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相同的春节,不同的年俗

2020-10-18 18:30:24

相同的春节,不同的年俗

□  薄文军

黄河口是一个多种自然景象、文化现象、民俗事象交相辉映的地方。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古齐文化、三晋文化、移民文化、石油文化、屯垦文化、商业文化、盐运文化在这里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渤海湾畔的古老居民与山西移民、河北移民、鲁西移民,在生产习惯、生活习惯、节日习俗、婚庆习俗等方面互相碰撞、互相借鉴、互相融合。最终,形成了这里独具特色的黄河口民俗文化。

关注点一:民俗文化的大观园

位于东营市东部的垦利区,聚集了来自全国11个省109个县的不同时期的移民,堪称移民文化、民俗文化的大观园。不同的气质、不同的禀赋、不同的习俗,展现了古老而年轻的垦利大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广阔胸襟。

从元朝末年,一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为这里带来了新的人口资源,也带来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和民俗。其西部的利津人,多灵气、善思辩、长于经商贸易;中部的寿光人,尊克俭、善持业、长于勤奋劳作;东部的鲁西人,耐艰辛、性刚烈、长于拼搏创业。同样一个春节,比邻而居的垦利人往往有不同的过法。

农历腊月三十(小月为廿九),为“除日”,俗称“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贴春联、新灶王像,挂年画、包饺子、放爆竹、祭祖先及天地诸“神”。“除日”夜晚谓之“除夕”,合家欢宴,甚至通宵守岁,燃放鞭炮、烟火,彻夜不止,忌吵架,忌说不吉利话,忌拉风箱。拂晓前煮饺子、祭祖先、放鞭炮,然后晚辈给长辈磕头,一家人围坐吃饺子。寿光户称饺子叫“骨扎”,鲁西及广北部分住户叫“扁食”。除夕傍晚,有些居民在饺子出锅后,由男子送饺子到墓地上坟。有些则在除夕上午“请”已故老人回家过年,叫“请家堂”或“请轴子”。傍晚时分,利津户开始“叫明”。各家在大门口或巷首点燃芝麻秸或谷草,全家围站在火旁。老人们一边拨火一边“明啊!明啊!”地叫着。当火烧得最旺时,每人引着一把谷草,口中不断念着“大葫芦头,小葫芦棒,银子钱往家里扛”,“黑小子,白小子,都上俺家穿袄子”等语往家跑,然后把火把放在灶门后,再上好“拦门棍”,企盼金银财宝不往外流,在新的一年里吃穿用不愁。入夜,即开始守岁,忌说不吉利话,男家长多坐在“家堂”旁烧香、供茶、饮酒,以示同逝去的祖先过年;女子多在包饺子、说笑话,全家团圆相处、其乐融融。夜交子时新年到,男家长“发纸马”,女家长煮饺子,儿孙放爆竹,全家在神龛前烧黄表纸、进香,叩拜“家堂”,然后共进年夜饭。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谓“过年”,为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家凌晨早起,谓之“起五更”。开始煮水饺、更新衣、祭拜天地神祇、放鞭炮,晚辈给长辈叩头,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然后,一家人围坐吃水饺。天亮后开始串门拜年,见面道“恭喜发财”“过年好”等吉利话。街坊邻里见面行拱手礼,互相问好,说吉利和祝愿的话。春节拜年,主要在宗族内进行,除未婚女子外,晚辈均往同族长辈家磕头拜年。利津户,年初一外甥们要往姥娘家拜年;初二下午“送轴子”;初三开始走亲访友;广北户,讲究初一拜年不出庄;鲁西户,是正月初二闺女、女婿到娘家拜年,同时开始走亲访友。正月初五是“五马日”(初一到初五,民间有一鸡、二狗、三蚕、四麦、五马之说),也叫“五末日”。这天早上要放鞭炮、焚黄表纸、烧香敬神,意思是“年”过完了,送诸神各归各位,早饭吃水饺。正月初十叫“十磨日”。早饭吃水饺,给碾磨烧香、焚黄表纸、供祭品。是日,广北、利津、寿光户均不动碾磨。

关注点二:长期区划分割的影响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广袤的东营大地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利津板块、广饶板块、垦区板块。其中尤以利津、广饶两大板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俗事象丰富多彩。

但历史上的利津、广饶一向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其文化特色的不同。夏商时期,利津一带属古兖州,广饶一带为古青州;历史上多个南北对峙时期,利津、广饶大地分属“南北朝”。到明清时期,利津县先后属山东济南府滨州、山东省武定府,广饶县属山东青州府。民国时期,利津县属济东道,广饶县属淄青道。即便抗战时期,两县也不是一个专署。

垦区板块的主体属于“利津洼”,其居民则囊括了周边多县及鲁西地区的新老移民。这些移民一开始就各自聚族而居或分片居住,融合相对缓慢,因而各自保留了其祖籍地的文化、民俗特质。

除了这三大板块,东营地区还有一些乡镇村庄历史上曾经属于沾化、蒲台、博兴、寿光等县,亦有各自不同的民俗传承。

而除了传统农耕业户(民籍)之外,东营历史上有些居民曾属于军籍、匠籍、盐籍等,因为职业的不同,也有一些不同的民俗习惯影响到他们的后人。

当然,除了以年俗为代表的节日习俗之外,我们还可以继续关注黄河口人婚姻、丧葬、住宅、礼仪、出行等习俗的不同。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