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天府五年知味不知味

2020-11-13 21:36:39

年后得空,约了大牛同学一起逛街看电影,而后就近到玉林路吃东西。

向来我对玉林路的记忆是单一的,因为玉林路的王妈手撕烤兔太过有名气,大一结束从成都回家时我就曾来订购过4只,此后王妈家的兔子由于包装严实,味道鲜美和快递方便成了让外地朋友品尝成都味道的首选礼物。说实话,也就那一次我正儿八经尝到了王妈家的兔子的味道,谈不上惊艳,但当用力掰开兔脑袋,贪婪地啃食骨缝间的细肉并随着辣味咀嚼时,深深感觉了到作生而为食物链顶端捕食者的幸运,能发明推广开这样安逸又回归自然的吃法,享受生活啊!这是我第二次发出对天府食物的喟叹。

 

至于第一次则是发生在刚来学校报到后和室友吃的第一顿饭,当时舟车劳顿,一行人奔袭到学校外面的金色校园广场巷巷里,一大寝室东西南北十二人,名字尚且叫不全,看着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儿却心情却格外舒畅,没有尖嘴猴腮的势力眼,也无苦大仇深的不和谐音,大家互相之间保有着些许很快就会散掉的客气在吃什么的问题上互相推辞谦让,恰逢饭店人流涌动,又没有人站出来给一个决定性意见,在芋儿鸡店老板“第二锅不要钱免费加肉”的循循善诱下,我抿抿嘴对大家说:就这儿吧。

 

恰逢大牛带我去的也是家芋儿鸡店,四年白驹的美好纪念,青涩时品尝的美味,如昨日重现,我不自觉地就把这家店的味道在心里增加了一倍的期待值。

 

等到锅端上来,我夹起来一只鸡爪拉近眼前,肉可煮的真烂,每一块迸开的皮瓣儿里似乎洋溢着蒜蓉的热情,含入嘴中用舌头稍稍一捋,筋肉就从骨头上顺溜地剥落下来,还不等我用大牙去细细咀嚼,肉糜拌着些许鲜辣的汤汁悄悄地滑下了食道,此时此刻我只想到一句与川菜完全不相符的广告词“尽享丝滑”。



其实,我本不是一个吃得来辣椒的湖北佬,九头鸟肯定嫌弃有我这样的后代,可在成都泱泱削碎了的数载却反倒是将我的味蕾打磨的更像川人,特别是我母校的食堂。

大二时由于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原因,我常去江安的二餐二楼吃饭,那时候二餐二楼尚未翻新,窗口只开放三个,而我只去其中的素菜窗口,4元一份,两种菜加饭,奈何菜品永远也就两个:麻婆豆腐和抄白菜。偶尔白菜短缺的时候,掌勺师傅会用包白菜代替,可到头来,两种菜入口的味道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略油略咸还戴着一丢丢辣味和麻味。不知道是不是炒菜时师傅懒得洗锅,导致麻婆豆腐的麻味酽杀掉了白菜的清香,我吃着吃着居然渐渐习惯了这样“重”的烹调方式,以至于一星期不去二餐二楼吃上三四回就浑身难受的紧。后来暑假在老家一人生活,日常减肥想着做饭得清淡点儿,打了杏鲍菇蛋花汤,炒完一盘白菜,岔开筷子上下开动。诶,为什么跟在吃二餐二楼的味道这么像?我明明是按母亲之前教我的顺序炒的嘛,难道加调味料时……仔细回想刚刚一气呵成的炒菜动作,好像是大脑自行给分配增加了些什么意外的操作,胡椒粉,辣椒油,豆瓣酱,就连盐挖地也多了小半勺。

窗外云卷云舒,吃着自己炒的重口味白菜,思绪又飘回了江安上空,谢校长什么时候能升级一下后勤食堂的饭菜品种呢? 



事遂人愿,不知是某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校年会上的投诉,还是和平哥自己突然注意到江安的味道好像并不能安的下同学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学校大刀阔斧地对商业街和食堂进行轰轰烈烈的改革:所有制作贩卖熟食的私人商铺全部撤走,食堂一餐二餐的二楼桌椅装潢全部翻新,打开所有空闲的窗口,增加各种新菜汤饭,原本人气萎靡的二楼瞬间火爆了不少,新生们叫好连连。 



都说新的不去旧的不来,早已对各食铺熟稔的我们是不堪回首老商业街的。

美美的豆浆和旁边那家包子铺是整个商业街道最早开始营业的店子,上早课的人最爱这两家,鲜肉包酱香包青菜包芽菜包什么的,香菇鸡肉则是必点的,后来大二拿到驾照时我想我的科目二科目三考试之所以都能一次通过,肯定要感谢包子和豆浆的精神加持;某次去时光走廊商量合作项目,好友点了一盘醋溜大白菜,以前不怎么爱吃醋的我简直被酸的质壁分离,一口一口又一口,明明我那时候有没有女朋友;住进校医院时,有女同学推荐沙县的小混沌和乌鸡饭是最适合身体虚弱时吃的病餐,告知室友后他们总会在饭点提前去排队帮我买来;午间参加完社团联的临时会议,食堂已经关闭,传奇里的寿司是最抵饿又不让人产生罪恶感的健康便当;从江安电影院出来,外面已经下起小雨,凉飕飕的北风让人瑟瑟退步,可一闻到楼下楼道间里的卤肉面香也禁不住下去朵颐两口,吃热了身子再回寝学习……

作为经历了商业街中生代的13届,已经搬出去的原三楼杨胖子干锅没能占据我们的味道记忆,却在这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中被卷走了一切,我们无法再笑着开在商业街盘下一个店面等于铁饭碗的中国式玩笑,也没能力抗学校的政策留住商家,只能在青春广场尽头的那颗大榕树下,将后两年沉积的唏嘘埋进这里,也把前两年对不能出江安校门的抱怨葬在这里,借着油渍斑斑的灰色地砖怀念曾经存在过老街里的吃货盛宴。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江安的豆浆没了,来望江喝呀,中快还是有的嘛。”而后,二专班上的同学领着我去了那个叫“中快餐饮”的圣地。

把它称之为圣地的确有那么几分夸张,毕竟中快的豆浆在大学后两年里代替了我所有关于老商业街的沉湎,在蹁跹四季里解救了我念旧的味蕾。骑单车从春熙路上完日语课回来,唑上一口冰豆浆,堪比潜入清凉的大海中,凉凉的触感清除掉了内脏里积蓄的每一寸燥热,等到了寒冷的日子,热腾腾的红豆豆浆宛若热带飘来的日本暖流,温热着地帮助我抵抗闭塞的二教教室里冷凄的课堂气场。

 


毕业离开学校的暑假,我以为我日后很难再有机会返校喝到那样附带情感的豆浆,趁着校园卡有效期的最后两天到中快买了三杯冰豆浆带回去,第一杯一饮而尽,第二杯小口吸,第三杯刚抿上一吸管,终究没逃过拉肚子,跑进厕所,蹲在不足3平米的隔间里难受又开心,开心大一出院后的三年多里我再也没有愧对自己的舌头,开心在各种各样的别离和伤害中好好地照顾自己的胃。

 

回看往日种种,关于味觉的记忆不甚繁多,锚点有关联着事件和人,也有只定格在某段特定的时光中,其中

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情绪喷薄时与精神感受共同记录的“口腔记忆”,无法挽回恋人的首批提拉米苏用它姣好的口感告诉我最后一口甜蜜将落下帷幕,迟到半个小时的酸菜鱼外卖比咖啡因更能缓解连续数月5小时睡眠带来严重疲惫,在钵钵鸡的锅里起和刚刚认识的友人的串联起一段校园里的快意恩仇,还有还有,那最醇厚的中快豆浆,挟带着我推动着我牵连着我,一次一次回到眷恋的校园,感受青春与春天的故事,和久未联系的老面孔亲切谈笑,与人群中蓦然出现的她共同记录将来的人生百味。

 


兜兜转转,我在成都又已经呆了一年。古人说“少不入川,老不出蜀”本义是指蜀道艰难,难于上青天的交通问题,可如今都成了生活安逸美食丰盛的唯一且十分合理的解释,趋之若鹜的外地人总是在他人说出成都二字时饱含着口水投以艳羡的目光。有朋友认真地问我,成都好在哪里,我只叫他有机会务必来一次这不太辽阔的平原,多花两眼看看成都人的心态和成都街巷,在嘴唇上,在衣领口,在血液中晕染上天府之国的三餐味道。如若他们追问为什么,因为啊,我仍记得彼时的天府大道两旁仍有绿油油的田垄和低矮的砖头平房,那是我因计划去九寨旅行第一次造访这个地方,却被一家路边小店的鲜肉锅盔和冰粉所赠予了关于幸福生活的念想。


哇,今天为了写这篇,翻遍了我手机里的照片,真觉得自己不是个合格的吃货,只留下感悟,没有地图标签和照片,而且大晚上的肚子还饿的不行,一直咕咕叫.......

希望日后有一个称职的吃货和我一起去寻找天南海北各种各样的给人幸福的食物


嗯,这里是子鶴,乌冬家的子鶴

谢谢你的阅读


- END -


公众号:子鶴的陶然浮生

微信号:duolawang1995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