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汉中四大名小吃

2022-02-19 00:39:22


提到汉中,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汉中面皮,那么此刻,吃货党们是不是在悄悄的咽口水呢?而作为吃货党们如果你们仅仅只是想吃遍所有的美食那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去了解美食背后的故事。吃货党们还等什么?快戳进来了解一下汉中四大名小吃吧。让你的味蕾接受一下超棒的刺激吧。

汉中的四大名小吃指的是面皮、粉皮、菜豆腐、浆水面。

1

汉中面皮

汉中面皮,陕西南部汉中地区著名的汉族特色小吃。汉中面皮相传始于秦汉,一般是把大米浸泡后磨成米浆,上笼蒸成薄皮儿,趁热抹上菜籽油,切成条状,依个人口味调入油辣子、味精、精盐、醋、酱油、蒜泥等佐料,拌匀即可食用(当地多热食,称热面皮儿),亦可置于通风处降温后凉拌(当地称冷面皮或凉面皮)。配菜(底垫子)主要有黄豆芽、土豆丝、芹菜、菠菜等时令小蔬,口感软糯,香辣。不需即时食用时还可以晾干后油炸食用,还有炒、烩,炸等吃法。


小知识

外地人初到汉中常大惑不解:明明是米做的叫面皮,面做的反而叫面面皮?其实,这除了和它诞生时的原料有关外,还和汉字简化有一点关系,汉字简化时将表示脸面的(独体字)与面条的(左右结构,麦字旁)进行了合并(类似的还有,皇后的与後面的在繁体中原是2个不同的字)。汉中面皮中的字最初和原料并无关,而是指原料的形状,和胡椒面中的字含义一样,面皮是指由而成皮。汉中当地方言把很细的粉末一律叫面面粉粉灰灰,例如,把面粉就叫灰面。这可能和郑人南奔保留了较多上古语言习惯有关。

另有一说:汉中面皮因为柔嫩、劲道就像上好的面条一样,故名之。类似的小吃还有同为陕南的安康蒸面,和汉中的“面面皮儿相似。

传说起源



135编辑器



传说一

据传汉中面皮起源于公元前231—213年的秦始皇鼎盛时期。《长安县志》和《留坝县志》描述汉中面皮的起源有这段文字:秦始皇在位时,汉中当地有稻田十万亩,有一年久旱不雨,稻田干枯,打下的稻谷尽是稻秕,碾出的大米质量太差,无法向皇帝纳贡,农民们深恐欺君之罪,非常焦急恐慌。当时有位姓朱的农民,他将打下的新大米碾成很细的粉末,又过筛罗后,再用水调成糊状,然后倾倒在甑子上蒸熟切成条状,名为面皮子,大家尝后个个称奇。他带着面皮子和纳贡的人来到秦镇,将面皮献给秦始皇,皇帝吃了面皮美味可口,倍加赞赏,并令今后汉中地区的贡物只能献大米制成的面皮。后来在他逝世的汉中地区农民家家户户都有蒸面皮的石磨子等器具,方便制作这一美食。

传说二

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蒸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

传说三

据《汉中日报》载,相传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曹操部下用船押运粮食途经褒河,阴雨连绵,河水暴涨,一船大米被淹在水中,三日过后,河水下跌 ,整船大米被水浸泡的无法运走,曹操部下将押运看管运粮船只的士兵打的死去活来 ,当时给军营做饭的衡志四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暗暗流泪,一则不愿让士兵挨打,二则不能让贵重的大米白白浪费,经过一夜苦思冥想,第二天把侵泡的大米磨成浓米浆,加上适量的白糖,在竹笼里蒸成米糕馍,切成方块给士兵吃,一举成功,衡志四大喜,又将浓米浆加入适量的水放在竹笼里蒸成薄皮,切成条状,调入盐、醋等调料,使士兵吃后大喜 ,一船浸泡的米消除完 ,衡志四觉得曹操部下不问青红皂白毒打士兵,不知那一天会轮到自己头上,便告别军营回到故乡城固县上元观。几年过后,家乡连遭洪水,衡志四无法生计,便想起了他在军营作面皮的事,便借债设制了一套竹笆笆等工具,在上元观做起了蒸面皮的生意,久而久之,人们也用红薯粉、土豆粉、面粉单独蒸或相互混和蒸制面皮获得成功 ,以后面皮遂开始在汉中流传。

其它传说

汉中还流传着一个面皮知府的小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汉中人张某在河南汝阳当县官。有一年朝廷派钦差大臣到汝阳视察,张知县未备酒宴,只有家乡的面皮简单招待。钦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觉胃口油腻,一尝面皮,喜之不尽。问起制作方法,张知县一一奉告。钦差回朝不久,张知县就提升为洛阳知府。人们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面皮讨得钦差心欢,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传回汉中,被老百姓戏称为面皮知府

2

汉中粉皮

汉中粉皮是陕南汉中特色小吃之一,又称片皮。制作原料为蕨根粉,以及红薯淀粉,土豆淀粉。将蕨菜粉加水稀释,加入适量明矾,入锅平摊即成。成品色泽鲜亮、柔滑筋韧。吃法为凉拌,将其拌以菠菜、豆芽、红萝卜,调入盐、醋、酱油、芥末、姜蒜汁、辣椒红油等调料,入口咸,酸、辣、香、冲俱全,爽口筋道,是汉中老少皆宜的美食。



原料与口感


汉中粉皮,亦称粉皮子,入口有咸、酸、辣、香、冲等味,吃的方法都是凉拌,嚼之光滑、柔韧、自带几分凉爽,寒热皆宜、老少皆喜。

传统的粉皮子是由生长在山上的蕨菜根茎捣碎,取其淀粉加工而成。


制作方法


民间的制作过程是将蕨粉稀释,加微量明矾搅成糊状,舀进平底小烫锅,让烫锅浮在沸水上,随即左右旋转,让糊状浆汁均匀铺开,再放在冷开水中降温,待收汗后捞出来切成条状,色泽鲜亮,柔滑如皮条,筋丝好,有弹性,粉皮的调味非常讲究,一般都佐以少许的菠菜、豆芽、红萝卜、调入盐、醋、酱油、芥末、姜蒜汁、红油辣椒汁及味精,颇能诱发食欲,最适合青年人的胃口。



3

汉中菜豆腐

菜豆腐又称菜豆腐粥,是陕西省汉中地区著名的汉族小吃,汉中四大小吃之一(分别是:面皮,菜豆腐,浆水面,粉皮)制作历史悠久。是汉中的名小吃,原在汉中是招待宾客的佳肴。菜豆腐吃起来口味清爽,不油不腻。做起来却是一门绝活

起源传说

据《古今事物考》记载,豆腐为汉代淮南王刘安所创制。1960年在河南省密县打虎亭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制豆腐的作坊石刻,从生产图像中证实了豆腐起源于汉代。豆腐因为制作工艺简便,价格便宜,可以大批量生产,消费市场又十分庞大。所以,从古至今在我国的食品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汉中地区民间传说菜豆腐起源于唐朝,当时秦岭南部住了一对青年夫妻,男的叫赵山顺,女的叫白雪莲,夫妻相亲相爱,丈夫赵山顺每天制作豆腐,妻子白雪莲巧编竹筐,日子过得美满舒适。有一年,白雪莲生了孩子,产后身体虚弱,没有食欲,赵山顺给她烩了一碗豆腐,可他没吃几口就放下了碗,赵山顺关切的问:“那你想吃什么饭?”他边想边说:“要是能做成豆腐花花,再加点青菜就好了。”

赵山顺制作豆腐是一把好手,就是没有制作过豆腐花。为了使妻子身体康复,他试做了很多次豆腐花都失败了。有一天,他用大米烧稀饭,脑子了还在想如何做豆腐花,稀饭溢出锅外,他急忙找冷水压锅,不巧水缸里没了冷水。雪莲忙提醒说:“快把案上那碗豆浆倒进去!”赵山顺快速将豆浆倒进锅中,待烧沸后,锅里漂起了一层类似豆腐花的东西,赵山顺又惊又喜,随即把切碎的青菜加进去,煮熟后端给妻子一碗。雪莲吃完后说她从没吃过这么香的饭。

转眼间孩子满月了,赵山顺做了一大锅青菜豆腐花招待亲朋好友,客人都说这饭味道好。询问其做法,赵山顺细心给乡亲做了传授。

菜豆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易于消化,是一种经济实惠的大众化食品,深受汉中各县群众的喜爱。

4

汉中浆水面

浆水面是以浆水做汤汁的一种面条。浆水面广泛流行于兰州、天水、定西、临夏等地,而以兰州的最为考究。它含有多种有益的酶,能清暑解热,增进食欲,为夏令佳品。三伏盛暑,食之,不仅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而且对高血压、肠胃病和泌尿病有一定的疗效。

简介

汉中的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在此吃面时所起。它一直是汉中人民喜爱的面食,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白菜,芹菜也可。制作时,将菜洗净,在沸水中煮烫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面汤,一至二日待菜色变为金黄即可,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蒜花,姜末,花椒粉等佐料调好的豆腐丁,烩入炒熟的浆水菜作为潲子。浆水面条要用人工擀制,使之叶宽,条长,片薄。将煮熟的面条入碗,调上浆水菜的潲子,浇上辣椒红油,浆水面即成。它看上去红白黄相间,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之功效,是汉中的名小吃。

坊间传说

楚汉相争时期,陕西汉中有个叫韩二的人,与妻子开了个小面馆,由于酸醋还没有出现,卖面条时只是在臊子上调一些油、盐,味道并不好,因此生意很清淡。

某天晚上韩二把做臊子用的小白菜洗净装在小竹篮里,顺手放在一个盛有面汤的大汤盆上,第二天因家有急事一连回乡数日。

刚返回店里开门,就来了两个客人,一个老年人、一个壮年人,韩二下好面条,却发现白菜全浸在了面汤里不知多久,闻着还有股酸味,壮年客人见面汤中的小白菜青中带黄,汤水象稠酒一样,坚持要尝试。

韩二就把面汤里的白菜臊子浇上,再淋上一勺红油辣子,老年客人先接过,调匀后尝了一口,大赞“又酸又辣又香,真好吃”,壮年客人迫不及待地叫店家又浇上一碗,两人连续吃了好几碗。

韩二对这意外的发现很高兴,让帮忙起个名,老年客人沉吟片刻后说;“它稠似水浆,不如就叫浆水面吧!”壮年客人和韩二夫妻俩都点头称好。

后来韩二才晓得,那天两个客人一个是汉王刘邦、一个是丞相萧何,君臣俩在汉中城里微服私访民情,却意外发观了浆水面。此后,韩二的小面店天天门庭如市、生意兴隆,而浆水面也在汉中地区开始流传。








最爱汉中

关注汉中历史文化

微信号:qunquan167

QQ群:477318352。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