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二月二”恰逢周末,漈头村举办了一个“二月二龙抬头民俗节”,庆祝春耕,敬龙祈雨,以佑丰年。
小广场上舞台已经搭好,边上古老的香樟树上挂满了当地村民们用五彩绳编制的葫芦、彩结,这些五颜六色的绳结寄托了村民们“福禄绵长”“节节高升”美好期许。
老树的背后是当地村民平日里休息娱乐的长廊。今天的长廊,人格外的多。长廊的一头,一个阿姨依着炉子坐着,她正在揉着面团,准备烧制光饼。据说,“二月二”是要吃光饼的,这一天的光饼,我们叫它“龙鳞饼”。长廊的另一头临溪那端,三个阿姨相互帮衬着为各地游客免费冲泡蛋茶。这蛋茶呢,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凤凰茶”。大家都知道,龙凤势同水火,这天既是祭祀龙王,那么按着当地的习俗就不得不吃一碗“凤凰蛋”泡的“凤凰茶”了。
下了长廊沿溪而行,突然听到了一声响亮的炮仗声,再走近些,就看到一户人家门口正在用着传统的爆米花机手摇爆米花,这个响声就是那个通体黝黑的爆米花机发出的。孩子们听到声音纷纷围了过来,拿着纸袋子装着爆米花,有的孩子还麻溜的抓起一把塞满小嘴,然后再扔上一把给清溪里的鲤鱼。
据说,“二月二”吃爆米花也是有来头的。在我国北方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南方的爆米花多是用大米爆得的,但是寓意却都一样。
再往上走,就是漈头农耕博物馆了。它就是一个农耕文化大观园,斗笠、蓑衣、打谷机、榨油机、做米粿的模具、夜壶、秤杆……一件件老旧的物什镌刻着一段段农耕历史,承载着农耕文明。博物馆的馆主正在为一波一波的游客讲解那端耕读岁月。漈头村很多人都是耕读传家,所以这里曾经出过的进士、举人。
等你游玩了一圈有些累了,就可以到传统街区的漈头扁肉店来一碗正宗的漈头扁肉。“二月二”这天的扁肉据说也有一个新名字——“龙眼”,吃了它以求眼睛目明。
等到入了也看过了香火龙,漈头村的“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节”晚会就开幕了。漈头村传统的平讲戏被搬上了舞台,年过七旬的非遗传承人张贤楼迈着步子用他娴熟的表演演绎着《马匹卜换妻》。
最后,在一曲《漈头村村歌》里,“漈头村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文化节”卸下了帷幕。
夜沉了,人散了,漈头似乎又回到了它原有的宁静,在淅沥的春雨里,漈头村的村民们即将开始新一季的春耕,并延续着耕读传家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