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刘国君:181团-生活篇(二)你吃过几种美食?甘肃洋芋蛋拉条子揪片子、青海炒面锅盔、山东煎饼卷大葱、河南拌汤、湖南辣子、贵州熏肉

2021-11-09 04:59:01


181团是军垦农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来自五湖四海的儿女们,聚集在一起、混搭在一起,各种习俗人文,丰富多彩。    

由于地域上的差异,各自的代名词也有不同:甘肃洋芋蛋,青海炒面,河南拌汤,山东大葱,湖南辣子,贵州熏肉,上海鸭子。

1

甘肃洋芋蛋  

甘肃人对洋芋蛋情有独钟:煮着吃、烤着吃、蒸着吃--当然不会切片油炸。一是没那么多油(计划经济);二是那时还没发明炸薯片呢!

那年月,蔬菜品种少,洋芋产量又高,所以,洋芋蛋就不光是甘肃人的专用品了。为了能填饱肚皮,谁都不拒绝它。

我们这些城里来的知青,没有更多的选择,也只好入乡随俗,吃起洋芋蛋来了。

记得有一回,我们装满了一铝盆的洋芋蛋,放在炉子上煮;煮到最后,盆底烧化了(铝的熔点低),洋芋变成了黑蛋蛋。

甘肃人不光爱吃洋芋蛋,还喜欢吃拉条子和揪片子。

这两种面食的做法是--和面、揉面:拉条子是把面搓成一根长长的“面绳”,然后盘在一起,抹上油;揪片子是做成两指宽、十公分长的面坯,也抹上油。省上一会儿后,一拉一揪,就成了两道经典的面食了。

有人说,甘肃人像犹太人。这个“像”,有两层含义:一是,甘肃人的聪明和狡黠像犹太人;二是,甘肃人长得像犹太人,有犹太人的遗传基因。

可以肯定地讲,甘肃人和犹太人在遗传基因上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那么甘肃人和哪国人有血缘关系呢?和罗马人!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3年,马库斯·克拉苏率兵参加了卡尔莱战役。这场战役,使罗马军团阵亡了半数以上的士兵。145名战俘,最后定居在甘肃骊靬;后来骊靬的甘肃人就有了白皮肤、蓝眼睛、金色卷发的后裔。

甘肃人还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喜欢干净--家徒四壁也好,蓬门荜户也罢,每天都要把炕上地下扫得光光的。

2

青海炒面

青海炒面是用牛油和面粉炒的。油和面在锅里不停地翻炒(火也不能太武),直到面粉发黄、香味扑鼻即可。这种炒面用开水一冲,搅拌几下,就成了稠粥模样,吃到嘴里十分滑顺爽口……炒面比起当下的方便面更方便、更绿色。

青海人除过炒炒面,还会烧锅盔。

锅盔的炮制法是:先在地上挖个坑,然后填满干羊粪蛋蛋;把干羊粪点燃,等到烟霭散尽,羊粪变成红红的火炭时,将揉好的面饼坯子放到生铁铸的平锅里,再在上面扣一个平锅,然后埋进火炭里--二十分钟后,面饼坯就变成了焦黄焦黄的锅盔了。这种馕饼,个把月不会变质,最适合牧业搬家转场食用。

3

山东煎饼卷大葱

山东大葱,是指山东人喜欢吃大葱--一根剥光了的大葱,下白上绿,蘸上大酱,就那么一口接一口地嚼着。

煎饼卷大葱,也是山东人的最爱。

煎饼是用一种叫鏊子的器具摊成的。这种锅平圆,中间稍凸起。将搅和好的面糊,用勺子舀了,浇在鏊子上,然后用木刮子刮匀。不一会儿,就可揭下一张薄薄的大煎饼了。

4

河南拌汤

河南拌汤像饮料,又没有饮料的香甜;像开水,又比开水浓稠。

烧拌汤很简单:锅里烧着开水,一边往锅里撒干面,一边不停地用勺子搅拌--直到开水变成清亮亮的面汤为止。

喝拌汤一般是蹲在地上喝:双手捧着一只大碗,嘴巴顺着碗沿,一边嘘溜溜地喝,一边转动饭碗。这样既不烫嘴,又喝得很快。

拌汤顿顿喝,不喝就觉得少了点什么,心里干渣渣地。

牧场三队的河南人不少。吃大锅饭的年月里,大家都一样--出工不出力、混日子拿工资。八四年改革开放,土地和牲畜承包到户,一下子就凸显出河南人的优势来--日鬼!当然,这种日鬼是发家致富的日鬼,不是其他什么日鬼。

河南二代何万冲,就是个日鬼货。他敢想敢干敢投入,种植养殖都干得很火--牛羊成群、机具成套。

5

湖南辣子

湖南辣子吃辣子那是一绝。哪种辣子辣、就吃哪种;辣子吃到嘴里,刺激着味蕾、刺激着汗腺,吃得是浑身出水冒热气,那是一个过瘾!

我家邻居是个湖南大婶,她每次看见我们饭里没有辣子,就好奇地问:“呢闷则反里白呱呱低,争闷能掐得哈曲柯?(你们这饭里白呱呱地,怎么能吃得下去呢?)”

我也想吃口辣子爽一爽,可医生告诉我:你是有“痔”青年,千万别吃辛辣食品!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在延安窑洞里挑灯夜战,奋笔疾书,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的伟大身躯。主席的精神头如此充沛,就是来自案头的一碟干辣椒!倦怠了,就嚼一口朝天椒;没灵感了,再嚼一口朝天椒。看来,这小小的红(革命色)辣椒和中国革命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呐!

6

上海鸭子

上海鸭子,这个“鸭子”和饮食无关。一不是烤鸭,二不是咸水鸭。“鸭子”是指上海姑娘说话嗓门高,语速快,就好像鸭子那样嘎嘎地叫唤(母鸭子)。当地人还为此编了个顺口溜:上海鸭子嘎嘎叫,来到新疆没人要!我想,编这个顺口溜的人,八成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上海姑娘在新疆不要太抢手哦!她们择偶的标准是,“三根钢筋”硬邦邦--复员军人、共产党员、贫下中农。

181团除过汉族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回族(撒拉和东乡)和零星的土族(青海),布依族(贵州)及哈萨克族。

7

贵州熏肉

贵州人喜欢吃熏肉--把羊肉、猪肉、牛肉喇成条状,用盐稍微盐渍一下,然后挂在一间密闭的屋子里,下面用点燃冒烟的松木屑熏烤。几天后,熏房里的肉,略略干燥,变成了金黄色、看上去十分诱人的熏肉了。

贵州人很能吃苦、很能劳作,也很会经营。牧场场部有一家贵州人,当家的是全国劳模郭宪忠。小郭开始是司机,开车运货不分昼夜:不瞌睡、不倦怠,精神头十足,就像打了鸡血。后来改行搞养殖,也是不分昼夜。他从几十只羊起步,没几年就发展成了上千只,成了181团乃至兵团屈指可数的养羊大户。

他为啥子那么能干?我想到了熏肉--这种食品很像太上老君八卦炉里的丹药(也是熏制的),性热,你说他吃上能不猛吗?

8

回族盖碗茶

回族的盖碗茶是待客的上品。

盖碗里依次放上茶叶、桂圆、红枣、枸杞、冰糖,然后冲上开水,盖上盖焖一会儿。要不了多久,满屋子里就会飘溢出一股甜润的清香。

客人们端着茶碗,边喝边品边和主人家唠叨家常,谝着闲传……

回族里的能人也毫不逊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牧场三队有个叫马水贞的回族,他经商意识特别强:别人不敢想的,他敢想;别人不敢碰的,他敢碰。他买了一部照相机,拿着它满世界地转悠--给哈族照、给汉人照……那时照相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快门一按,底片一洗,就出来人影了。

有一次,我刚给四岁大的女儿剃了个光头,老马拿着相机打我门前过,秃头女儿看见了,就用稚嫩的童声嚷道:“我要照相相嘛!我要照相相嘛……”我哄着她,说:“头剃光了,难看死了,咋照相呀?”“戴帽帽照嘛!戴帽帽照嘛……”她急得快要哭了。没办法,只好给她头上扣了个警察大盖帽(童装),照了个相(这张相片至今还留着)。

老马除过会照相,木工活也整得相当漂亮。不管是谁打家具,都找他干。活干得没完没了,钱也挣得没完没了。他成了三队第一个万元户。

哈族在181团只有两家。一家住在团部(当翻译);另一家住在牧场三队。三队哈族的男主人叫胡达白尔干(我理解为:胡球干等于白干),女主人叫努尔汗(我理解为:努力干就会出汗)。

胡达白尔干是个老革命。当年解放军进驻阿山,他是向导。后来他在三队生活了几十年,当过牧业副队长。他的语言能力有点差,最后搞得汉语说得很拗口,母语也讲得结结巴巴(快忘球完了);倒是她洋缸子(老婆)胜他一筹,双语说得溜溜的。

胡达白尔干是哈族,原来的饮食习惯是每天只吃一顿正餐(晚上猛咥一顿),其他时间就是喝喝奶茶、吃吃布尔沙克(油果子)、奶疙瘩什么的。后来他在汉人堆里呆久了,饮食也慢慢地有些汉化--每天也吃成了三顿正餐。就连他家几个孩子的名字,都起成汉人的了:胡英华、胡世英、胡拥军……入乡随俗入到这个份上,也让你不佩服都不行!

原创不易

多多支持

如果喜欢

不求赞赏

欢迎留言和转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