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诸城人就得知道的那些事儿】 大营是块“葫芦地”

2021-09-07 23:42:23


大营,原名初家庄,就是现在的舜王街道大荣村。老人们都说:这是块神奇的“葫芦地”,远近闻名,为人们津津乐道。

大营村位于诸城市区以北十公里处,村北是沃土平原,往南不远是舜帝出生地诸冯,村东是滔滔潍河水,村西是206国道、胶新铁路和青兰高速公路三线交汇的立交桥,确实是个值得称道的好地方。可为什么又说这里是块“葫芦地”呢?老人们说,那是对大营王氏家族在明清时期出的官又大又多的比喻而已。

话说元末明初时期,有一王姓人家从海州迁到了山东诸城,在诸城城北初家庄(即现在的大营)安下了家,他就是被后人尊称为王公的大营王氏始祖王彦名。王彦名娶四妻生七子(贵、仪、坦、城、广、堪、增)以耕种为生,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但是,他的后人中竟有七人在明清两朝当了国家六部的尚书。他们是:王彦名四世孙王麟,仕至颍川王府教授,累赠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五世孙王重光,为官政绩突出,被皇上特彰为“忠勤报国”,被尊称为“忠勤公”,以孙象乾累赠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六世孙王之垣,官至户部左侍郎、赠户部尚书,以子象乾累赠少师兼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七世孙王象晋,官至浙江右布政使,以孙士祯赠刑部尚书;七世孙王象乾,官至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八世孙王与敕,朝议大夫,以子士祯贵赠刑部尚书;九世孙王士祯,官至刑部尚书。

七位尚书中权势最重的是王象乾,担任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五戍边关,威震中华,为保卫国家立下了巨大功劳。他一生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六朝,是“六朝元老”。为表彰他的功绩,明代不但追封了他的上三代皆为尚书,而且万历皇帝还下旨为其建造“四世宫保”坊,意为四世保明朝。七位尚书中知名度最高的是王士祯(字渔洋),他不但官至刑部尚书、一代廉吏,而且还是清初文坛领袖,主宰文坛五十年,诗文一生,著述多达五十多种,作诗四千余首,首倡神韵说,海内尊之为泰山北斗。他政绩卓著,为表彰他的功绩,康熙皇帝特下旨诰封其父亲、祖父皆为刑部尚书。王士祯以其高深的学问,正直的人品,不仅赢得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尊敬,而且也博得了后人的敬仰。当然,七位尚书中也有几位官至布政使、户部左侍郎或其他官职,又因为儿孙政绩突出而被朝廷诰封或追赠为尚书的。不过,朝廷诰封的尚书也是尚书。王家从第四世至第九世六辈中确有七位尚书。父子尚书,兄弟尚书,祖孙尚书,峨冠博带,名臣翩连。难怪老百姓感慨地说:大营,真是块神奇的“葫芦地”,结的果都是大的。

殊不知,这块葫芦地上结的果,不光个大,而且籽多量更多。例如,王彦名五世孙王重光一人就生8个儿子,8个儿子中有6位是朝廷命官,其中4位是京官;18个孙子有15位是朝廷命官,其中9位是京官。王家像一棵巨大的朴树,开枝散叶,兴旺异常,人丁迅猛增至数万。王家后人深知“黄金未是宝,学问胜珍珠”的道理,“道义”、“读书”是王家的根本。“存道义之心,行道义之事,友读书之人,言读书之言”是王家的家训,此种思想对子孙的人生教育及家族的发展方向起了决定作用。他们家族仅在明朝中期至清朝就考取进士36位、举人53位、有职衔无科考功名的45位、贡生143位、监生235位、太学生31位、廪生30位、增生50位、庠生307位、武庠生76位、共计1006位,真是“科第之盛佳海内、簪缨不绝三百年”啊!王家不光考取功名、出仕为官者众多,而且还有55人有文学著述留世,时人戏称“达官文豪‘王半朝’”说的就是他们一家。“一门三进士、六辈七尚书”、“江北青箱”、“齐鲁望族”的掌故就是出自该家族。大营王氏始祖王彦名的后裔官众权重,如果不算依仗皇家势力的皇亲国戚和孔、孟圣人家,王家作为一个普通家族,其人才之众、权势之重,创造了山东乃至全国之最。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王家出了这么多的名人,虽然都是王彦名的后代子孙,可大都是离开大营迁到外地发展而考取功名的。例如,长子王贵,是由大营迁到现在新城(桓台)的,他留下的后人尤为突出,兵部尚书王象乾、大文学家王渔洋等就是他家之后。按地域,这些名人是出生在新城;按家族,都是始祖王彦名一脉相传,大营王氏与新城王氏同属一家,同一个族谱、同样的辈绪。再例如,诸城范围内的名人王铨、解元王侍等,他们虽然是王彦名第五世、六世孙,但是也没住在大营,而是居住在诸城以南范家庄子和诸城以西黑龙沟子。例如近代的,,是大营王彦名的十七世孙,可他的出生地也不是大营而是相州城阳。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凡是从大营迁出的人,发展得都很突出,突出得像青藤地里的“葫芦”,对这些爬到外边结果的“葫芦”而言,大营只是他们的老“根”。这又验证了葫芦的另一特点——葫芦结果必拖秧;或者说,葫芦拖秧才结果。因此,大营是块“葫芦地”的说法也就不胫而走了。

当然,大营王氏家族的子孙并没有忘记他们的老“根”,在外中了官的王氏后裔都回老家祭祖、竖旗杆,考取功名者送往老家的匾牌都堆满了大营王家祠堂的两耳屋子,老家的族人也把他们光宗耀祖的事迹及官职刻在石碑上、写进族谱中,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都是一部精彩的故事。以前在诸城一谈起“葫芦地”的故事,老人们就知道指的是大营,周边村的老百姓更是羡慕不已!

现在的大营,仍然是个令人向往的神秘地方。在村前不足百米处,有一棵六百多年的朴树,古老而茂盛。树旁矗立着一块刻满字的大石碑,静谧而庄严。虽然这里风景并不十分壮观,可是来此观赏的人却络绎不绝。当然,来的最多的还是居住在全国各地的王氏后裔,丰厚的家族文化积淀,仍使其子孙中涌现出各异人才,他们不远千里来此,不光是为了观光,更重要的是为了寻根问祖,寻找自己家族中那些动人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因为石碑上篆刻着自己先祖的名字。

  如今,大营是块“葫芦地”的美称,已经成为历史,但“葫芦地”里蕴藏着的特殊资源,也正在引起各级仁人志士的关注。

(来源:《超然台》)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诸城市广播电视台官方微信公共平台!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诸城电视台官方公众平台“诸城市广播电视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