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100多年前的郑州人都爱去哪儿耍?

2021-11-16 21:31:40

美丽的人已经关注,其他人还在犹豫


100多年前,这个地方曾经声名在外,与北京的天桥、天津的“三不管”齐名,并称为近代中国三大江湖圣地。


给人的印象,一是小商贩摆地摊卖东西的多,在方圆3公里的地段,各类地摊饭棚、酒馆、茶社、演艺场所星罗棋布;二是江湖行当多,说书唱戏、杂耍卖艺、江湖游医、算命看相、赌偷拐骗……统统聚集在这里;三是游人多,每天都是熙熙攘攘,逢年过节更是人山人海。


1904年的春天,一辆嗷嗷直叫的火车开进郑县,那些留着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估计想不到,老坟岗这地儿,竟然能站在时代的风口。


老坟岗和屌丝郑县同步而兴。


老坟岗——郑州民俗的发端


时光倒流到200年前,郑州老城西门外是一片岗坡地,杂树丛生,荒草齐腰,坡下有一条小河绕城墙一泻向东。一个晴天朗日,一群伊斯兰信徒依坡傍水埋葬了“默穆都哈”这位西域阿拉伯传教士。传教士被信徒尊为“真人”,墓碑上刻着涂有草绿色伊斯兰语的墓志铭,译成汉文是:“啊,墓中人,天使也,得无忧无虑。”神奇而浪漫。埋葬西域真人的荒岗叫野鸡岗,坡下的河就是现在的金水河,1939年底河道才改经现在的大石桥而向东流的。




回族兄弟敬仰这位“真人”的德学,常来此瞻仰拜祭;又因为仰慕真人之德行,争相在他的墓地周边掘地为墓,将自己死去的亲人埋葬在他周围,以沾沾真人的吉祥。再经明清两代200多年掘地为墓,这块荒野土岗成了回民义地——郑州“老坟岗”。


1916年老坟岗在郑州的位置


郑州民间概念中的老坟岗,基本上相当于现在二七区解放路办事处的辖区。具体一点说,老坟岗东起二七路,西至福寿街、光明胡同、东陈庄东街,南起解放路,北至太康路,面积仅0.29平方公里。


那时候的老坟岗,是郑州文艺青年最爱去的地方


俗话说,“老坟岗里逛一逛,除了吃喝就是当。”(“当”即江湖“切口”买卖的意思,艺人卖艺。)老坟岗的空地上遍布着土坟,坟墓的空隙间盖有戏院、茶社。茶社里大都有说评书或者唱河南坠子的。百年间,这里汇聚了坠子、相声、评书、戏法、戏剧、耍老杆的、拉洋片的,变戏法的、骂大会的、卖大力丸的、卖全鹿丸的、玩猴的、说唱的、算卦的、看相的,几乎囊括了中原地区民间艺术所有技艺。


“骂大会”是河南特色,但不是河南特产。“骂大会”在北京叫相声,在天津叫逗哏儿,叫法不一样,内容差不多,大多是通过说荤话逗看客开心,充斥了很多不健康的东西。那时的“骂大会”便宜,两分钱可以一看。


老坟岗还有一种拉洋片的。所谓拉洋片,就是让顾客通过一个圆洞洞去看里面布景上的各种图案,有点像现在的幻灯片。玩洋片的一般都这样喊:“都来看都来看,往里头瞧往里头瞧,看了这片看那片,5分钱看洋片儿了……”


老坟岗卖唱的艺人

老坟岗卖大力丸的,很多是摔跤人,像刘海波,就在摔跤方面颇有造诣。而郭兰河的九节鞭更是甩得出神入化。


当时老坟岗有个叫得善魁的艺人,以打弹弓出名。得善魁可以一手抛出花生米大小的子儿,然后抬手一弓,准确地将其射落。得善魁的绝活是“回头望月”——他向后抬起左脚,在脚后跟儿上搁一玻璃杯,杯上放一铜板,铜板上再放一个小土块,然后弯腰搭弓,侧身将土块打碎,而玻璃杯与铜板动也不动。


老坟岗的杂耍手艺人


那时候的老坟岗,是郑州吃货的圣地


风味小吃摊老坟岗的小吃在郑州很有名气,有豆沫、豆腐脑、糊辣汤、火烧、油条、油茶、锅盔、硬面馍、丸子汤、麻花、馓子、水煎包、饺子、烩面、炸酱面、烧鸡、牛肉、羊肉汤、八宝粥、山楂串、烤红薯,夏季还有酸梅汤、调凉粉等。大煎小炒竞展烹调技艺,叫卖声此起彼伏,从早到晚,顾客盈门。


当年来逛老坟岗的游人,有平民百姓,也有豪门大户;有城里人,也有远道而来的乡下人。据说陇海大院里的法国、比利时人也到老坟岗观光游玩,可见当年老坟岗的吸引力。


老坟岗小商品、风味小吃当时有如此多的经营摊位和众多品种,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城乡群众的日常生活,受到老百姓的欢迎,郑州群众把逛老坟岗当成一种民俗,坚持几十年而不衰,实在令人惊叹,使后人怀念。


那时候的老坟岗,是郑州最牛逼的批发零售市场




日用品摊猪胰子(就是现在的肥皂)、梳头油、梳头篦子、腰带、烟袋、鞋样子等。布摊有一般货色的粗布、蓝布、土白色布,少数布摊有市布、卡其布等。鞋帽摊春夏秋冬四季鞋,有圆口千层布鞋、双脸鞋、棉鞋、老头乐鞋。农具摊有木杈、木锨、镰刀、柳条箩筐、囤圈等。儿童玩具摊有儿童喜欢的木制刀、棍、剑,泥哨、泥娃娃等,也有卖空竹、风筝的,有的还兼卖儿童爱吃的螺丝糖。铁业摊一年四季加工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类日用品,炉火通红,坐地营业,边生产边出售,一般都是些铁铲、饭勺、炉条、门搭、门鼻之类的小铁器。


它和现在什么银基商贸城,什么锦荣商贸城,万博小商品市场差不多,只是盖的房子没它们高。在那个时代,最牛逼最时髦的东西,这儿几乎都有。


那时候的老坟岗,是郑州


1931年出版的《旅行杂志》曾经这样描写郑州当时的:“区区郑州一隅,统计南花北柳,何止千人。每至夕阳西下,笙歌嘈杂,几不知世上尚有干戈未息之地也。”


当时老坟岗的分三等。一等,门开着,不用站门口;二等门关着,站在门口拉客;三等一般也是私人旅社,半开着门,(郑州话所说的“半掩门儿”)。



不同等级的收入也不尽相同,级别越高收入也越高,而她们日常的花费也不低。档案这样记载郑州解放初的营业状况:“嫖客多数是一些过路的棉花商、药材商,少数是本地商人和一些地痞流氓,但每日嫖客不多,故除了开支生活费外,所剩无几。如甲等(生意最兴隆)每个人每天平均收入二万元,支出一万五千元后仅余五千元;乙等平均收入一万元左右,支出八千元;丙等平均收入六千元,支出五千元,生活亦随之大大下降。”


档案中显示的每天收入为旧币数目,“一万元”折合1955年中国币制改革后的一元。1955年时普通工人每月工资约为30元,一斤牛肉6角钱,一袋40斤的面粉才8元钱,鸡蛋1元钱能买24个。


消逝的老坟岗,不变的城市记忆



三年困难时期,这里成为全省第一个商业自由贸易市场。自由路也因此得名。以后发展成了蔬菜、副食、干酱菜、调料以及粮食、油、水果等农副产品一条街。


改革开放到来,老坟岗改造成一个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大型封闭集贸市场,建起了文化特色浓厚的牌楼,搞起了当时赫赫有名太康影院,并逐步形成了以大上海、华联、光彩、金博大,百盛等为中心的二七大商圈。


关于老坟岗,想说的太多太多,它既是三教九流的滋生地、江湖艺人的竞技场,又是各种小商品、地方风味小吃的聚集地。它承载着这个城市的民俗文化,记忆着这个屌丝郑县的逆袭,也承载着社会发展中的堕落、伤痛与辉煌。



有味郑州(zzyouwei)


微信ID:zzyouwei

长按二维码关注有味郑州



ZAN!完!再!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