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东昌葫芦雕刻最早的图案是渔樵耕读,即:渔,打鱼;樵,砍柴;耕,种地;读,文人雅士。随着徽剧进京、京剧普及,清朝后期逐渐开始雕刻八仙和戏剧人物图案。“雕刻技艺刚开始以简单的雕刻为主,在上世纪40、50年代达到鼎盛,1966至1976年之间基本无人从事该行业,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种植和雕刻葫芦的艺人越来越多,闫寺街道又重新出现葫芦集市。”李玉成说道。
为重拾老一辈技艺、将葫芦雕刻工艺发扬光大,当时在葫芦雕刻领域颇有建树的李玉成在老师李尚贤的悉心教导下,扑下身子、潜心研究,博众家之长,独成一体。雕刻技艺上,李玉成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由单一的片花雕刻发展为烙花、雕刻、镂空等技术共存;色彩上,也从单一的黑色发展为双色和彩色;雕刻题材上,在李尚贤老师“八仙”、“武松打虎”等基础上,自己独创出“苏三起解”、“梁山一百单八将”等人物。三十年的辛苦耕耘,三十年的精雕细作,使李玉成在葫芦雕刻界声名鹊起,他雕刻的葫芦,有被普通百姓把玩的,有被中央美院教授研究的,更有被外国友人收藏的。
在李玉成等葫芦雕刻民间艺人的坚守和传播下,2008年,东昌葫芦雕刻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昌府区也被命名为“中国葫芦雕刻文化艺术之乡”,第二年,李玉成也被批准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先后获得了“山东省十大农村青年文化名人”、“聊城市首届优秀乡土人才”、“山东省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去年12月,更是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实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
“能够评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实属不易。截止到目前,全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有三人,而我区就占两个名额,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在当前国家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普及、雕刻大师稀缺的背景下,以后各级别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定会越来越困难”。区文广新局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王瑞海表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