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第二届丹江杯赛事散文《心中的世外桃源》 来自陕西西安人民教师荣利

2020-10-22 23:04:10



《心中的世外桃源》

作者:荣利


1

12

周四

《第二届“丹江杯”赛事》纸质刊物全国文学大赛将于1月15号截稿


论坛帖子高亮或精华均可入编《第二届丹江杯赛事》精编诗集。由于临近春节,考虑大家都很忙碌,认购也从十五号开始至月底,请参赛作者随时关注微刊进程情况。期待参赛作者踊跃投稿。







我的童年是在姥爷家度过的,因为是第一个外孙女,所以姥姥姥爷分外疼爱。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每当听到这句歌谣,思绪就会飘向遥远的童年,回到童年那个梦中的伊甸园。

那是一个依山而就的小山村,村子坐落在山坡上一处平原地带,故而称为老塬。从山下往上看,一片葱郁,密密匝匝的树木满山遍野,有柿树、杏树、桃树、梨树、苹果树、核桃树、石榴树、白杨树、洋槐树、榆树、软枣树……数不胜数。从绿树掩映的白墙青瓦中能看到建在山坡最高处的房子,无论谁家有事只要声音大点山下就能听到,故有“老塬人家门楼高,过来过去爱喊叫”之戏说。

村子的半山腰有两眼泉水。一眼敞开着像一口井,只是井眼开阔,井里的水常年都是满的,挑水的人把桶直接伸进去就能打到水,这是喂牲口的。旁边有一洼水塘,水塘边有一块一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平时女人们就把这些石头当作搓衣板在这水塘里洗衣服。峰回路转,一年四季都能听到的哗哗的流水声,源源不断地从碗口粗的铁管子里流出来的、那是村里人的饮用水。说来也怪,山势如此之高,有时天旱,山下都没水了,而这个村子的人从没有因缺水而发愁。而且,这个水管的水永远是清澈明亮、甘甜可口的:大人们干活累了,来到水管下冲洗一下;小孩玩得口渴了,跑过来就着水管喝一肚子。水流顺着山势而下,勤劳的人们也就在山下堵了几个小潭。因有充足的水源,种菜就成为村里的一种副业,这些菜自己吃不完,要拿到集市上去卖,得先洗得干干净净,这几个小潭便成了洗菜池。而且,就像有某种约定一样,绝没有人在洗菜池里洗衣服和干别的事的。再往山下走,就是村民们开垦的菜园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面用过的水流下来可以浇地,因而这里的菜长势也非常好,运到集市上是不愁卖的。

村子虽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村里有磨面机、豆腐坊,可供方圆几个村子。,庙里的塑像已不复存在,只有墙上的画像依稀可见,最后被村里用做仓库。庙门前是一小块平地,地边上有一棵老国槐,树上挂着一个大铃铛。每当有重要事情要召集全村人集合的时候,那个铃铛就会发出急促而清脆的声音。这棵国槐一直是那么苍劲而挺拔,只有粗壮的树干在无言的诉说着曾经经历的沧桑。每到盛夏,树上就开满了黄黄的、香香的槐米,微风一吹,香遍整个村子。此处最高也极凉快,正午最热时分,便有人拉来席子在树下小憩。槐树,不仅为人们撑起一片阴凉,还带来无限芬芳。姥姥是个极细心的人,她总是不辞辛苦地收集槐米,然后晾干,装成一个小枕头给我枕着,说是去火,于是那清香便萦绕了我整个童年。

全村不过一二十户人家,只有两个姓:徐、蒋。两姓人家因一条排水渠而分割开来,这边是徐家,那边是蒋家,而蒋家那边还住着几户徐姓人家。蒋姓只有一个支脉,大概是从他们的爷爷那儿来到此地,兄弟两个又各自立了门户,印象中他们住的地方还有窑洞,又在村子比较偏的边边地带,所以推测他们是外迁来的。

这边的徐家占地相对开阔,呈梯形分为上下两排人家,上面一排是三三俩俩的几户徐姓支系,下面一排便是姥爷这一支了。大爷、二爷、三爷早已故去,三婆婆还健在,,一辈子都要拄着拐杖才能行走。六、七爷和前面五个可能在他们爷爷那一辈是亲的吧,有些生分。姥爷排行老四,我不知道他老人家是怎样安葬早逝的兄长、嫂嫂,怎样抚养年幼的兄弟、侄子们,也不知道他怎样为兄弟、侄子们操办的婚事,为守寡的嫂嫂补贴家用,更不知道为了一大家人的衣食住行爷爷都吃过那些苦,我只知道,爷爷几乎是个无所不能的人:会拿凿子、钻子等工具把一块块坚硬的石头凿成一件件结实耐用的农用家具,像喂牲畜的石槽、砸蒜的石罐、磨米磨面的石碾、碾场的碌碡、房前门口的门墩……;会烧一手好饭,像当时流行的九大碗十大件、煎炸溜炒、煮的烧的炖的卤的、面案的菜案的样样都会,尤其是爷爷做的肠子至今父亲一吃葫芦头就念叨还是爷爷做的好吃;会种各种蔬菜瓜果,爷爷的菜园子里有韭菜、葱、辣椒、茄子、莴笋、蒜苗、菠菜、芹菜、黄花菜、南瓜、笋瓜、豇豆、豆角应有尽用,以至于我认识的好多植物都是在爷爷的园子里学到的,而这些蔬菜吃不完爷爷便挑到集市上卖了补贴家用,使得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姥姥家一直过着殷实的“小康”生活;会做豆腐,那时村里的豆腐坊都是爷爷一手指导搞起来的,一锅豆腐出锅,香飘几里远,方圆的人都到这里买豆腐,听父亲说西安西郊有名的“豆腐樊”原来是爷爷和他们一起做起来的;不知爷爷学过建筑园林方面的知识没有,他竟依着自己家后院的土坡在墙上凿了一面窑洞,窑洞很深,冬暖夏凉,分为里外间。前面是一个土炕,墙面刷的平整洁白,一面小窗户、一扇小门,一进去整个感觉是精致整洁。往里走有一张供村里人夏天来临时乘凉的双人床。最后面向右边开了一大一小两个侧洞,是存放蔬菜等物的,像个天然的大冰箱,所以在姥姥家经常能吃到各种过了季的新鲜蔬菜。姥爷家是全村唯一一个用旱厕的人家(直到二三十年后的今天,我到农村去,看到好多人家还是用的茅坑!——当时的爷爷该是多么的见多识广啊!!),小小的茅厕和猪圈分开,使得整个院落都显得干干净净。后院很大,院子里种着数十株香椿树、梧桐树。最让人瞩目的是那棵花椒树了,树干有成人的大臂那么粗,树身长着粗大的刺,说是刺,其实根本不扎手,因为刺太大了,加上来来往往的人总爱摸摸树身,树干上的刺已经很光滑了。一到夏末,红红的花椒结满了树枝,姥姥会把它收起来,籽磨油、皮儿烧肉做菜。爷爷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他在树下种有葫芦、丝瓜、看瓜,这些藤类在爷爷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很快爬上架,开满大大小小漂亮的黄花;树旁的空地会种上黄瓜、西红柿、西瓜之类,虽没有大的收获,但对于我来说,已是人生百科全书第一课了。







爷爷的侄子们都已成年,自立门户,有了各自的孩子,他们一大家族的人占据了村子四分之一的人口和领地。这时的爷爷依旧早出晚归,从不懈怠:出去干零活、在家帮乡亲婚丧嫁娶做饭菜、种庄稼、种菜、卖菜,就是下雨天也会趁闲到野外割些猪草回来,同时也不会忘了给我拔些好玩的花花草草回来。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种叫节节草的植物,平时见惯了它纤细的样子,而爷爷给我带回来的竟比筷子还要粗!当时看到它时惊讶得在床上跳了起来,自此,再也没有见到第二根比它还粗的节节草。

爷爷有着很强的亲和力,加之辈分高,全村的男女老少几乎都管爷爷叫四叔、四伯,小一辈的更是四爷四爷地叫得欢,没事了就往爷爷家跑,有的端着一碗饭也要到爷爷家来吃,好像只有在这里才吃得香。夏天,爷爷家的窑洞简直就是大家聚集的一个纳凉场。爷爷是个爱热闹的人,他尽可能地给大家乘凉提供方便,从不嫌烦。爷爷年岁大了,村里安排他管队里的饲养室,他把牲口喂的膘肥体壮,火炕也烧的热腾腾的,吸引了一群群爱凑热闹的小青年,有的干脆把铺盖卷搬去和爷爷一同睡。

对于我来说,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每当有集市的日子,盼着爷爷卖菜回来的那一段时间。那时,爷爷一大早挑着一担菜出去,卖完回来往往会到傍晚时分,而他的筐里必定有给自己外孙女带的许多好吃好玩的东西。我和姥姥经常在暮色里,就着微风,坐在后院走廊上靠近门口的地方,抬头望着远处高高山头上出现的每一个身影,眼巴巴地盼着下一个出现的人会是爷爷。那是怎样的一种期待呀!直到多年以后爷爷去世了,他的坟头就在这座小山脚下,送葬完以后,我依依不舍地望着爷爷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的坟头,一抬眼又看见这座高高的山梁,顿时,一幕幕儿时的记忆全部涌向脑际,一时间泪如泉涌,不能自已……啊,我最亲爱的爷爷,您就要长眠在曾经辛苦劳作的这块土地上了,您冷吗?您孤单吗?在那边您能见到奶奶吗?有人给你沏茶吗?……我一步一步的挪动着脚步,从没有如此的不舍离去,不舍离去……

曾经做过一个梦:等到有一天,我有了很多钱,一定要投资一个避暑山庄,地址就选在这个让自己无数次魂牵梦绕的小山村。因为,这里自然环境有山有水有绿树、人文环境有大觉寺可以开发,更重要的是这里是姥爷曾经踏遍足迹的地方。那样,我就会经常去看望长眠在此的姥爷,陪他说说话、帮他沏壶茶、给他坟头添捧土、替他照看长眠于不远处的姥姥,免得他寂寞、免得他牵挂……

如今,当年那个承载着我儿时记忆的小村子,已经在经历无数次滑坡之后被政府整体迁移至山下公路边的平地了。沿着儿时的记忆,我又来到了姥姥家的旧址。当年的房子都已拆平,只留下了一些残垣断壁。后院的那面窑洞已经破烂不堪,花椒树也不见了踪影,院子里的树木也都砍伐了,小时觉得诺大的美丽村庄竟变成了一块弹丸之地。放眼山坡,当年郁郁葱葱、阴翳蔽日的树木全部被致富所需种植的低矮的香椿苗所代替,就连庙门前那棵结着黄黄的、香香的槐米、拴着大铃铛的老国槐树也不见了,只有半山腰的那汪泉水还冒得很旺,被村民引到山下的新村子,继续滋养着一方人。

当年那个四爷四爷叫的很欢、硬要和爷爷挤在一起睡的小男孩已经成了一村之长了,当年那个室外桃源般的小山村已经改变了容颜,成了一片香椿园,当年那条泥泞小路已铺成了车辆通行的水泥路,但童年关于姥爷的记忆如同那迷人的桃花源一样永驻我的心底。








作者:荣利


作者简介:荣利,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教师。爱好写作,一直笔耕不辍。诗歌《当爱变成一种习惯》获第二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



❂ 丹江文学社

文学社,以自由诗、古韵诗词、散文为一体的展示平台,奔着健康和谐为基础,开启成功文学殿堂的大门。浓浓的书香味,因您的到来而精彩! 只愿,我是一枚小小的绿叶,于每个温馨灿烂的日子里,恰巧路过您的窗前,清新而明媚!



丹江文学社

主编:王新艳  丹江文学社执行社长

              江山文学网签约作者

      责编:强永良  无锡市诗词协会会员

                丹江文学社副社长

       技术:王富春   张桂红

       校对: 赵作胤   王洪英 

 编委小组:赵月花、张艳娟、张石英、

                王绍龙、吴朋宾

顾问:王步琴  江苏古典诗词文学社长

             江苏古典诗词学院校长

顾问:唐剑锋  无锡市诗词协会常务理

       事,无锡市惠山区分会会长

公众号:danjiangwenxueshe

投稿网址:http://bbs.izhwy.com/forum.php?mod=group&fid=442 

投稿邮箱:2675011215@qq.com

丹江文学社第248期微信作品展示


赛事期间稿件忙碌,只接受发到论坛的微信稿件。

赞赏金额平台与作者各半(发放三日内的金额,不足十元者不于发放)。投稿参赛作者主动加平台微信:shuanger2675011215 无法联系视为放弃。


微信:   danjiangwenxueshe

1.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更多内容

2.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微信

长按二维码关注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哦

↓↓↓


《第二届“丹江杯”赛事》纸质刊物全国文学大赛征稿进行中……


征稿要求:

   1、体裁:现代诗歌、诗词曲赋、散文随笔、小说故事。

   2、题目自拟,篇幅不限。

   3、稿件必须原创,作者文责自负,是否首发,不作限制。

   4、投稿办法:

将参赛作品发到丹江文学社参赛版面。

投稿诗歌作品要求:读感好,有深意,回味性强,有一定的文学创意与见解。

投稿诗词作品要求:格律规范,工整、对自己所投稿件有一定的信心。

邮箱投稿请标注:【第二届“丹江杯”赛事】字样,以便区别。

论坛投稿一定要投在丹江文学社锁定位置,分类区别时看清楚。


投稿网址邮箱如下:

第二届丹江杯赛事投稿网址:http://bbs.izhwy.com/forum.php?mod=group&fid=442

社团赛事公众投稿邮箱:2675011215@qq.com

作品自投稿之日将自动授权大赛组委会,一旦入选,丹江文学社有权将作品以丛书形式出版发行。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