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葫芦:从田间到殿堂的聊城传奇

2021-06-16 04:58:02


葫芦:雕刻时光

雕刻葫芦曾卖到大江南北

手艺展示曾亮相塞纳河畔

    

记者 孙文华 李小芹

    

  9月初的一天,闫寺街道李什庄,身材敦实的李玉成在自己家大门口,笑呵呵地迎接记者的来访。

  这里,是东昌葫芦雕刻的主要传承地之一。而东昌葫芦雕刻,现在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玉成,则是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六百年葫芦雕刻,不能就这么断了根


  李玉成对聊城晚报记者说,李什庄的葫芦雕刻已经有近600年的历史了。根据相关研究材料记载,历史上,李什庄的东昌葫芦最南卖到两广地区,最北则卖到了黑龙江。

  李玉成说,李什庄有很多人都会雕刻葫芦,可后来则只剩了老艺人李尚贤一人。李尚贤不仅可以在一只葫芦上刻出4出戏、“八仙人”、“武松打虎”等传统图案,还创造了“范制(模制)葫芦”、“镂空雕刻葫芦”等雕刻技艺,把东昌葫芦雕刻技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今年60岁的李玉成回忆,自己自幼雕刻葫芦,,因葫芦雕刻题材多为戏剧人物,因此被视为宣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受到批判。很多几辈留存下来的葫芦雕刻作品,也被毁于一旦。他也不得已停止学习。直到1981年左右,他才又拿起刻刀重新学习雕刻葫芦。


要想有成就,诀窍就是坐得住冷板凳

    

  “很枯燥,有时一坐就是一晌,小的葫芦一天半,大的葫芦要雕刻上七八天。”成功来源于对传统技艺的坚守,而坚守则要稳得住性子、耐得住寂寞。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精雕细琢的锻炼,李玉成渐渐成为东昌葫芦雕刻领域的佼佼者。

  2009年,李玉成被批准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为东昌葫芦的领军人物,李玉成常常受邀参加一些国际展会,将东昌葫芦展示给全世界。他去过很多地方,国内的港、澳、新疆都曾留下他和东昌葫芦雕刻的身影,就连法国和韩国,他也曾带着葫芦雕刻手艺去展示过。

  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贤内助。李玉成也不例外。自结婚开始,妻子秦喜英就帮他雕刻葫芦,最初是帮着去集市上卖葫芦,后来,耳濡目染之下,也能雕刻上两笔。


非遗传承不光靠市场,更要靠创新


  随着政府的大力帮扶,传统技艺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他目前也已经收了两个徒弟。在李玉成的悉心教授下,其中一名弟子王树峰凭借高超的技艺,也已经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传统手工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可避免会遇到订单化的机器生产。李玉成说,东昌葫芦要发展,光靠人工是肯定不行的。因为手工葫芦的数量实在有限,而机器却能够实现批量生产,使得东昌葫芦雕刻成为一项产业有了实现的可能。

  但他却始终坚持自己手工雕刻,“两种产品价值不同”。

  现在,李玉成正打算系统整理一下传统的京剧剧目和古典名著,做成葫芦雕刻的系列作品。“现在雕刻的葫芦都留不下来,来人相中了就拿走了,以后创作成系列,希望能留存下来。”






葫芦:方寸藏金

以各种形式风靡世界各地

小小葫芦可当高端“国礼”


记者 孙文华 赵宗锋



    一只葫芦的价值有多大?

  在义珺轩老板贾飞的心里,作为“跨界”最厉害的宝贝和中国文化的优质载体,葫芦不仅可以把玩观赏,不仅有实用价值,更可以做成“国礼”。在他看来,别小看一只小葫芦,它方寸藏金,甚至可以把中国文化“装”进去。

    

从未离开过的葫芦

是妙不可言的宝贝


  一直以来,虽然主要做的是玉石生意,但贾飞对葫芦的关注,从未间断过。

   “越研究就越觉得,葫芦真是个妙不可言的东西。”14日上午,贾飞谈起葫芦,神采飞扬。

  “你看吧,中国太多神话故事中都有葫芦的身影,无论是神仙家里的炼丹炉还是妖怪手中的兵器,甚至凡夫俗子,好像总和葫芦脱不开干系。再说和我们关系比较近的《水浒传》,林冲风雪山神庙的故事中,最经典的形象就是枪挑着酒葫芦。”贾飞说,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葫芦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从我们家里之前所用的水瓢,到盛酒的酒葫芦,再到如今走进千家万户的观赏葫芦。可以说,这件东西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直陪在大家身边。



  在他看来,之所以这么多年葫芦始终受到人们喜爱,不仅因为它有着食用、使用、药用、观赏和收藏价值,更因为在它的身上,寄托了幸福、吉祥的美好寓意。而它自身,也是“跨界”最容易的优质载体

  “更神奇的是,不只是在中国,即便在世界各地,葫芦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受到欢迎,我们从没听说过谁讨厌葫芦。”贾飞说。


建博物馆承载今昔

小葫芦要做大“国礼”

    

  聊城的东昌府区是中国雕刻葫芦文化艺术之乡,是中国最大的葫芦产地,东昌葫芦雕刻技艺更是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贾飞说,从一点来说,葫芦才是真正的聊城特色产品。



  与不少人对葫芦进行简单加工售卖的方式不同,从2014年开始,贾飞深入研究葫芦产业发展,斥巨资奔走各地搜寻葫芦精品,就是希望通过更加细致、精妙的工艺,提升葫芦的质量和品牌,把聊城乃至中国甚至世界的优秀文化“装”进去,把一个小小的葫芦做成高端国礼,推向全世界。  

  用葫芦盛酒别具风味;用葫芦装药丸子,不仅便于盛放,还可以随时把玩;用葫芦做的笔筒或香筒,典雅秀丽,让人爱不释手。更有雕刻葫芦,烙画葫芦等形式,赋予葫芦不同的文化价值……如今,在贾飞的葫芦展览室内,不只是中国的葫芦作品,来自毛里求斯、马尔代夫、南非、日本、秘鲁等世界各地的葫芦艺术品,无不构思奇妙,布局精巧,令人叹为观止。

  不仅如此,如今,由他牵头组建的葫芦博物馆也已经定址,正积极筹建。他希望以此承载聊城、中国乃至世界葫芦的历史,并寄希望于实现葫芦产业更加美好的未来。



葫芦:做大文章

东昌葫芦的发展方向,就是产业化  

    

  东昌府区葫芦雕刻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经一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东昌府区葫芦雕刻工艺品已初具规模,成为地方经济的特色产业。

  而东昌雕刻葫芦在长期的传承历史中,逐渐形成了闫寺、梁水镇和堂邑镇路庄等三大雕刻谱系。三大谱系在葫芦雕刻技巧和艺术表达方式上各有所长。

  闫寺雕刻谱系代表人物为闫寺街道办事处李什村农民李玉成。他最擅长雕刻古典名著和民间传说题材的图案。梁水镇雕刻谱系第六代传人王心生是梁水镇后王村农民,善刻吉祥图案、人物、山水,雕刻技法以“片葫芦”和“戏葫芦”为主,尤精于“片葫芦”。堂邑镇路庄雕刻谱系郝氏的雕刻则“片”、“雕”、“镂”并重,尤其精于“戏葫芦”的雕刻。内容多取自古代戏曲人物和神话传说,多精刻细描,形象逼真。

  陈一涛是闫寺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站长,他说东昌葫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闫寺街道办事处一直很重视葫芦的技艺传承与发展规划。陈一涛说,目前产业化低是东昌葫芦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东昌葫芦的发展方向就是产业化,“政府主导与兄弟乡镇联合搞产业化”,不过,产业化只是发展规划的一个方面。

  “非遗传承与产业化两者要并驾齐驱,既不能丢失传统的手工葫芦雕刻技艺,也要提高葫芦雕刻的产业化进程。”


版权作品,公众号转载需要授权!



关注老孙写字

随时邀你谈心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