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瓷中奇葩 ‖ “清三代”珐琅彩瓷的鉴赏(收藏版)

2020-10-19 20:35:05

点击上方“今日点藏”蓝字,直接免费关注。 精彩内容,每天8:30如期与您分享!







2013年11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由《中外管理》杂志社主办的中国艺术品投资与鉴赏分论坛上。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开发中心主任陈永德就“清三代”美轮美奂的珐琅彩作了介绍。



 

以下是文字实录:

主持人:首先让我们有请原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开发中心主任陈永德先生,为我们介绍美轮美奂的珐琅彩。

陈永德:今天向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陶瓷中的奇葩,清三代时期的珐琅彩瓷器。

 

陶瓷是中国人发明的,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原始瓷器-瓷器,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志中,距今约4000多年的历史。

 

真正瓷器的出现,是在东汉时期,首先是在浙江绍兴上浦小仙坛发现的东汉晚期陶瓷窑址和青瓷残片,其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粗糙原始性,已经初步符合了现代瓷器的标准。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盘点


中国陶瓷历经长期的发展和创新,在不同时期,都会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在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后,在陶瓷的发展中,也会出现一些创新,比如,87年法门寺地宫第一次出土唐代的"密色瓷",宋代的"五大名窑"官、汝、定、均、哥,元代的青花等等,都是一个时代陶瓷鼎盛时期的代表。

 

到了清代中期,随着社会的稳定,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反应在陶瓷的发展上,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这个时期的陶瓷发展又有了很好的机遇。

 

珐琅彩是康熙时期创烧的名贵釉上彩瓷品种之一。珐琅彩瓷器是由铜胎景泰蓝演变而来,因其将铜胎画珐琅彩料画置于瓷胎之上,故称为"瓷胎画珐琅",又名"珐琅彩瓷",以别"铜胎画珐琅"。因画珐琅彩料昂贵,烧纸数量有限,又因珐琅彩瓷专为清宫皇帝及宫中之用,故弥足珍贵。它的生产历史很短,延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瓷胎画珐琅的创烧,起始于康熙后期,与康熙皇帝对画珐琅的喜爱有密切的关系。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亲自在故宫养心殿设置珐琅作坊,由匠师将瓷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康熙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发展程度最高、最兴旺繁荣的时期,、经济、社会制度臻于高度的成熟。物质文化和艺术均取得了辉煌成就,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30%左右。康熙帝在位61年,在完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之后,集中精力,孜孜求治,行"宽仁之政",采取宽赋等系列政策措施,拓宽与外界的联系,积极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国家大一统,经济高度繁荣,传统文化集大成之势的"康乾盛世。乾隆帝在位60年,文治武功颇有成就,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明积累之大成。乾隆皇帝完成了古代圣贤所订定的为政最高标准-国富而民庶。国泰民安是艺术发展的基础,130多年康乾盛世,使得瓷胎画珐琅制作也同其他工艺品一样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瓷胎画珐琅器,形制齐全、纹饰优雅,制作精致。



 

清代前期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相当高的,集历史之大成及中西文化全面接触,瓷胎画珐琅在清代康乾盛世这个特殊的社会条件下的发生,成就在于此,也消失于此。它不仅代表了中国陶瓷艺术文化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画珐琅艺术的中西合璧之作。

 

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以雍正时期的珐琅彩水平为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则慢慢转向粉彩,故珐琅彩终止于乾隆后期。同时还有一部分瓷器其釉料有珐琅釉和粉彩共存。这是过渡时期珐琅彩,你说它是珐琅彩吗?它又有粉彩,你说它是粉彩吗?它又有珐琅釉,但瓷艺水平都很高。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由宫中的画师画上珐琅彩烧釉结而成。画师的技艺很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行打碎处理。




    由于珐琅彩是专供宫廷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制作数量非常少。社会上的收藏者很少有人能见到此类珍稀品。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彩与粉彩的区别。

 

珐琅彩瓷器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前身就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画珐琅","景泰蓝"兴起于明代,是从西洋传入的一种工艺技法,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纸而成的工艺批。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坯、成形、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不仅展现在康乾盛世的审美意识,也反映出18世纪中西文化的交流。它是中欧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体,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难得一窥"的御用品,由于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费料,成本很高,清乾隆年后期就逐渐的销声匿迹了,传世极少。中国当代著名瓷器专家叶佩兰曾经这样评价瓷胎珐琅彩瓷器,"珐琅彩瓷器件件珍宝,难估量其价格,用"价值连城"来形容当不过分。据2012恩年拍卖年鉴记载,一件清乾隆蓝地珐琅彩双龙纹碗以人民币5023:6740元(5千多万元)成交。珐琅彩瓷的艺术价值及收藏价值正在不断的升高。

 

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由宫中造办处负责督造,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烧制。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审定,并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期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厂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的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

 

珐琅彩瓷发展到乾隆时代,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乾隆皇帝儒雅好古,对于康熙、雍正时期遗留宫内的珐琅彩瓷更视为珍宝。

 

除承前制继续在宫中烧纸外,并为每件器物配制楠木匣钵,专门储藏于乾清宫法郎彩瓷的专库内。档案记载:乾隆六年正月初八日,太监高玉等交瓷胎珐琅红地棉上添花茶碗一对,黄地锦上添花五寸碟一对。乾隆还专门传旨:配匣入乾清宫珐琅器库内,钦此。"乾隆还诏令翰林院的翰林们为这批珍宝整理编目。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康熙、雍正两朝,器型更加丰富,仅瓶类就有蒜头瓶、双连瓶、葫芦瓶、双耳瓶、棒槌瓶等多种造型、茶壶、酒盅、方盒、盖碗、圆盘、碗、碟类器皿数盘也明显增多。

 

珐琅彩瓷纯系宫中皇帝后妃们把玩的御用瓷,它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兴趣和爱好,皇帝不仅亲自参加图样设计,而且准烧什么,不准烧什么,都由皇帝自己来定。宫中造办处珐琅作坊更是分工明确,画师、烧造匠师各负其责。在器物烧成之后,每件物品还要经过皇帝过目品评。最后造册分级,定名入库,配匣收藏,甚至藏于何处,皇帝都有十分具体的安排。




此外,由于珐琅彩瓷烧纸难度大,加之成本昂贵,更使它身价倍增。如档案记载:雍正七年四月,皇帝传旨烧一件珐琅小瓶,直至八月才烧成,其间历时四月有余。依官中造办处的优越条件,烧造一个小瓶尚用一百余天,可见珐琅彩瓷的烧纸工艺何等复杂。难怪从康熙中后期至乾隆中期这六七十年间,流传于世的珐琅彩瓷不过五六百余件,而且绝大部分收藏在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可谓弥足珍贵。

 

相传历史上在我国江西瓷都附近,曾有一产胡姓人家,世代烧瓷为生。他家的瓷制品因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欢迎,也就惊动了官府。乾隆南巡时他的臣子将胡姓制瓷献给皇上,得到皇上大大赞美。大臣想让胡姓人进宫专为皇上和皇宫制瓷。因为种种原因姓胡的不愿意进宫,于是大臣们在宫里特设一个窑,按照胡姓人的烧制方法烧制出了精美的珐琅彩瓷器。为了表宫里与民间的不同,也为了显示这种瓷器的出处,有人就将"胡"字拆开,将专为宫中烧的这种珐琅彩瓷器叫做"古月轩"。



 

传说很有味道,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上的一个创新产物。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铜丝,再填上色釉而烧制而成的艺术品。清代康熙年间这种"画珐琅"的方法是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瓷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釉上彩瓷。雍容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珐琅彩的材料还有“洋为中用”的成分。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的化学成分“硼”的珐琅彩中有:珐琅彩中还含有“砷”;康熙前的瓷器中黄色为氧化铁,而珐琅彩中黄色的成分是氧化锑;珐琅彩还用康熙前期在瓷器上没用过的胶体金着色的金红。这些化学成分分析表明了,珐琅彩釉料是由国外引入的,文字上也有记载,宫中有原名《瓷胎画珐琅》的档案于乾隆八年改名《瓷胎洋彩》可见珐琅彩确是欧洲进口,由此可见康熙帝国时中外文化与贸易交往的盛况。

 

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难得一窥”的御用品。


欢迎关注公众号:收藏揭秘



 

乾隆皇帝以他的艺术鉴赏力,将宫中珐琅彩瓷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此时却是珐琅彩瓷由盛转衰的开始。《饮流斋说瓷》里说:“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变为一代盛衰之枢也。,瓷业亦然。”从乾隆中期以后,所谓“康乾盛世”已出现由巅峰下滑的趋势,社会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在这种社会大背景影响下,宫廷中奢华之风,也必然受到影响,而不得不有所收敛。珐琅彩瓷由于造价昂贵,且费工费时,在当时国库财力无法支付的条件下,必然难以维系它的存在。


而此时景德镇御窑厂最得力的督陶官唐英,由于提任淮安关税职务,不能亲临窑厂督陶,使御窑厂烧瓷质量下降,很难再有大批可供画珐琅选用的上好素胎进呈。没有精良质坚的白胎瓷为基础,珐琅彩瓷本身也失去了存在发展的先决条件,其生产必然受到极大制约,所以逐渐销声匿迹绝响于世。由于珐琅彩瓷在宫中停烧的确切时间,目前尚无资料充分证明,不过从乾隆中期以后的档案中,已经看不到有关珐琅彩瓷烧制的记载。



 

珐琅彩瓷器没有大的器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五的制作方面是非常研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缩釉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亮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康熙的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而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雍正时这些题诗的书法极佳,并于题诗的印首、句后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画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画山水的用“山高”“水长”章;画梅花的用“先春”章等。




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及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用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也不是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此时珐琅作坊里,群英荟萃,人才济济,有专攻花鸟鱼虫的画家余省,供人物楼景的画家张廷彦,供人物花卉的画家金廷标,形成乾隆珐琅彩瓷“取材多样”、“装饰华美”的艺术特色,乾隆珐琅彩瓷的纹式与乾隆、雍正两朝明显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是仿雍正时融诗、书、画为一体,但题材更为多样化,不仅有山石、花鸟,还有山水人物和仙山楼阁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豆青地开光山水诗句纹瓶,腹部装饰四个圆形开光体。开光内会景州开福寺塔全景,及乾隆御制《登景开福寺塔》七律诗一首,诗句后铃“乾隆宸翰”、“惟精惟一”篆印两方,此瓶在构图设计上可谓别出心裁,它以多种色调的珐琅彩料与扮彩料合绘纹饰,不仅画面丰富、层次鲜明、画工精致,而且诗与画共同入画,极大丰富了瓷绘的表现力。



 

此外,在装饰工艺上它集彩绘、描金、扎道、凸印、开光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充分反映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另一类是婴戏人物纹饰,如一件影婴戏纹双连瓶,瓶体为双连式。双连瓶是乾隆时期流行的器型,又称合欢瓶。此瓶腹部白地上绘两组婴戏纹:一组为四婴戏三羊图,寓意“三羊开泰”。另一组为九子嬉戏图,画中儿童形态迥然不同,手持各种吉祥物,意离“事事如意”、“福在眼前”等。此婴戏图底本出自供奉内廷的宫廷画师金廷标,人物神态逼真、生动活泼、甚得人爱。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婴戏纹饰,常通过儿童活动,将吉祥之意寓意其中。在一件黄地花卉开光婴戏纹瓶上,通体以黄釉为地,以各种色料通体彩绘缠枝花卉,三面开光内所绘婴戏图,分明寓意“竹报平安”、“吉庆有余”、“管带流长”。此瓶在色地上彩绘花卉,明显具有铜胎画珐琅的效果,所绘人物画法写实,线条流畅,设色精丽。



 

乾隆时期在珐琅彩瓷上,还出现了一类临摹西洋人物和景色的纹饰,其用笔光滑平柔,几乎看不到笔触,色彩绚丽丰富,并运用焦点透视方式,使画面上的人物及背景上的建筑物,具有光线明暗的立体效果。这些都是制瓷匠师将西洋画法掺入珐琅彩瓷绘技艺中的效果。一件黄地小葫芦瓶,上部椭圆形开光内绘西洋景色,下部海棠花式开光内绘西洋妇女和婴儿,画面中人物面部明暗分明,装束华丽。背景建筑物清晰可见。整个图案从题材到画法都是西洋风格,是乾隆珐琅彩瓷受西洋画风影响的典型之作。



 

现在简单介绍一些珐琅彩的主要特征以供大家参考:

一、先看瓷胎,胎质细薄,胎型规则,完整无瑕疵,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的都少见。

二、造型,多为碗、瓶之类的小件瓷器。

三、底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但釉面光滑洁净无瑕疵。

四、珐琅彩釉色鲜艳且柔和,很少以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同时出现七、八种颜色,有时甚至多达十多种。

五、釉料特点:

每一图案均由多种釉色料调配而成。其釉料在烧结后,表面光滑,有玻璃(1329, 9.00, 0.68%)质反光感,有时还可以反射出蛤蜊光效果,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于底釉面,有明显的立体凹凸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高倍放大镜可看,可以看到,在釉面上能看到极少的开光纹,这一现象用普通方式是看不出来的,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明显的凹凸感。




六、绘画与纹饰:

珐琅彩瓷器的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工笔画,细腻传神,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时期的珐琅彩大多底色以红、黄、蓝、绿、紫、胭脂色为多。在色地上画以缠枝牡丹,折枝花卉等图案。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略差一些。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工艺比较成熟,工艺上也有所突破,釉料颜色更为丰富,雍正时期的珐琅彩也是底色加彩绘,但更多的则采用了白底加彩绘。白底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图案,同时在绘画中在配以相应的诗句,融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亮丽。



 

乾隆时期珐琅彩继承了雍正时期的风格,但技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由于乾隆帝对粉彩瓷器情有独钟,很关心和发展粉彩的技艺,于是,珐琅彩瓷的发展就有些退后了,而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这些过渡时期的产品也有其较高的艺术水平。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绘画以花鸟、山水、人物和西洋女人为主,并配御题诗句。此时又出现了扎道工艺,随之而来就有了非常优美的锦地开光的山水、人物、花鸟纹饰,这一新的工艺实质上也不是珐琅彩了,而是粉彩,也叫“绿里粉彩”。



 

七、款识:

康熙时期的款识有一度是被禁止写款的,康熙四十年后才逐渐开放禁令让其在瓷器上落款,康熙的款识在珐琅彩瓷器上均用颜色料写款,有红、蓝、紫、黑等色。落款仅为“康熙御制”四字楷书,加双方框。雍正时期的款识也有两种方式,一为仿宋体,一为楷书体,均由四字组成外加双方框,仿宋体是“雍正年制”,楷书体是“雍正御制”,多见兰料款。乾隆的款识只有“乾隆年制”四字双方框一种,乾隆有蓝料也有赫色。

 

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年)景德镇生产的瓷器。是在此期间清朝立国以后培养起来的工艺技巧成熟,督窑官如唐英处于对皇帝的忠诚,兢兢业业投身到瓷器工艺的钻研中去,由外行变成陶瓷的行家,雍正皇帝也十分关注瓷器的生产,从而使雍正朝瓷器产量增大,质量高超,釉色品种空前丰富。雍正时期,宋代以来的名窑均可逼真仿制,水平甚至超过宋代,青花、五彩、颜色釉都有很大的提高。最突出的成就是珐琅彩和粉彩。




珐琅彩发明于康熙时期,当时材料全由西洋进口,雍正时除使用进口彩料,宫中还试炼出许多彩色。康熙珐琅彩多以蓝、黄、红、绿、紫等色铺地,再画花卉,便于掩盖用色之不足或胎釉上的疵点。雍正时则多用精细白瓷,装饰画面更加细腻高雅。不但有技艺高超的工匠,如胡大有、设计师海望,还有著名书画家如戴林、贺金昆、邹文玉等人参与绘制,绘画内容以翎毛花卉为多,山水次之,人物较少。艺术效果有的如西洋油画,构图清新、色彩雅丽,层次分明,大多画面配有行书诗句,融画、诗、书、印一炉,使中国传统的艺术焕发出崭新的光彩。粉彩是雍正瓷器另一个突出的成就。康熙朝发明的粉彩,到雍正时更加成熟,以玻璃白打底,色料中加铅粉,有不同色阶的彩料,画彩时用分水晕染法调色,彩色出现浓淡分明的不同层次,湿润、柔和、明快,画面富有立体感。许多精美的瓷器把粉彩和珐琅彩结合起来,使画瓷艺术精美绝伦。

 



珐琅彩瓷器在我们的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其重要的席位,由于其制作,烧制工艺复杂,成本高。所以其制作精美,数量稀少,形成物以稀为贵,在拍卖市场,就会出现很高的拍卖价格问世,以拥有一件珐琅彩瓷为荣。



(文章源自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本部客服微信:770565645


长按二维码识别快速关注我们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