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原创:春日暖锅

2021-09-25 21:50:09

投稿邮箱:838151107@qq.com   小编微信 838151107

作者单位:陕西宝鸡市陇县人民检察院  

声明:本平台刊发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仅作为交流之用

图片:来自网络

 

        本平台致力于服务各位文学爱好者,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不求高大尚,只求我们用自己的笔去记录生活的点滴,讲述自己的故事。如果您有日常写过的随笔、杂文、散文、游记等,您随时可以向本平台投稿838151107@qq.com。

 阳春三月,本该春暖花开,昨夜,陇县下起了春雨,海拔高的山区竟飞起了雪花,阳春邂逅了白雪,让人又体验了一把咋暖还寒的味道。

  今天周末,早上一起来就看见父母忙碌着洗肉、备菜,我对父亲说“今天又不是啥节日,也没客人来,随便吃点就行,不必准备这么多。”母亲接过话茬说到“你爸说天冷,装个暖锅,让你们美美吃一顿,好告别这一季深冬。”听着母亲的话,望着父亲慈爱的笑容,我的心里暖暖的。

  我这人毛病多,特爱干净,不喝酒、不抽烟,对味道很敏感。尽管火锅很好吃,也早已成为大众冬季最爱的一道美食,但我却怕火锅的味,尤其是吃完后,满身味道,别人一见你就知道你去吃火锅了。正如有人说“樱桃好吃树难栽,火锅好吃味太浓。”所以每次吃完火锅我都要冲澡并换洗所有的衣物,为这媳妇老说我有洁癖,因此只有抵挡住火锅的诱惑,尽量不去吃。但暖锅就不同了,不但好吃,而且吃了身上也没味。冬天约饭,虽火锅必为首选,但我却对暖锅情有独钟,寒冷的冬日,约三五好友,围坐一圈,吃着暖锅,热呼呼的,好惬意。

  暖锅,即火锅,通常用紫铜或导热性最强的黄铜制成,其历史悠久。姚雪垠在《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写道:“仆人端进来一个暖锅,放在方桌中间。”可见早在明清时代就有暖锅。而暖锅在民间说法就更简单了,因其味从煮中来,香自火中生,暖心又暖胃,所以就称为暖锅。陇县,故称陇州,周代是秦非子驻地,是秦人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汉朝设陇关,故有秦都汉关之称,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由此经过。暖锅,是陇县民间的一道煲仔菜肴,在陇县,它既是当家菜,也是地方小吃。俗话说“一叶知秋,一场秋雨一场凉”,秋天随着天气转凉,陇州暖锅就开始上市了,街头巷尾稍微大点的饭店几乎都有暖锅,家家的味道虽有不同,但都很美味。

  关于暖锅,还有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谜语:“荤菜夹素菜,家乡隔定海,当中招宝山,团团都是海。”谜底就是“暖锅”。陇州暖锅历史悠久,起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据说清朝,皇上的一名宠妃,途径陇州,正值冬季,当地官员为了招待这名宠妃,绞尽脑汁,实在没什么可拿出手的佳肴,没办法的办法,厨子只能用当地农户最土的暖锅子。妃子看见这黑乎乎的土锅,心情不悦,但为了皇家体面,品尝之后,回味无穷、荤素搭配,味道纯美,香气四溢。为民间有这种美食大大赞赏,因膛中有火,故赐名为“暖锅”,妃子回宫之后念念不忘这种最土的美味,从此陇州暖锅名声鹊起,成为陇州一直传承和保留的民间美食。每年秋冬季,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个暖锅,就像过年一样,很知足,像是一个重要的家庭仪式。

  陇州暖锅,最好也最早的用具是特制的手工陶土沙器,也就是砂锅。在陇县东风镇尧场一带产陶土,也有陶瓷厂,用此地的上乘陶土烧制而成的这种锅,与食物不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任何食物的酸甜苦辣只会保持原汁原味!古陶砂锅具有:良好聚热、抵抗酸碱、自然纯净的特点。记得小时候,家里就有一个这样的砂锅,平时不常用,每到冬季和过年时就派上了用场,做暖锅是父母的拿手好戏,尽管当时物质单一,但暖锅带给我和家人的温暖却是久远的。好多年过去了,家里的土暖锅长时间都不曾留意了,也不知父母把它如何处理了,虽然现在用的铜暖锅更洋气,但土暖锅早已留在了我的心里。

  暖锅好就好在在中间有空心火筒,烧煮一圈菜肴,火是用木炭烧的,没有烟味串菜味。说完锅,当然要说料。好锅配好料,陇县暖锅用料全是家常菜,以白萝卜片为主,配以豆芽、粉条、豆腐、红萝卜等打底,然后盖面子,上面铺一层肉食,排骨、鸡块、肥肠、丸子等。在这些用料中最讲究的还是白萝卜片,萝卜有小人参之称,是冬季滋补佳品,自古就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陇州暖锅选用萝卜一定要等霜降过后经过霜杀的萝卜,这样更容易入味,在锅中越煮越好吃。


  冬天吃暖锅图个热火。进入冬季之后,气候寒冷,暖锅、炕馍片成了陇州人美食的标配,不仅在家中喜食暖锅,而且请客时也往往是以一只热气腾腾、内容丰富的暖锅作为宴席上的最后一道硬菜,让大家有汤有菜地吃个肚里烘润,面上生春。上桌前,随着暖锅渐渐沸腾,浓浓的汤汁、白白的蒸汽、金黄的油汁顺锅边慢慢溢出,立时香味扑鼻,诱人食欲。上桌后揭开锅盖,上面一层层的排骨或肥肠、丸子什么的,让人垂涎欲滴,吃上一口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吃的过程中,再来上几片炕的金黄的馍片,别提多美了。最后再盛碗汤加点葱花、香菜喝下,顿时浑身舒坦。“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诗句最能体现围炉享用暖锅的情景和心情,将其描绘得淋漓尽致。

  踏着阳春三月雪,看父亲剁好骨头熬汤炖萝卜,母亲洗菜泡粉条发木耳。待一切就绪,搬出锅,洗净擦干,开始装锅,先是萝卜、豆芽、白菜垫底,然后铺上丸子、排骨、肥肠、豆腐、木耳,再撒上葱段、红辣椒,红的、绿的、白的颜色搭配甚是好看,光这颜色就能勾起人的食欲。最后加汤开火,煮沸,开吃,色香味俱全,这筷子就停不下来,在父母的温暖中享着口福,多好!

  我爱冬天的太阳,能在最冷的天里给我温暖;也爱冬日的暖锅,好吃又暖胃,让我整个冬天都妥妥的;更爱春日的暖锅,温馨温情,让我永远沐浴在父母的爱中。                    

 




  作者简介陈英杰,研究生学历,二级检察官,陕西省陇县人民检察院政工科长、办公室主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宝鸡市检察官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近年来先后发表散文、诗歌200余篇,人物通讯、新闻稿件1000余篇,出版有散文集《灵魂的坚守》;作品多次获奖,《我爱检察蓝》入选2016年度《燕京中国精英诗人榜》,获《人民文艺家》组织的“燕山情”全国原创诗歌大赛二等奖;《我的父亲》入选《当代优秀诗人诗集》;《我的羊肉泡馍情结》获2017年中国西部散文排行榜提名作品奖。


       陇州暖锅                                    /曹雪柏                                                                   暖锅,这是故乡陇州人冬日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在故乡,它既是当家菜,也算地方小吃。

 记忆中,小时候,天一冷,母亲会提前把搁置了一年的暖锅拿出来,擦洗干净——那是一个陶质的锅体,圆形,通体黑色,锅的中间,竖起一个上小下大的空心火筒。锅膛内,炉齿上生炭火,因锅膛通风,炭火会越烧越旺 ,从而保证锅内的菜肴热乎,可谓味从煮中来,香自火中生!

 大年三十是吃暖锅最好的时候。母亲会提前把暖锅里的火生着,一把蒲扇拿在手不停地扇着,烟雾慢慢飘向空中……除夕夜,一炉热气腾腾的暖锅端上桌,红红的火焰冒着,锅里的汤吱吱地响着,白花花的热气冒着。全家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亲人团聚,吃着、聊着,相互夹着菜。谈着工作、学习、生活,希冀着美好的来年。

 陇州人的暖锅吃的都是家常菜,切成菱形的萝卜配以白菜、豆芽、粉条、豆腐、肉丸子、胡萝卜,再撒上葱花,荤素搭配、营养全面。暖锅所用的底汤一般为鸡汤或猪肉汤,汤中配以枸杞、大枣,补气驱寒。再将豆腐块、粉条、白菜、蘑菇等煮在一起,放足调料,锅膛内加足炭火,慢慢炖煮。其味清香,鲜而不腻,吃在嘴里口齿留香,回味无穷,真是养胃又暖心!

 陇州的暖锅是走亲访友、农家招待的首选。端上烤好的馍片,再配陇州凉盘或几道家常凉菜。这种招待法,既方便又实惠……数九寒天,亲朋好友一进门,全家齐上阵——装暖锅,一炉暖锅盛盈着浓浓亲情,那场面多么令人难忘。暖锅里装的是自家地里种的萝卜、洋芋、白菜,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喜悦和甜蜜。门前雪花白,屋内锅子红,炖煮的味道随风飘远!

 门外北风呼呼地吹,屋内暖锅扑腾腾地烧,那才算有滋有味的生活!

         舌尖上的记忆:暖锅

   天冷了,人们都惦记吃顿火锅。那暖锅是什么呢?

   说起暖锅,许多人都吃惯了火锅、涮锅,暖锅可能是第一次听!暖锅并不是涮锅和现在的看到的火锅。暖锅和涮锅子虽然中间都有个小烟筒,但仔细一看并不是一回事。

  涮锅采用的铜锅,而正宗的民间暖锅用的是陶土锅,涮锅子需要食客自己把肉片下到呱啦呱啦开的锅子里涮,而那锅子得一直开着,能供得上十个八个人吃,所以是个倒锥子形的,以保证受热面积大。最典型的涮锅子就是北京涮羊肉了。暖锅则不同,暖锅是把半成品的荤素菜品整齐码放在锅子里,满满一锅子端上桌,一家人围炉慢慢享用,是很温暖的事。所以暖锅的肚子要大,这样盛放的菜品丰富,吃起来实惠。


   暖锅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最古老的火锅,古称“古董羹”,其名据说因投食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是我国独创的一种美食吃法,唐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到了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较为常见,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而在元朝,火锅则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

   乾隆时期养生家曹庭栋《养生随笔》中就谈到:“冬用暖锅,杂置食物为最便,世俗恒有之。但中间必分四五格,使诸物各得其味。或锡制碗,以铜架架起,下设小碟,盛烧酒,燃火暖之。”传统生活中,一到冬季,无论大江南北都流行吃“暖锅”,是把多种荤、素美味食材一起煮在汤锅内,锅下有火力加热,一家人或几个朋友围锅共享。

   暖锅从实用功能上分,有三类,第一种汤为淡味,而以涮生片为主,蘸料占重要角色,北京羊肉涮锅及广式打边炉最具代表,第二种是锅内的料已熟,如砂锅鱼头、羊肉炉、陇州暖锅等,炉火只是做为保温作用,并用来烫青菜。第三种是锅内的料全都熟透了,连青菜也无需再穿烫,炉火完全是用来保温的,和大锅菜无二样,如佛跳墙、复兴锅等大锅菜的方式。而以地域分类常见有五种,即重庆火锅、北京羊肉涮锅、广东打边炉和江浙菊花暖炉、北方的传统的暖锅。

  关于暖锅的叫法,清人顾禄《清嘉禄·暖锅》曾记载:“年筵祀先,分岁祀中,皆用冰盆,或八、或十二,或十六,,杂投食物于中,炉而烹之,谓之暖锅”。吃年夜饭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一定不会少一个象征团圆的热气腾腾的暖锅,所配的各种食料更为讲究,印象中一家人坐在一起,一只暖锅端上桌来,里面有丸子、肥肠、排骨、白菜、酥肉、豆腐、粉条、肉橡皮,边煮边撩边吃,别有一番滋味。

   关于暖锅,有一个颇具地方特色的谜语:“荤菜夹素菜,家乡隔定海,当中招宝山,团团都是海。”谜底就是“暖锅”。有意思伐!清代袁枚《随园食单》有“火候须知”条,说是“火锅对客喧腾,已属可厌,以已熟之味复煮之,火候亦失”。所以关于暖锅口味如何这种事情,也就只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有你感觉到了就好了。

   暖锅民间说法很简单,因为味从煮中来,香自火中生,暖心又暖胃,故称为暖锅。北方暖锅,尤其西北,暖锅真正的定义,流传于陕甘宁交汇的区县市,最典型的暖锅是陇州暖锅。其历史悠久,起源于民间,流行于民间,属于陇州地方特色。是原来当地民间过年及重大节日必吃的一种土著性美食。因为膛中有火,装置本地家乡常见的食材和肉类,其寓意及养生保健极佳。


陇州暖锅相传要追溯到清朝,因皇宫一名宠妃,途径陇州,正值冬季,当地官员为了招待这名宠妃,绞尽脑汁,实在没什么可拿出手的佳肴,没办法的办法,厨子只能用当地农户最土的暖锅子。妃子看见这黑乎乎的土锅,心情不悦,但为了皇家体面,品尝之后,回味无穷、荤素搭配,味道纯美,香气四溢。为民间有这种美食大大赞赏,因膛中有火,故赐名为“暖锅”,妃子回宫之后念念不忘这种最土的美味,从而陇州暖锅名声而起,成为陇州一直传承和保留的民间美食。每年秋冬季,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个暖锅,就像过年一样,很知足,像是一个重要的家庭仪式。

   陇州暖锅,最好也最早的用具是特制的手工陶土沙器,也就是砂锅,这种锅的烧制,融合了金、木、水、火土,土乃万物之源,可容万物,所以与食物不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任何食物的酸甜苦辣只会保持原汁原味!古陶砂锅具有:良好聚热、持久耐用,抵抗酸碱、健康环保,加热锅延、自然纯净。

   陇州暖锅讲究荤素搭配,肉菜,集于一炉。一入冬季之后,气候寒冷,不仅家庭当中喜食暖锅,请客时也往往是以一只热气腾腾、内容丰富的暖锅作为宴席上的最后一道“压桌菜”,让大家有汤有菜地吃个肚里烘润,面上生春。上桌前,随着暖锅渐渐沸腾,浓浓的汤汁、白白的蒸汽、金黄的油汁顺锅边慢慢溢出,立时香味扑鼻,诱人食欲。暖锅还可以讨出特别精致的口彩:锅子烧得火旺旺,是发发达达,锅子圆圆是团团圆圆,粉丝没下锅之前是“银链条”,烧进汤里发黄了,就是“金链条”,富贵吉祥。晚晴翰林严辰有诗两句:“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把围炉享用火锅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陇州暖锅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