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30年前中国西北乡村端午民俗记忆

2022-02-17 03:24:41

【旧诗草稿】

辛卯端阳忆远

端午盼得杏儿黄,

早起插柳老少忙;

新麦昨夜磨坊回,

谷觉雕花与儿尝。


端午

注:插柳:故乡风俗,端午节户户门上插香柳;

    谷觉:故乡端午节农家自己做的应节风味食品,叫谷觉儿,端午节农家用当年新收的麦子磨成面粉,然后做成类似锅盔一样的小吃,表面有各种浮雕一样的花饰。

学诗笔记·自解】

唐朝大文豪王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传诵了千年,意境追古人,启后世,在今天,仍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愫。

有人对中外情感表达的方式进行过比较,据说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最含蓄,越是深沉的情感,越表达得曲折婉转,不如西方人的热情、直白。

简单地比较似乎是这样子,但仔细一想,古人用字“惜字如金”,每一个汉字里蕴藏的内容非常丰富,尤其是进行诗意的组合后,其所表达的内容大大超出了“一加一等于二”的效果,而是仿佛进行了新的化学反应一样,焕发出丰富、饱满、极具张力的内涵,这个新内涵足以让人对其反复玩味而总是意味无穷。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人诗意的情感表达已经具有了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就如一坛窖藏多年的老酒,醇厚、甘冽、缠绵、回味无穷。

这是一首思乡诗,忆远,远是远方的故乡,故乡有老旧的院子,有熟悉的砖瓦房,当然,在这首诗中,远是生活在故乡的亲人。我的老家就是街道边上,大门临着街道,一出门,一条小巷伸向同族的各个人家,所谓选街道,就是从村子中间穿行而过的国道,国道两旁是槐树、柳树或者桑树、杏树、苹果树,这个古老的村落是依着国道慢慢建设而成,据说解放前地主住在村西,而贫穷的佃农便住在靠近村东小河的地方,从村东到村西,绵延一公里,依次是六个生产队,改革开放后,原来的生产队成为村民小组,每组七八十户人家,一个村子六七百户人家,紧密地排在公路的两边。有人家的地方就有树,高大的槐树、椿树、桑树,每一株枝叶茂密,高过了房项,一排排高高低低的土坯瓦房,掩映在浓密的绿荫丛中。就像传说中的世外桃园。

而我们小孩子们心中窃喜已久的是村里四处的杏儿渐渐由绿变黄了。你想想,自去年秋天吃完苹果和梨,旧时冬天的农村是吃不上水果的,我们已有大半年的时间没有打过牙祭了。一开春,粉红色的杏花开过,青青的杏儿挂上枝头,我们就开始一天天等了,每一株好杏树下,早已堆了啃得乱七八糟连皮带肉的杏核,我们每天都要打几个下来偿偿来,一口口猛猛地咬下去,由涩到酸,一次次呲着牙嗷嗷乱叫,但总算在刺骨的酸中渐渐有了一丝丝甜意,于是,那些让大人们骂骂咧咧的说我们糟蹋了好东西的核也就越来越多。

村子的最外面,便是金黄色的麦子地,五月,渭河平原上的麦子开始成熟了。

端午节在旧时的乡下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清晨早早起来,去村外见龙山下的小河边洗脸,祖父说这一天早早洗个脸,一年都不会生病。祖父的话当然是很应验的,不管别人家的孩子信不信,我和弟弟总是盼望着端午的到来,天刚亮,街道上尚无行人,我们便先跑到河边,五月宽大的河道里只有一条从南山深处流下来的小河如小孩子一样在随意奔跑,河水不深,刚过脚踝,清澈见底,从铺满鹅卵石的河床上哗哗地流向北边的渭河。

我们在河边一边玩,一边洗了脸,便随祖父到山下采摘柳枝。在西北,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的门上要插柳枝,大门上插,客厅、厢房、厨房、猪圈,只要有门,都会插上一两束柳枝,老家那边是土木结构的瓦房,门上通常有老式的锁鼻,柳枝就插在锁鼻里。也有的木门上和土坯墻之间年久有了小裂缝,那这小裂缝也成了插柳枝的好地方。我家就在国道边上,我们拖着大束的柳枝经过村头的公路桥,仿佛打了胜仗的战士带着战利品回家,这时院子已打扫得干干净净,我和弟弟责任心满满地把柳枝插在了每一个门上,甚至连窗台上也竖着摆上了了两枝柳条。院内的柳枝插满了,到处飘荡着绿色的旗帜,柳枝特有的清香湓溢在院子里,我们开始最后的一个流程:踩上板凳,往大门上插柳枝。这时了起来,街道上的行人多起来。挑水的、拾粪的、早起种地的,还有一些人陆陆续去山下摘柳条的。大家照例随口打个招呼,用赞叹的口吻说:起来的真早啊,柳条都已插好了!村里人见面并不会今天一样问节日快乐或节日好,但每一个人都知道这是端午节,是乡下人们过完年后盼望了许久的节日,这天户户要门上插柳,家家要用新打的麦子磨成面粉,用新面粉做谷觉!

谷觉是故乡端午节农家自己做的应节风味食品,又叫谷觉儿,必须用当年新收的麦子磨成面粉来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端午节的起源是在古代的荆楚一带,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起。就插柳的风俗,南方是用香草,到了西北便用香柳,香柳少,难以采到,于是人们便选用西北常见的柳条做为香草的替代。而在吃食上,南方普遍在端午节是包粽子,而在西北,粽叶、粽米是稀罕物,但西北最不缺少的是麦子。端午时节麦子刚刚开始成熟,村外的田野上绿色的波涛中间渐渐渐出现了一片片金黄的光晕,那是有一些光照充足或背风的地方的麦子已悄然饱满、成熟。虽然离大规模的收割还有些时日,但马上要过节了,心急的大人们会先从那变得金黄的地方开镰,收割上七捆八捆的,用架子车拉回家。孩子们醒来的时候,发现院子里面已经晒晾着一层金黄色的麦穗,麦芒在阳光下清晰可见,一粒粒亮晶晶的麦粒从黄中带绿的麦壳中仿佛要挣脱了母亲的怀抱要跳出来,经过一个中午的暴晒,下午四五点的时候,麦粒好像已然完成了分娩的过程,赤条条地到了新的世界里,这个世界里有小孩子惊喜的目光,有大人们对对丰收的期待。庄稼长得好不好,一年的生计如意不如意,全靠这一粒粒脱去水气的麦子是不是沉甸甸、圆嘟嘟了。在我的童年,故乡还沿袭了几千年原始农业的作业流程,收割是用镰刀;脱粒呢,便是今天的小朋友们所没见过的“链枷”,这是一种古老的农具,长长的木柄上头装了一扇可以三百六十度旋转的长条形“扇面”,这“扇面”用七八根从南山采来的羊奶子棍编织而成,羊奶子棍大人的拇指一般粗,七、八十分长,木质坚韧,不易折,不易裂,用牛皮编织成一个一端近二十公分宽、一端束在一起的“扇面”,这个“扇面”就是“链枷”——一个简易的拍打器,人们双手执柄,高高举起,扬起“扇面”,然后借着向下的力道把“扇面”使劲拍向地面的麦穗,“扇面”沉稳、有力地平落在麦穗上,“啪”地一声,整个村庄都能听得见。“链枷”一次次高高扬起,又一次次响亮落下,家家户户的麦穗在此起彼伏的拍打声中欢快地脱粒而出。黄昏时分,一袋袋的新麦子从各家的院子里扛便出来,送到了村中的磨坊。端午节要用新麦面做谷觉,这自然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磨坊老板也是村里的老住户,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无论如何,天明之前每家的麦子一定会完成它的最后一次涅槃,变成白哗哗的面粉。

母亲往往会在孩子们忙碌的时候就悄然开始了制作谷觉的过程,面似乎早就和好了,我们关心的实际是她在马上要下锅的面饼上如何雕花。父亲用一个不到巴掌大的小铁皮,在两头剪上小锯齿,然后从中间一折,便成了一个雕谷觉的工具。母亲有一双神奇的手,她用这个小工具在面饼上可以雕出各种各样的花饰,饼烙熟后,上面的图案活灵活现,那可是完全新鲜又纯天然的有机面粉做的谷觉儿啊!一口咬下去,一定口齿留香,但在我们的童年,香甜如饴、让我难忘的是那些小巧玲珑的图案。我们双手捧着谷觉,仔细端详着那一个个似乎是活着的蝴蝶或其他小动物,小心翼翼地咬一口,再慢慢口味……乡村是静谧的,狗吠时起,邻居说话的声音清晰在耳,大片的阳光如清澈的水一样浇灌在院子里,一缕缕的炊烟从一家家的屋顶上袅袅升上天空,蔚蓝的天空就像海洋一样深不见底。那时,母亲还在厨房里的灶台上忙碌着,灶膛里的柴火烧得通红,空气里细小的尘埃胡乱奔跑着,偶尔碰撞到一起,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那大概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天籁之音吧。

    “昨收新麦磨坊回,谷觉雕花与儿尝。”没有沉浸于其中的体验,便不能理解其中的意蕴。但对于丰富的人生而言,再美的语言总是苍白的,不是吗?


严文科

(文科创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文科创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

教育出版人,独立学者,2017~2018中国教辅发展领军人物。主编有《中国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中国品格•小学生读本》《中国品格•中学生读本》《有趣的数学文化》《进阶阅读训练》《阿桂练阅读》《品格架构师》《心灵物语》《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作文》等大型中小学生教育读物。

《有趣的数学文化》7年级

(全套分1-9年级全一册,共9本)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全套图书详情,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