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背馍上学的那些年

2022-02-13 19:07:23

我们都是时间旅行者 

为了寻找生命中的光 

终其一生 

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 

安迪·安德鲁斯

背馍上学的那些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未到八十年代初,我们这些离家远的农村学生,在上中学的几年里,吃住都在学校,住的是学校的集体宿舍,吃的就是每周星期三和星期天从家中背去的馍。

       学生宿舍是大通铺,一个挨着一个铺着自己的铺盖。冬季为了保暖,每个人都要从家里带去好多麦草铺在下面,叫“麦草铺” ,睡觉时人头朝外,脚的那一方是土墙,房子一般是三间,没有顶棚,而且椽和椽之间,那个叫椽眼的洞是开的,冬季老北风吹起时,老师让我们从家里带来胡麻柴或金针菜叶子把椽眼塞上,天暖和了又要取掉,因为房子里住的人多,一般大通铺上要住十二三个人,窗户小,通风不好,夏季里如果不取开这些椽眼,宿舍里的气味就让人无法接受,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在周内很少有人有条件洗脚,更别说洗澡了。

     宿上的土墙上订了一排挂馍包仓的大木撅,为了整齐,学校老师要求将这些木撅订在一条线上。但因为每个人的装馍的包包都不一样,有黄帆布包包,有布做的包,还有直接用包袱包着馍的,那五颜六色疙里疙瘩不同形状背馍的包就在墙上挂了一长绺儿。长短不齐,大小不一,很难整齐。

      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不同,背来的馍就不一样。那时,川里和塬边的学生,因为地多,生产队上分的粮食多一些,他们学背来的锅盔馍就白一些,即便是用高梁面和麦面混合做的锅盔和蒸馍都要比我们原上的这些学生的馍好许多,因为我们的馍通常都是用麦面和玉米面,或者麦面和苜蓿菜,做成的。

       学校也有学生灶,一两毛钱一份的“老三片”(洋芋,萝卜,豆腐)烩菜能吃起的人没有几个。

        背到学校的馍,夏天,没过几天就变了味,掰开就能看到里面有长丝,吃到嘴里有股苦味,我们就把馍泡两遍,把第一遍泡过馍的水倒掉,让苦味小一点,再用水泡第二遍,加些盐和干辣椒面,然后吃下去。现在我常常想,那时的胃和肚子怎么就出奇的好,这样的馍吃下去,不闹肚子,胃怎么也感觉不到疼呢?

  到了冬天,馍冻得坚如石块,掰也掰不开。我们只好用小刀把馍削到盛着开水的洋瓷缸子里,那时学校的水灶,在离宿舍很远的一个地坑院里,打水的同学太多,要排很长的队等很长的时间才能打上一缸子水,好些时候,等排到跟前水却没有了。把水端到宿舍,用刀子把冻馍削进里边,馍没泡热,水也不热了,放些盐和一点熟油辣子进去,就吃下肚子去。

   记得有一次,中午吃馍时,两个同学起了争执,盛怒之下,其中一个把手里的冻馍撇了过去,正好砸在对方的头上,干硬的馍把那个同学的头砸了一个疙瘩。

       那时,学生背到学校的馍,是家里的精细粮。家里的大人们想着孩子们读书用脑,尽一切力量弄来麦面烙锅盔馍,怕拿的馍不好,被别的同学们看不起,笑话,而往往他们在家里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却吃着杂粮和菜。每个星期天和星期三都要回去背馍,每到了周未,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的母亲,还要在晚上紧张地给我准备一周要吃的馍。大铁锅,麦草火,窑洞里呛得人进不去,特别是连阴雨天,柴草湿,浓烟滚滚,母亲被呛得一声接一声咳嗽着,被烟薰得睁不开眼睛而不断有泪水流下,每次背上馍要走的时候,一想到家里所剩不多的细粮,父母又要吃几天的菜和杂粮,心里真不是滋味,有几次我偷偷的把母亲装在挎包中的馍取出几个放下,被母亲发现后惹的她流眼泪……

        背馍上学,艰难困苦,但背馍上学的学子们没有自暴自弃,没有被艰辛困顿的生活压倒,我们反而更加拚命地学习,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我们走向社会而往往具有了坚韧的忍耐力与坚强不屈的意志。背馍的经历,历练了我们应对困难境地的能力,多了更多的坦然和从容,有了遇到艰难险阻而从容不迫的精神 。

        跟有过背馍经历的人闲时说起那段往事,他们都有很多的感慨,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艰辛的背馍故事。我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背馍的经历使我们理解了一个成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普通的我们,尽管我们没有多大成就,但我们不断地努力着奋斗着,为这个社会和国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中学时代的背馍上学,是我们那代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的确有些伤感和辛酸。现在回想起来,已没有了当年的清贫生活,只有学生时代的快乐,艰苦的环境锻炼了人的意志,让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能从容面对各种困难,无惧风雨。吃变味的馍,让我们学会了吃苦,吃冰块一样馍,让我们学会了化解困难。有了背馍的经历,就有了感知细微温暖的幸福度。这一生,还有比天天开水泡馍更差的日子吗,这是岁月的地平线。

          背馍上学的历经艰苦磨炼了我们的意志,这些经历是我们最大的财富。现在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克服。我们同时代的人那时就学会了感恩,学会了迎难而上!多少年过去我们怀念过去纯真岁月珍惜现在的生活。



关注大西北文学,阅读醇厚的原创文章。

古道西风,原名高宏,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人,生于六十年代,大专文化。早年曾执教林业子弟中学,九十年代调离林场。现为庆阳西峰某中学教师。喜好旅游和文字,工作之余,常寄情山水间,游目文字中。有诗歌、散文散见于省内外报刊杂志和微信公众平台。


责任编辑:王亚妮

文字校对:燕紫   冉瑞雪    曹 霞     

美术编辑:文笑天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