吱扭吱扭的声响,还有铁蘸水【注6】丁零当啷的撞击声和向桶里的倒水声交织在一起,撕破了夜空的宁静,吓得星星眨巴着眼睛,躲在高高的空宇不敢下来。


垢圿:(音狗甲)污垢。


诤破脑这会儿也在排队绞水,他闷声不响的听二爷说完后,粗声粗气说:“人吃苦就是为了享福,你都黄土埋了半截了还穿的球吊脸不收,没吃下个样儿也没穿下个样儿,图了个啥”?


褯褯:(音且且)小儿尿布。


二爷过去是十七八口人家的掌柜,农忙时做庄稼,冬闲了走南闯北走脚户,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一大家老老少少的柴米油盐吃喝拉撒都得他管,家里大小人不敢在他面前说半个不字,岂能容诤破脑这样怼他。


诤破脑话音刚落地,二爷愠怒的说:“我走脚户时你娃还不知道在哪个碾盘子底下舔糠哩。和西安城那些大商号家的掌柜在一搭,老樊家的腊汁肉,老孙家的羊肉泡,德懋恭的点心坨,春生发的葫芦头,哪一家的名吃我没吃过;耀县的辣子富平的蒜,蒲城的蒸馍美瓒瓒。我给谁没捎过。杭州的丝绸苏州的缎,风吹过来扑珊珊。洋布、毕叽、花大呢,麦穗子皮袄狐子皮。啥好的我没穿过;大街小巷都逛遍,三意社里把戏看。钟鼓楼、八仙庵,大雁塔上转一圈。啥好看的我没见过。吃的盐比你娃吃的饭都多,过的桥比你娃走的路都多,你娃黄嘴壳壳才退了几天,就教训开我咧”!说完把烟锅脑里的烟灰使劲的在地上磕了几下,差点把地戳个窟窿。


这诤破脑真不是个省油的灯,顶踅xue 塄【注7】真可谓是天下第一。他冷不丁的冒出一句:“你啥都吃过、啥都穿过、啥都见过。你吃过屎?你穿过纸?你见过阎王爷?把你还越说越能咧”。


话音落点,把二爷气的差点背过气去,他立起来在月亮的亮光下都能看到脸红到了脖根,扯起嗓子吼着爆出了粗口:“日你妈的我把你个 瞎(方言音哈)怂货,我挕die 【注8】你狗日的两批儿子,回问你大看他见过阎王爷”。


挕:方言音咥,击打之意。


大家看诤破脑和二爷杠上了,赶紧就把二爷拉着往家里送,走出去老远了还能听见二爷给送他的人骂骂咧咧说,狗日的就不是个好锤系【注9】……


二爷走了,井边绞水的人都不说话了,万一那句话搭不对和诤破脑这个一根筋杠上就麻烦了。


人常说,无巧不成书,赶得早不如赶得巧,偏偏这个时候十三能记完工分出来也绞水,这两个从小捏尿泥玩大的发小到一块儿就热闹了。


十三能看到诤破脑说,你借我那二升箩头【注10】赶紧给我还过来,这两天猪娃没有禾食【注11】咧。


诤破脑一肚子的气正没处发泄让十三能给赶上了,他撧jue声撧【注12】气的说:“哦,你等戛jia【注13】 ”。


撧:当面使人为难或难堪。


这话搁平时说吧,开两句玩笑就过去了,俗话说“接树接眼子,说话撵点子”,十三能撵到这个茬口上了。


说话听声哩,锣鼓听音哩,十三能觉得不对,诤破脑好像不准备还了。他斯斯文文的说:“老活德行少活爱,中年活的不胡赖,你也是黑地里起来掐谷哩,有了穗(岁)的人了。看来你是不想还咧,还没这回事咧”。


诤破脑依旧硬生生的怼了一句:“还哩,咋能不还么。等戛,等到猴笑柏叶落,碌碡发芽驴出角“。 


眼看熄灭了的战火又要烧起来了,和事老憨狗悄悄的给十三能耳语了几句,十三能是何等灵性之人,说我还忙的有事哩,今儿和你不说了,借驴下坡悻悻而去。


爱占便宜人送绰号的尖尖钻说:“诤破脑,轮你绞水哩,快些“。眼看一场将起的口水之战在乡邻们的巧妙化解下悄然无息。


“人市”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自然而然的产物,是我儿时的记忆,年轻时期亲临其中难以忘怀的岁月印迹。乡亲们在一起说笑打趣、谈古论今,畅所欲言、无所不谈。特别是简明朴实的方言、俚语中蕴藏着幽默风趣的智慧让人至今难忘。


如今,城市化扩大和高楼林立的都市生活,乡村现代化建设和单家独院的新农村生活,让“人市”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特别是单元房的单家独户模式,让人与人之间似乎有“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之感。


回忆往事,浮想联翩,许多方言俚语,民俗文化即将失传,我禁不住由衷的呐喊一声:“人市,你还会回来吗”?


【注1】抬闲杠:方言,闲暇间谝闲,打趣逗乐。

【注2】跟麦场:解放前洛川塬的农民在关中道收麦子的季节,去富平、耀县、蒲城、白水等地打短工收麦。从南到北一路上来,回到家乡恰好麦子成熟,其时间大约15至20天,这种麦季跨县打忙工称“跟麦场”。

【注3】走脚户:又称“吆脚的”。解放前冬闲季节有骡马的庄户人家相互结队,从西安到延安之间给商家驮运货物或者从店头驮煤炭等运输称“走脚户”。

【注4】白区、红区:红军长征到陕北后,界子河以北属于富县区域是红区,界子河以南属于洛川区域是白区。。

【注5】扽索:方言音顿。黄土高塬的塬面吃水是人工挖掘的深水井,深度15丈至20多丈不等。绳匠用12股筷子粗细般的单丕纺麻绳,再经过三次拧合后成形与井的深度一样的粗麻绳称为“索”。方言叫“一盘索”。

用辘辘从井下向上绞水时,一个人向下用力扽住空桶的这边称“扽索”。

【注6】铁蘸水:绞水用的索两端各有一米二三左右长、由三个直径七八公分的圆形铁环,十三四个八公分左右长的扁长形铁环连接起来,方言称“蘸水”。它的用途是绑在桶梁上垂到井下时,铁蘸水的重量将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桶沉入水中,使木桶吃水而绳索不湿。

【注7】顶踅xue 塄:说笑、逗趣、抬杠时说几句奇言妙语让对方无法回答的言语,方言称“顶踅楞”。

【注8】挕:音die。击、打之意。

【注9】锤系:系在秤砣上的细麻绳。有的人用较粗的绳子做锤系,致使绳子边缘压住秤星,能少给对方斤两以短斤少两谋利。

【注10】箩头:磨面时用面箩筛箩过的粮食渣子,方言称“箩头”。

【注11】禾食:过去喂猪是拾猪草喂,冬天用荞麦衣子再加上些许箩头,方言将箩头喂猪称“猪禾食”。

【注12】撧:方言音决。当面使人为难或难堪。

【注13】戛:方言音甲。在这里称作助词。


2018年5月12日  写于西安



网络先进就是蒇,

手机随时拍照片。

方言考释注出处,

何须蘸墨在笔端。


Chan (音缠,第四声)妥贴周详



作者简介:

柯山隐士,本名王有信。陕西洛川人,一九六九年参军,在西藏高原参加日喀则机场、邦达机场的国防施工建设,退伍后回乡务农。虽在农村,喜欢读书学习。平时闲暇之余写几首小诗、小短文、军营回忆录。


长按二维码

关注洛滨文学


苹果手机赞赏用

投稿须知


        感谢有您的鼎力支持和热忱合作,让《洛滨文学》与您同行!本平台面向全世界专业作家、诗人和业余文学爱好者,竭力打造一个纯文学、正能量、精品纷呈、百花齐放的文学园地!

        一、欢迎风格隽永,积极向上的散文、微小说、连载小说、精品诗歌、杂文、随笔、文艺评论、文学研究论文、故事、童话、配图美文以及优秀学生作文等多种体裁的文学艺术作品。

        二、来稿要求选材新颖,文字精练,语句流畅,尽量避免错别字或病句。文稿作者自行校对,编辑一般不予修改,但作者一经投稿,便视为同意平台有修改稿件的权利,如不同意修改须在文稿中注明。

        三、文章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弘扬正能量,、敏感话题和内容里出现广告语言,拒绝对他人诽谤、攻击性内容,、暴力、色情、邪教等低级题材。

        四、来稿必须原创,拒绝抄袭和一稿多投,文责自负。文稿后附200字以内个人简介,本人生活近照一张(以附件形式发送)。不便向邮箱投稿的作者,也可直接向总编、主编微信投稿。来稿若在15日内未收到采用通知,请另投别处。

        五、平台以五日之内赞赏的70%作为作者的稿酬,其余为平台维护费用,五天之后的赞赏不再结算。没有赞赏则没有稿费。发放时间为稿件推发后二周内,以微信红包形式发放。5元以下不予发放。投稿后请添加总编微信,以便领取稿酬。

        六、在公众号咨询的作者请先关注公众号,否则无法回复留言。

        七、本平台所发俱为作者授权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与本平台主编联系,。

         八、本平台有微信公众号《洛滨文学》、今日头条头条号《鄜州时光》。来稿先在公众号发表,后可在头条号推发。

投稿邮箱:

2421269135@qq.com

总编微信:wangsj4708

总编:葫  芦  河

编审:文        君

主编:妮        儿

编辑:蓝        天

编辑:轻舞飞扬

编辑:撇捺人生


图片来自网络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