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图谱大全】了解西葫芦病虫害就是这么简单!

2022-06-02 20:21:57

一、西葫芦炭疽病

西葫芦在生长期间随时都能发生炭疽病。幼苗发病时,子叶边缘出现褐色半圆形或圆形病斑,茎基部受害,患部缢缩,变色,幼苗猝倒。

症状:

西葫芦炭疽病在生长期间随时都能发生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植株茎叶发育。一旦染病,茎、叶基部受害,患部缢缩、变色,随即枯死。病因: 其病菌在土壤中或附在种皮上越冬,潜伏在种子上的病菌可直接侵入子叶,引起苗期发病。温度是诱发炭疽病的重要因素。在适宜温度范围内(22~27℃),空气湿度越大越易发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西葫芦炭疽病病菌是以菌丝体、拟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附在种皮上越冬,潜伏在种子上的病菌可直接侵入子叶,引起苗期发病。发病适宜温度为22~27℃,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发生。温度是诱发炭疽病的重要因素。在适宜温度范围内,空气湿度越大越易发病,相对湿度低于54%则不能发病。

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用,如:用新高脂膜800倍液陈展拌种。

(2)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并定期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能防止病菌侵染,保肥增效),强健植株,提高西葫芦抗病能力,减轻西葫芦炭疽病等病害。

(3)加强管理。保证水肥充足,合理灌溉,增施磷钾肥,强健植株,同时在西葫芦开花前、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各喷洒一次壮瓜蒂灵能使瓜蒂增粗,强化营养输送量,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促进瓜体快速发育、汁多味美,使西葫芦高产优质。

(4)及时防治。防治西葫芦炭疽病,可按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发病初期:(速净)50-70ml+大蒜油15ml+(沃丰素)25ml兑水30斤连喷2-3次,3天喷施1次,控制后改为预防。发病中后期:(速净)70-100ml+大蒜油15ml+(沃丰素)25ml兑水30斤连喷2-3次,3天喷施1次,控制后改为预防。

施药时间:避开高温时间段,最佳施药温度为20℃—30℃。

二、西葫芦银叶病

被害植株生长势弱,株型偏矮,叶片下垂,生长点叶片皱缩,呈半停滞状态,茎部上端节间短缩;茎、幼叶和功能叶叶柄褪绿,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初期表现为沿叶脉变为银色或亮白色,以后全叶变为银色,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但叶背面叶色正常。

症状:

幼瓜及花器柄部、花萼变白,半成品瓜、商品瓜也白化,呈乳白色或白绿相间,丧失商品价值。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目前认为银叶症状是烟粉虱危害引起的,有虫叶不一定有症状表现,而在以后的新叶上表现银叶。3—4片叶为敏感期。

防治方法:

(1)防治烟粉虱。

(2)在防虫的同时,喷施叶面肥、内源激素等,增加作物的抗病性

三、西葫芦软腐病

症状:

西葫芦茎基部细菌性软腐病主要为害植株的茎基部。发病初,病菌从西葫芦茎基部的表皮或伤口侵入,在离地面3-5cm的茎基部形成不规则水渍状褪绿斑,逐渐扩大后呈黄褐色,病部向内软腐。第一果穗开花期,在去雄花后的伤口处或叶柄伤口处出现水浸状淡褐色病斑,病部上下扩展,凹陷软化腐烂,流出白色粘绸液并拌有恶臭味,此为本病特征。后期随着病部扩展直至整株萎焉死亡,死亡病组织腐烂或成麻状。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系由细菌(胡萝卜软腐欧氏菌)侵染所致的病害。病原细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借雨水、灌溉水及昆虫传播,由伤口侵入。病菌侵入后分泌果胶酶溶解中胶层,导致细胞分崩离析,致细胞内水分外溢,引起腐烂。阴雨天或露水未落干时整枝打杈或虫伤多,均可致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处理土壤 连作地定植前15-20天,采用石灰氮(氰氨化钙)加有机肥(牛粪、鸡粪等)—太阳能闷棚土进行土壤消毒。

2、定植期用药 定植时用77%多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返苗后灌第二次,隔7天一次连灌2-3次。细菌性茎基软腐病和枯萎病混发时,可向茎基部喷灌60%百泰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可兼治二种病害。

3、定植后用药 除继续用同上药灌根外,

①涂抹: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1:1:1)配成100-150倍稀粥状药液,涂抹水渍状病斑及病斑的四周。

②喷雾:用3%克菌康可湿性粉剂800倍加50%根茎保2号可湿性粉剂800倍或56%靠山水分散微颗粒剂800倍,隔5-7天喷一次,连防2-3次。收获前5天停止用药。

四、西葫芦细菌性叶枯病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为害叶柄和幼茎。幼叶染病,病斑出现在叶面现黄化区,但不大明显,叶背面出现水渍状小点,后病斑变为黄色至黄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1~2毫米,病斑中间半透明,斑四周具黄色晕圈,菌脓不明显或很少,有时侵染叶缘,引致坏死。苗期生长点染病,可造成幼苗死亡,扩展速度快。幼茎染病,茎基部有的裂开,棚室经常可见但为害不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通过种子带菌传播蔓延。该菌在土壤中存活非常有限。此病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均有发生。棚室保护地常较露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种子消毒:在70℃恒温条件下,灭菌72小时;或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分钟,或用40%福尔马林150倍液浸种1.5小时,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2)农业防治: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及时清除病叶。保护地要降低棚内湿度,加大放风,尽量防止结露过多或时间过长。

(3)药剂防治:保护地栽培,每亩用10%乙滴粉尘剂,或5%百菌清或10%脂铜粉尘剂1千克喷粉。露地栽培,应注意天气变化,如遇大雨大风天气,要提早喷药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5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天喷1次,连喷2~3次。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混发时可喷洒•乙膦铝或70%乙•锰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对兼治两病有效,每亩喷对好的药液60-70升。

五、西葫芦白粉病

症状:

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叶片发病重,叶柄和茎次之,果实很少受害。发病初期在叶面或叶背及幼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粉斑,叶正面多,其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晰的连片白粉,严重的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即病原菌的无性子实体——分生孢子。发病后期,白色的霉斑因菌丝老熟变为灰色,在病斑上生出成堆的黄褐色小粒点,后小粒点变黑,即病原菌的有性子实体——子囊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白粉病菌可在月季花或大棚及温室的瓜类作物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田间再侵染主要是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由于此菌繁殖速度很快,易导致流行。白粉病在10-25℃均可发生,能否流行,取决于湿度和寄主的长势。低湿可萌发,高湿萌发率明显提高。因此,雨后干燥,或少雨但田间湿度大,白粉病流行速度加快。较高的湿度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高温干燥有利于分生孢子繁殖和病情扩展,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湿条件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源及感病的寄主,此病即流行。

防治方法:

从选用抗病品种和喷药切断病菌来源两方面人手。

(1)选用抗病品种。如敦煌如意9号、敦煌如意8号、敦煌籽多宝、敦煌无壳王等。

(2)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5%噻菌灵(特克多)悬浮剂1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250倍液、2%抗霉菌素(农抗120)水剂200倍液、0.25%帕克素水剂40-60倍液、27%高脂膜乳剂80-100倍液。技术要点是早预防、午前防和喷周到及大水量。

(3)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改用 12.5%腈菌唑乳油2000倍液,防治西葫芦白粉病速效、持效期长。也可选用62.25%腈菌唑·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0%二氯异氰脲酸钠可溶性粉剂400倍液、3%多氧清水剂800-1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十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混用,效果优异。

六、西葫芦灰霉病

症状:

主要危害花和幼果,严重时危害叶、茎和较大的果实。被害花和果实初期呈水渍状,后逐渐软化,患病部位表面长满灰绿色霉状物。最终导致花和果实腐烂。后期患病部有时还长出黑色菌核。残花先发病,进而果实脐部腐烂,表面密生灰色霉层。

叶片发病多以落上的残花为发病中心,病斑不断扩展,形成大型近圆褐色病斑,表面附着灰褐色霉层。茎和叶柄染病后,常腐烂,易折断。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南方该病在瓜类作物上辗转传播,无明显越冬期。北方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可存活4-5个月,成为初侵染源。此病在低温高湿,湿度高于94%,寄主衰弱情况下易发生。多从花蕊中侵入。

防治方法:

采用生态防治变温管理,抑制病菌滋生,结合初发期用药,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及喷雾法或交替轮换等施药技术。

(1)棚室搞好生态防治,推广高畦覆地膜或滴灌栽培法,生长前期及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适时晚放风,提高棚温至33℃则不产孢,降低湿度,减少棚顶及叶面结露和叶缘吐水。

(2)加强棚室管理。苗期、果实膨大前一周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及黄叶,保持棚室干净,通风透光。

(3)棚室发病初期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烟雾法用10%速克灵烟剂,每亩次200-250克或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250克,熏3-4小时;粉尘法于傍晚喷撤5%灭霉灵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或6.5%甲霉灵粉尘剂(万霉灵5#),每亩次1公斤,隔9-11天1次,连续或与其他防治法交替使用2-3次。

(4)棚室或露地发病初期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对苯并米唑类产生抗药性地区,选用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万霉灵1#)、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万霉灵2#。后同)、50%多霉清可湿性粉利800倍液、50%得益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上述杀菌剂预防效果好于治疗效果,发病后用药,应适当加大用药量,为防止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效,提倡轮换交替或复配使用。

七、西葫芦霜霉病

症状:

此病各生育期都可发生,以生长中后期较为常见,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面形成水渍状小点,逐渐扩展成多角形水渍状斑,以后长出黑紫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囊梗和游动孢子囊。叶正面病斑初期褪绿,逐渐变成灰褐至黄褐色坏死斑,多角形,随病情发展多个病斑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大斑,终致叶片枯死。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随病叶越冬或越夏,也可在黄瓜、甜瓜等瓜类作物上为害过冬。条件适宜时病菌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形成初侵染。发病后再产生孢子囊飘移扩散,进行再侵染。温暖潮湿有利于发病,叶背结水有利于病菌侵染。病菌发育温度15~30℃,孢子囊形成适宜温度15~20℃,湿度85%以上,萌发适宜温度为15~22℃。在高湿条件下,20~24℃病害发展迅速而严重。多雨、多露水、多雾和昼夜温差大,阴畦交替等发病较重,保护地栽培温度大,种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时发病较易。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①合理密植,并注意加强通风透光等措施,降低保护地内空气湿度。

②高温闷棚。发病期,晴天中午关闭风口,利用高温闷棚2小时,气温掌握在45℃左右。

③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培育壮苗。 

(2)药剂防治。 

①烟雾熏治。每667m2每次用45%百菌清烟雾剂200-250g分堆放置,点燃后闷棚,一般于傍晚开始,次日早晨结束。 

②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90%三乙膦酸铝(乙磷铝)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灵(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乙磷铝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抗灵(克露、克霜氰、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667m2用1.5亿活孢子/g木霉菌可湿性粉剂267g加水50L,每5-7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以上药剂应交替使用,以防止产生抗药性。

八、西葫芦病毒病

症状:

西葫芦植株感染病毒病后,上部叶片沿叶脉失绿,并出现黄绿斑点,逐渐全株黄化,叶片皱缩向下卷曲,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枯死植株后期花冠扭曲畸形,大部分不能结瓜或瓜小而畸形。

苗期4~5片叶时开始发病,新叶表现明脉,有褪色斑点,继而花叶有深绿色疱斑,重病株顶叶畸形鸡爪状,病株矮化,不结瓜或瓜表面有环状斑或绿色斑驳,皱缩、畸形,果实表面出现与原品种不一致的色斑。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由病毒汁液摩擦传播,也可以由蚜虫等传播。

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

②避免与瓜类作物连茬种植。

③及时防治蚜虫等,可使用毗虫灵、一遍净、定虫咪等药剂。

④发病初期开始喷洒7.5%克病毒灵水剂600倍液或病毒A1000倍液,或宁南霉素600倍液,隔10天防治一次,连续防治2-3次。

九、西葫芦绵腐病

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有时也为害叶、茎及其他部位。果实发病呈椭圆形、水浸状的暗绿色病斑。干燥条件下,病斑稍凹陷,扩展不快,仅皮下果肉变褐腐烂,表面生白 霉。湿度大、气温高时,病斑迅速扩展,整个果实变褐软腐,表面布满白色霉层,致使瓜烂在田间。叶上初生暗绿色,圆型或不整形水浸状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似开水煮过状。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西葫芦绵腐病属真菌性病害。病菌在基质中越冬,通过茎、叶和果实表皮侵入植株,借助雨水、灌溉或管理操作等进行传播。在基质温度低、湿度大的条件下最易发病。

防治方法:

(1)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热有机肥。利用抗生菌抑制病原菌。如在瓜田内喷淋5406三号剂600倍液,使土壤中抗生菌迅速增加,占优势后可抑制病原菌生长,从而达到防病目的。

(2)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大雨后及时排水,必要时可把瓜垫起。

(3)发病初期喷洒12%松脂酸铜乳油500倍液或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十、西葫芦菌核病

症状:

主要为害果实及茎蔓。果实染病,残花部先呈水浸状腐烂,后长出白色菌丝,菌丝上散生鼠粪状黑色菌核。茎蔓染病,初呈水浸状,病部变褐,后也长出白色菌丝和黑色菌核,病部以上叶、茎蔓枯死。菌核病是土传真菌性病害,常造成植株枯死或腐烂。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混在种子中的菌核,随播种带病种子进入田间,或遗留在土中的菌核遇有适宜温湿度条件即萌发产出子囊盘,放散出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蔓延,侵染衰老花瓣或叶片,长出白色菌丝,开始为害柱头或幼瓜。在田间带菌雄花落在健叶或茎上经菌丝接触,易引起发病,并以这种方式进行重复侵染,直到条件恶化,又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随种株混入种子间越冬或越夏。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以生态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可以控制该病流行。

(1)农业防治。有条件的实行与水生作物轮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或收获后及时深翻,深度要求达到20厘米,将菌核埋入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主抗病力。

(2)物理防治:播前用10%盐水加新高脂膜800倍液浸种2-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可抑制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抱子,减少菌源。

(3)种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40%五氯硝基苯配成药土耙入土中,亩用药1公斤对细土20公斤拌匀;种子用50℃温水加新高脂膜浸种10分钟,即可杀死菌核。加强苗期管理,合理密植,移栽后及时浇透缓苗水,随后合理追肥、适度浇水,在西葫芦开花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各喷洒壮瓜蒂灵一次,增粗瓜蒂,强化营养输送量,促进瓜体快速发育,瓜型漂亮,使西葫芦高产优质。

(4)生态防治。棚室上午以闷棚提温为主,下午及时放风排湿,发病后可适当提高夜温以减少结露,早春日均温控制在29℃高温,相对湿度低于65%可减少发病,防止浇水过量,土壤湿度大时,适当延长浇水间隔期。将奥-力-克霉止按300—500倍液稀释,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雾,每5—7天喷药1次,喷药次数视病情而定。病情严重时,按奥-力-克霉止300倍液稀释,3天喷施一次。

(5)棚室或露地出现子囊盘时,采用烟雾或喷雾法防治。

十一、西葫芦蔓枯病

症状:

西葫芦蔓枯病在田间主要发生在茎蔓上,致蔓枯死。但也能为害幼苗,茎部及果实。近地面的茎,初染病时,仅病斑与健全组织交界处呈水浸状,病情扩展时,组织坏死或流胶,在病部出现许多黑色小粒点,严重时整株死亡。叶片染病,呈水浸状黄化坏死,严重整叶枯死。果实染病,产生黑色凹陷斑,龟裂或致果实腐败。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存在于干土中或架材上,条件适宜时靠灌溉水、雨水、露水传播蔓延,从伤口、自然孔口侵入,种子也可带菌,引起发病。当温度在18℃~25℃,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土壤持水量过大时发病严重。特别是开始采瓜,下部老叶造成大伤口后,温棚内通风不良时更易发病。该病主要危害茎蔓和叶片,果实也可受害。

防治方法:

⑴种子处理。

⑵农业防治。发病田与非瓜类作物进行轮作。选用抗病品种,选留无病种子。采用无病种子。采用覆盖地膜栽培。种植后至结瓜期控制浇水十分重要。保护地栽培,尤其要注意温湿度管理,采用放风排湿、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内湿度,减少叶面结露,要求白天控温28-30℃,夜间15℃,相对湿度低于90%。

十二、西葫芦褐色腐败病

症状:

此病主要侵染瓜条,严重时亦为害叶片和叶柄。瓜条染病初期产生水渍状不规则坏死斑,以后迅速发展成不规则大斑,暗绿色至灰褐色,随病害发展病瓜迅速软化腐烂。空气潮湿,病部表面可产生不很明显的稀疏白霉,即病菌的孢囊梗。叶片染病,多形成水渍状暗绿色大斑,湿度高时病部腐烂。空气干燥,病斑易破裂穿孔。叶柄受害亦呈水渍状软腐,病部表面产生稀疏白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组织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侵染寄主,在病部产生大量游动孢子,通过浇水或风雨传播,发生再侵染,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一般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浇水过多,或地块不平整,长时间连作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采用高畦或高垄地膜配合搭架栽培,普通种植必要时把瓜垫起。

(2)合理浇水,避免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适当增施钾肥,发现病瓜及时清除。

(3)重病区在种植前用45~75kg/hm2硫酸铜均匀施在定植沟内,或用水稀释后泼浇土壤。

(4)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赛得福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10%宝丽安可湿性粉剂800~l000倍液喷雾。

十三、西葫芦绵疫病

症状:

危害叶、蔓和近成熟果实。叶片染病初现黄褐色斑,后生白霉腐烂。茎蔓染病,蔓上现绿褐色斑,多呈湿腐状。果实染病,初在近地面处现水渍状黄褐色斑,后病斑凹陷,病部密生白色棉絮状霉。严重的病瓜腐烂。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北方寒冷地区该菌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种子上不能越冬,菌丝因耐寒性差也不能成为初侵染源;在南方温暖地区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及种子上越冬,其中土壤中病残体带菌率高,是主要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菌经雨水飞溅或灌溉水传到茎基部或近地面果实上,引起发病。重复侵染主要来自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雨水传播为害。田间25~30℃,相对湿度高于85%发病重。一般雨季或大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急剧上升,病害易流行。土壤湿度95%以上,持续4~6小时,病菌即完成侵染,2~3天就可完成一代,易积水的菜地,定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实行高畦种植或起垄种植。加强田间管理,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如CM亿安神力)。

(2)对72%克露、克霜氰、克抗灵(霜脲锰锌)、58%瑞毒霉锰锌600倍液、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6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DTM)500倍液、18%霜克(霜脲)600倍液。

(3)药剂防治:发现零星病株可喷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十四、西葫芦黑星病

症状:

为害叶片、茎、果实。叶片上病斑初为水浸状小污点,扩大后为2~5毫米左右近圆形、不规则形褐色病斑。后期病斑易穿孔,致使叶片支离破碎。茎上病斑椭圆形或纵向长圆形,凹陷,黑褐色,中部易龟裂。幼果初生暗绿色凹陷斑,后因发育受阻致使瓜呈畸形。果实上病斑多呈疮痂状,有的龟裂或烂成孔洞,病部分泌出半透明胶质物,后变琥珀色块状。湿度大时,上述各病部表面密生煤烟状霉层。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丛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以菌丝体潜伏种皮内及分生孢子黏附种子表面越冬。靠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气流、雨水溅射传播,多从气孔侵入致病。气温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或植株郁闭多湿的生态环境利于发病。

(1)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

(3)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

(4)大棚栽培的,往往为了保温而不放风、排湿、引起湿度过大的易发病。

(5)阴雨天或清晨露水未干时整枝,或虫伤多,病菌从伤口侵入,易发病。

(6)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低温、高湿、多雨或长期连阴雨、日照不足易发病。

(7)大水漫灌,低温高湿、昼夜温差大,夜间低温、冷凉易发病。

防治方法:

(1)播种前或移栽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4)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5)育苗移栽,苗床床底撒施薄薄一层药土,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地膜覆盖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6)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穴施或沟施灭菌杀虫的药土。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施用的有机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残体。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7)避免在阴雨天气整枝;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防治,并清除病叶、病株,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8)大棚栽培的可在夏季休闲期,棚内灌水,地面盖上地膜,闭棚几日,利用高温灭菌。棚室栽培的要注意温湿度管理,采用放风排湿,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内湿度,减少叶面结露。

(9)高温干旱时应科学灌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灰飞虱危害与传毒。严禁连续灌水和大水漫灌。浇水时防止水滴溅到叶面上,是防止该病的重要措施。

十五、西葫芦白粉虱

症状:

白粉虱危害特点。白粉虱又名小白蛾,成虫或若虫群居叶背面吸食汁液。成虫有趋嫩性,一般多集中栖息在上部嫩叶,被害叶片干枯。白粉虱分泌蜜露 落在叶面及果实表面,诱发煤污病,妨碍。叶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致叶片萎蔫,导致植株枯死。白粉虱还能传播病毒病。

防治措施:

①育苗前彻底熏杀育苗温室内的残余虫口,铲除杂草残株,通风口安装纱窗,杜绝虫源迁移,培育无虫苗。

②利用白粉虱对黄色有强烈趋向性的特点,在白粉虱发生初期将黄板悬挂在保护地内,上涂机油,置于行间植株的上方,诱杀成虫。

③在白粉虱低密度时及早喷药,每周重次,连续3次。可选用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等均匀喷洒于叶背面。

十六、西葫芦潜叶蝇

症状:

潜叶蝇又名潜蝇。幼虫潜食叶肉成一条条虫道,被害处仅留上下表皮。虫道内有黑色虫粪。严重时被害叶萎蔫枯死,影响产量。

防治措施:

①采收后,清除植株残体沤肥或烧毁,深耕冬灌,减少越冬虫口基数。

②农家肥要充分腐熟,以免招引种蝇产卵。

③产卵盛期和孵化初期是药剂防治适期,应及时喷药。可采用90%敌百虫,或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等。另外,在成虫盛发期喷洒灭杀毙6000倍液,在幼虫危害期可喷洒25%喹硫磷乳油1000倍液防治。

十七、西葫芦红蜘蛛

症状:

红蜘蛛成、幼虫群居在叶背上刺吸汁液,被害叶片表面出现黄白色斑点。严重时会使整株叶片枯黄。危害叶、茎及果实。幼叶先出现水浸状污点,后扩大为褐色或墨色斑,易穿孔。茎上现椭圆形凹陷黑色病斑,中部易龟裂。幼果出现暗绿色凹陷斑,后发育受阻呈畸形果。果实病斑多疮痂状,有的龟裂或烂成孔洞,病部分泌出半透明胶质物,后变成琥珀色块状。湿度大时病部表现密生煤色霉层。

防治措施:

首先要及时清除田间及其周围的杂草和枯枝落叶,减少虫源,药剂防治可用73%可螨特乳油2000倍液,或25%灭螨猛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7~10天喷1次,重点喷嫩叶背面及茎端,连喷3次。要抓好冬季温室防治。


(该文专为种植基地、农场种植户、农业合作社、观光园种植、农资经销商等提供量身打造的技术服务.)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