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是人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手段,求学是人生一段蜕变式的经历。
(十二)久经沙场备升学
算起来我经历的升级、升学考试有大大小小已有好多次,细想起来每一场都是艰难攀登的台阶。
小时候,地方教育还没实现“普六”,更谈不上“普九”,学校每学年都要有一定数量的留级生。成绩排在后面的几名同学必须留级。但因为留级生中个别人年龄偏大,再留级一两次就明显与同班同学玩不到一起,也有些虽然上学的年龄合适,但一直成绩差,留级几次也就成“老班长”了,孩子和家长面子上过不去。于是这些娃的家长就去找校长,好说歹说不让孩子留级。校长同意后还得和班主任交涉。交涉的结果往往是班主任接受学校的安排,但这些学习太差的留级生会被“列入另册”:可以跟着上学,但不允许参加全乡统考。如果是老师(不一定是班主任)答应一个学生不留级,他就会关照同班的另一位主科老师,否则因为自己擅自接收留级生而影响到另一个老师在全乡的成绩。但毕竟本村本乡的在一起从教几十年,谁都有抹不开面儿的关系,所以老师之间会互相给面子。之后,这个老师再去找校长,就不会提出什么条件,这个留级生就可以跟着原班继续正常上学。因此,那时家长和老师唬孩子时经常会说“不好好学小心留级,丢人死啦。”当然,除了个别孩子觉得自己年龄小、基础不扎实主动申请留级外,对一般同学来讲,留级都是一件掉份的事,通常情况下是不愿意留级的。我二年级期末考试数学虽然只得了19分,但总分不在倒数,否则也会受到留级的威胁。
![]()
因为春季生改秋季生,所以我的小学读了五年半。1980年7月的一天,我们排着队步行五里多路到位于油张村与铁韩村之间的何刘乡中心小学参加小升初考试。考试时全乡小学毕业生集中在一起叉开考。孩子们都得步行赶到中心小学,所以开考晚,两试间休息时间短,整个考试结束的早,但来回还是得一天时间。考试时,中心小学只给考生免费提供开水,我们就得背着干粮去。那会儿,条件好的背着锅盔或者卷菜的轱辘馍,而我只能把家里仅剩的两个发霉的蒸馍塞进书包。 走到南梁,后面的一位同学说“相武,你背的馍都发霉了,咋吃?”我脸一红,虚荣心泛起,说“没有。你咋知道?”那同学说,“我在你后面都闻着了。”我一时无语,觉得特丢人,但更担心自己的晌午饭咋吃。
![]()
早上的考试结束了,我拿出馍来闻了闻,确实味太大,无法下咽。于是就径直来到中心小学旁铁韩村的舅舅家。妗子看我来了,就问“吃了么?”我说“刚考完试,还没吃。”舅舅就吩咐妗子“赶紧给娃盛饭。”原来,舅舅家那天给乡上的供销社上交了一头猪,按规定领到补贴款后还有2斤肉票。大表哥直接买回了1斤肉,所以妗子蒸了米饭,还炒了肉菜。我去时他们刚吃毕还没来得及洗锅,于是我就吃到了有生以来最好的一顿饭:白米饭就肉炒菜。那两个发霉的蒸馍又被我背了回来。
那次考试后,我也顺利地升上了初中。
1983年麦收后的一天,我们步行数十里,翻越张海沟,穿过贠曲街再翻牛家沟来到阳郭中学参加中考。不过这次赶考我带的是姐姐给我烙的锅盔、咸菜、5块钱和简易的铺盖。先一天下午我们赶到阳郭中学,在那里任教的大大给我下了一老碗挂面,晚上住在学校西南角男宿舍的两层架子床通铺上。一群半大不小的男孩子第一次挤在这样的铺上睡觉,都有点儿小兴奋,但我很快就被路途的劳顿带入了梦乡,半夜又被蚊子叫醒,混混朦朦,半睡半醒至天亮。
两天半的中考,我两天时间就把那个厚大的锅盔吃光了,最后一顿只能买些饼干充饥。唉,如果没有大大的那碗挂面,我就得饿着肚子考最后一试了。大大知道后说,“我看你吃得美,睡得香,啥心不操,将来能考个啥?”结果,那年我只考了个普通高中。于是,我选择了复读。
![]()
1984年临潼县从渭南地区划归西安地区,因为不同地区中考时间有差异,于是在临潼县铁炉初中复读的我有机会分别参加当年临潼和渭南的中考。临潼县东片的考点设在马额中学,因为考生太多我被安排在马额街北边的吴家初中考试,住在学生的教室,课桌往一块一拉就是床铺。因为有前车之鉴,姐姐这回给我带了一个半加茴香的大锅盔和油泼辣子。可能因为是复读,那年我考上了临潼县重点中学—华清中学。同村长大的妻子后来说,她当时听到村上的传说后,以为华清中学是清华中学,说“西头(我家住在村西头)那娃了不起”。
两周后,我又一次来到阳郭中学参加渭南的中考,考上了渭南的重点中学—瑞泉中学。最后,父亲决定让我上瑞泉中学。
![]()
三年后,我瑞泉中学毕业在城关中学(今天的尚德中学)参加了高考。已知世事的我面对决定命运的高考,第一次因学而失眠,第一次因学而厌食,个中经历已在拙作《忆高考》中赘述。
1991年春,已由渭南师专毕业从教的我在前进路初中参加了本科函授入学考试并顺利通过,最终取得了本科文凭。
1993年起,我连续五年带学生到城里参加高考。学生由学校包车前往,师生统一住宾馆,一起在宾馆就餐。看着他们升学考试的条件,再想想我背着铺盖和馍馍如逃难一般的考试经历,不由得一次次发出一声声感慨。
回顾我历经的诸次升学考试,可谓久经沙场,也感到只有经过艰难,生活才有落差,回忆才有滋味,如同流水因有落差才会形成美丽的瀑布。人生是在不断的挑战中提升或被淘汰的,升学考试就是求学之路上的挑战,只有平时积累训练到位,心态平和从容面对,最终定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
一土,男,原名王茹辛,又名王相武。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三张镇油王村人,中国教育管理学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渭南市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渭城轻语》。
生我养我铁炉塬,这里有你、有我、还有他(她)。《铁炉塬》公众号自创建以来,得到铁炉塬内外、及热爱铁炉塬的各界人士鼎力支持和热切关注,成为一座联系铁炉塬内外的坚固桥梁,或许您已看到许多《铁炉塬》所发出的内容,但您还没有关注《铁炉塬》,请您长按并识别该二维码,关注《铁炉塬》,宣传《铁炉塬》,并把您所知道的铁炉塬的点点滴滴通过微信及其它方式传到这里,为《铁炉塬》注入新鲜血液,让铁炉塬的生命更具活力,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多提宝贵意见。
投稿邮箱:1192527054@qq.com
版主微信:韩向阳 134848199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