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人爱吃面,几天不吃面,就浑身不自在
可以说,面是陕西人的魂了
八百里秦川,自西向东、由南到北
宽、细、汤、干、拉、扯、擀
面,在陕西人的手里,千变万化
小玉要是细数起来,你会翻屏翻到手困
每天吃一种的话,至少两三个月不会重样
![]()
在陕西浩瀚的面食族群中
有一种面,被提起的频率仅次于油泼面
这就是岐山臊子面
有九个字,代表了这种面食的精髓
“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
这九个字,分别代表了面、汤、味的特点
面:薄、筋、光
汤:煎、稀、汪
味:酸、辣、香
煎,在陕西方言中,代表烫,也就是说汤必须是滚烫的
稀,是指面少汤宽
旺,则是油多的意思
![]()
西安的岐山臊子面馆不少
但真正能让人吃得满意的却不多
一则是,现在很多面馆图省事,都用机器面替代手工面了
二则是,汤的味道差强人意
前阵子被一个吃货安利了个擀面皮
昨晚去拔草,却意外的发现,他家的岐山臊子面非常正经
![]()
面端上来,看着就诱人
红艳艳、油汪汪一层
汤菜、底菜、飘菜,红黄白绿黑
肉臊子酸辣油香,又有嚼劲
汤的酸辣程度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又不过于冽口
面一看就像是手工的
口感也是筋道爽滑
吃完问了一下老板,回复确实是手工的
厨房里还正在擀
试探的问了一句:“我能不能进去看看”
老板爽快的答应了
![]()
擀面的师傅姓杨,是老板的弟弟
正在用擀面杖一下一下的,压着厚厚的一卷面
是的,不是擀,而是压
这一卷面,据说有20斤重
![]()
小杨师傅说,这卷面压了1个小时了,马上就能切了
![]()
压好的面就这样像被子一样被叠起来
![]()
切面之前,小杨师傅把刚才切下来不用的面两头
一条一条拼铺起来
做为切面的底衬
![]()
来,上铡刀……这刀也是有年代了
小玉掂了一下,很沉
以我的臂力,估计五刀之后就歇菜了
![]()
小杨师傅抡起铡刀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再一问,人家都做了15年手工面了
2005年
还和哥哥(店老板老杨)一起参加过陕西面王争霸赛
![]()
![]()
小杨师傅特别害羞
说我把他拍得都出汗了
他居然还说他之前擀面从来不出汗
我还能怎么办呢?只好出去了
![]()
出来又要了一个肉臊子夹馍
也很满意,酸辣流油
![]()
就着夹馍,把碗里的汤也喝干了
![]()
最后才突然想起来,我是来拔草擀面皮的
然后……又咥了一份擀面皮(就是这么敬业
面皮的筋度适中,调味也不错,酸和香都很柔和
可能是前面已经吃了太多,加上臊子面好吃
擀面皮就显得没那么突出了
![]()
老板老杨正在收银
老板娘罗阿姨看到我拍的这张照片
对我说:“我家掌柜的其实才61,看着像70多岁的人,干这太劳人了。”
语气中是满满的心疼,听得我有点心酸,又觉得很暖。
![]()
来这里吃饭的人,大多都是熟客
相互之间十分默契
见面打招呼都是“来了,今儿吃个啥?”
“哎,来了,来个大汤”
老杨操着一口浓重的岐山口音
他说,现在的门面,已经是20年里换的第三个了
被拆迁弄的,不过,换来换去都在这一片
上一个店面就在对面
![]()
一间坚持手工制作的臊山面馆
一对相濡以沫的老人
一碗弥漫着酸辣香的岐山臊子面
今天,推荐给你,希望你还满意!
周原岐山面
地址:翠华南路与红专路交汇处(近师大附中)
![]()
下雨天,不如一起吃个肚丝汤
一只鸭蛋变成松花蛋的全过程
陕西疙瘩面, 吃过的举个手!
零失败自制牛奶鸡蛋醪糟,比外面卖的好吃太多!
![]()
长按二维码直接关注小玉的个人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