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本土汉文化的源就头在巴里坤,这是一个有着原生态民俗文化的地方,当然也就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烧锅盔就最具特色,制作全手工完成,工艺传统,用最简易的土灶,最传统的鏊子,还要用最原始的、带有阳光气息的麦草。当燃烧的麦草把锅底锅盖都烤热了以后,将锅盔胚放入鏊子上,封住火道,并在鏊盖上铺一层未过火的麦草灰,半个小时以后,整个庭院都将充斥着浓浓的麦香味。这就烙上了明显的地域特性,只有带着麦草灰味和大铁鏊子的铁器味的锅盔和干粮才是巴里坤正正的味道。
![]()
锅盔、干粮更重要的是在制作时,让亲戚、左领右舍,各民族朋友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有了过年的气氛。尤其是张家的婆姨、李家的媳妇,还有加尔肯的洋缸子(媳妇)聚在一起,开始了她们的厨艺大赛,她们嘴上不说,可都暗暗较劲,使出绝活都想艺博众彩。在这个“斗法”中交流着情感,增进着友谊。因为一般烧锅盔不是一家人的事,而是好几家人联合在一起做的事,她们相互拉家常,相互学习制作技艺、切磋技艺,别提多高兴了。烙锅盔,体现着巴里坤女人的一手绝活。
![]()
![]()
相传,武周时期,官兵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工程巨大,征用了数万名匠人和民工。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无烹调用具,当时,有个叫冬娃的小伙子,从小失去母亲,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他生性聪明,勤劳朴实,很受乡邻的称赞。谁料后来父亲因病卧床,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回来还要给父亲烧菜做饭,天长日久这样干,便练就了一手做饭的烹调技艺。修建乾陵征用民工时,他替父亲去做工,因人多而活又繁重,饭食往往不能按时吃,困苦不堪。
有一天,他肚子饿的实在撑不住了,便悄悄地在路边挖了一个土窝窝,架上自己的头盔,把面和水放在盔内,在盔下烧着柴火,过了一会儿,他从盔内取出烙成的馍一尝,酥脆可口。他高兴极了,就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同伴,让大家改用铁锅去烙,结果吃起酥,闻起香,一传十、十传百,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锅盔馍。后来官兵以头盔为炊具来烙制面饼,故取名锅盔。
![]()
根据《汉书》《唐书》《清史稿》等书籍记载,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从汉代起就有汉族在这里戍屯。清代自康熙年间开始了大规模的屯垦,有军屯、商屯、犯屯、民屯多种形式,从而先后有数万人从内地迁居巴里坤。移民籍贯广泛,主要有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农民,同时有四川、湖南、湖北以及河北、内蒙古、天津等地的官吏、客商、士兵、遣犯。两千多年来,中原地区的汉族就像一条季节河一样,时大时小、时断时续地在东天山巴里坤这块高山盆地里汇集、融合。这些来自各地的人群带来了各自的生活习惯、节日习俗、饮食习俗。
![]()
![]()
这些移民尽管日子算不上富足,但在“吃”的方面却并不将就(很认真),有人说“安西的风、吐鲁番的热、巴里坤的冷”是西域“三绝”,巴里坤的冷就是其中之一。巴里坤由于地理环境和生产工具制约,有时麦子还没熟就被压在雪地了,等收回的麦子磨出面做出面食又黏呥(ran)又难咽,就这样收的粮食还不够用。巴里坤的巧媳妇为了给自己家的娃和汉子填饱肚子改善口感,想到巴里坤就是牛羊遍地,不缺不稀罕,巧媳妇们在和面、发面时加入牛奶,再集各地面食做法的精华,再加入当地产的一种植物香料香豆子粉,把本来不好的庘(ya)面三捯饬(dao ci)两捯饬繁复揉搓,做出花样,放在一种从口里(内地)叫鏊子的面食加工器具里,以麦草为燃料用古老的烧烤方法加工出香脆可口的大饼,因为沿用了古老的制作工艺所有起名锅盔。这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仍保留着本乡本土的饮食习惯,而且将饮食习俗与节日习俗紧密相连,在抒发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同时,也使得家乡的饮食文化这里变异、创新、传承,逐步形成了具有巴里坤特色的当地汉族面食,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巴里坤锅盔有三大特点:一是更大更厚,二是口味多样化,三是更耐保存。![]()
到了清代,为了平息准噶尔叛乱,官府把军队粮食供给的任务交给镇西郡(今天的巴里坤县)。在此过程中,大量的锅盔为将士们提供了充裕的食物,最终保证了平叛的胜利。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林则徐曾在巴里坤写过一些诗篇,在《马莲井子》一首诗中,就有“闻香炊饼熟”的诗句。说明在170多年前,当地的饮食文化已很发达了,并且传到了今天,而且保留得很完整,富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难能可贵。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了支援抗美援朝的战斗,巴里坤各族群众都烙——“爱国锅盔”。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都清楚地记得,,可谓“家家揉面,户户烧鏊”,烧好的锅盔被成麻袋地运出巴里坤。当地有个民谣说得好:“天爷天爷大大地下,烙下的锅盔车轱辘子大,眼看柜柜箱箱盛不下,摞在房上把房砸塌。”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至今巴里坤人烧(烤)锅盔,谁家的鏊子有多大,就会烧出多大的锅盔。锅盔的品种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不同的品种,有放香豆粉的,有掺南瓜的,还有加牛奶鸡蛋的。还有的更加创新把巴里坤的蒸饼也放在鏊子里烧烤,女人们根据家里人的要求,分门别类的将面揉好准备着烧烤。面中还添加花椒水,口感又别有一番风味。
![]()
八月十五的锅盔一般都在八月十二、十三烧。女人拿出前一天发酵好的面倒到案板上,卷起袖子开始揉面,为了做出来的锅盔好吃,揉面要使十分的劲,不时的再切成小块反复摔打,面才更筋道。
八月十五的锅盔很有讲究,,圆月中画一只猴子,猴子一手托寿桃,一手摸脑勺。猴子为孙,桃为寿,这幅花有“人寿年丰、子孙满堂、合家团圆”之意。还有在上面画上牡丹寓意富贵,画上梅、兰、荷花、兔子虫鸟寓意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当然也还做些小鸟、兔子、刺猬显摆一下婆姨的手艺。
![]()
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了,男人看着灶里的柴草燃尽了,就叫女人把做好的面饼坯放在了鏊底上,盖上鏊盖等一炷香的功夫锅盔就好了,幸福的滋味随着锅盔香也就弥漫在个家庭里。
八月十五互送锅盔,也是人们的一种习惯。傍晚时分,一家人站在院里献完月亮后,吃着锅盔,点评着谁家的味道好,在笑声里渡过一年一次中秋节。
我爷爷的爷爷老辈人说“以前就没有月饼,市面上只有点心卖,八月十五有钱人家也会买点点心回来。” “月饼后来是从口里(指内地)传过来得。”“那时候,孩子们特盼望月亮早点挂在天空,挂到天空后孩子们就可以吃好吃的了。” “以前大部分家庭生活都困难,将锅盔、水果摆在院子献月亮的时候,稍不留神就会有调皮的孩子来偷着吃。”
如今巴里坤人在制作锅盔的过程中,会考虑家人的口感需求,加入更为丰富的原材料,如牛奶、羊奶、鸡蛋、香豆子、蒸熟的南瓜、葫芦瓜等等,这就烙上了明显的地域特性,每次揉面烧鏊的时刻,都是最让人期待的。另外,干燥的气候环境,让巴里坤锅盔保存时间更长久。据说腊月制作的锅盔,可以吃到来年农历二月,或者更久,这在内地,恐怕比较困难吧。
![]()
新疆作家沈苇的一段话,“一只新出炉的馕滚烫而完美,是麦面与火的结合,大地与阳光的飘香,它使我们懂得感恩,领会朴素与简单的要义,生命原本就不需要那些无意义的缀饰和奢华。这就是馕这种古老的食物教给我们的生活哲学。”巴里坤的锅盔不也是麦面与火的完美结合吗!
撰稿人/供图:李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