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富县是个好地方】化雨春风葫芦河

2020-11-19 02:45:01

如果可以,请将下面的故事读一读,也许可以打动什么。

前不久,富县张村驿镇从全镇范围内评选出63名“最美榜样”,这其中有美德青少年、最美村组长、身边好人、文明幸福家庭、产业示范户。平凡的故事最动人,走近他们,感受到的是大爱,是力量,是希望。我们采访了11位“最美榜样”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他们不仅仅是葫芦河畔的榜样,是富县的榜样,更是全社会的榜样。


一个90后大学生的悠悠反哺情

——美德青少年榜样唐晓东

文/陈振富

落日的余晖洒在芦村沟一家普通的农家小院里。院子里空荡荡的,没有人,只有几间破旧的瓦房。冷清、孤寂。秋天已经很深了,冷风开始把地里的玉米叶子吹得飒飒作响,几辆满载金色玉米棒子的三轮车从门前“突突”而过,庄稼人三三两两,陆续收工,一天又要宣告落幕了。

一个瘦高的人影出现在庄稼地的一头,移动的很快,转眼间就进了这个小院。一边走一边习惯性地拍着身上的尘土,迫不及待地入了门。几分钟后,一个老人被搀着小心翼翼地走出门,在一张木板床上躺了下来。木板床被抬起又放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这个动作被重复了几十次之后,又开始摆弄、揉搓老人的四肢。他一边做这些动作,一边对老人说话,试图在交流什么,可老人却痴呆地盯着他,神情麻木。

他叫唐晓东,一个90后。他刚刚从山里放牛回来。木板上的这位瘫痪老人是他的父亲,半年多前突发脑溢血,不能再讲话,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这个木板是他自行为父亲设计的康复训练器材。他没有放弃,出院后每天都帮父亲做康复训练。洗衣、擦背、喂饭、翻身…日复一日。除了这些,家里的农活照样干。母亲身体不好,父亲又成了这样,妹妹的眼泪整天在眼眶里打转,这个家瞬间天塌了一样。贫寒的家底让他别无选择,他不得不撑起这一片天。

父亲病发的那天,他从山西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西北分公司的一名优秀员工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民,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他,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为父亲治疗他东凑西凑欠下了30多万元,眼下家中一贫如洗,但这些都没有让他惊慌失措。他说,只要父亲在,这个家就是完整的。

当了一段时间农民后,他的皮肤早已被晒得黝黑而显沧桑,那个大学生的摸样早从他脸上消失殆尽,但那副愈加坚毅的眼神却总能给人力量和希望。

落日的余晖下,那个木板床每天都会被抬起、放下,那咯吱咯吱的声音,仿佛天籁之音一般,从此,这个院子不再孤寂、凄凉。


笔者手记:采访唐晓东的过程中,我有几次忍住了眼泪。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唐晓东的举动让人间真情再现,这种真情,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催人奋进,他无愧“最美榜样”这个称号。




叫一声妈 亲过女儿

——文明幸福家庭榜样赵红梅

文/王前锋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树坡行政村党海组的媳妇赵红梅却不这样认为。结婚三十年以来对待自己的公婆就像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有呼必应,从来没有半点的不高兴。

刚结婚,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就是想好好孝敬公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这并没有难倒赵红梅。为了给公公婆婆好的生活条件,年轻的赵红梅却背起了菜篮子,上山挖中药来补贴家用。公公婆婆很是开心和欣慰能娶到这样一位贤惠的妻子。用换来的钱赵红梅自己却舍不得花一分,留着给公公婆婆买药、买营养品。就这样赵红梅任劳任怨照顾婆婆32年。三十多年如一日,如今的生活在他们夫妻的共同努力下也算还宽裕。

“我妈把我当女子待,养儿防老,人就那么回事,我就该对我妈好!”52岁的赵红梅一声妈,叫得82岁的婆婆笑出了泪花。

转眼,赵红梅他们自己的儿子也已经长大成人了到了该娶媳妇的年龄,赵红梅忙前忙后为儿子操办婚事,就这样在夫妻两个的共同努力下给儿子盖起了新房,娶了媳妇。闲不下来的赵红梅总是会为儿媳准备好柴火放在门口,儿子儿媳劝她不要弄,他们自己可以,她总是乐呵呵地说:“到为你们干些事,妈心里踏实。”

儿媳妇怀孕了,这下忙坏了闲不住的赵红梅,每天一日三餐为儿媳妇变着花样的做饭。自己还从手机上学习一些关于孕妇饮食方面的知识。对儿媳妇照顾的无微不至。大家都夸她不仅是个好媳妇,而且是个好婆婆。

忙完家里的事情他还热心主动帮助村子里的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村子的人开口她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不管自己有多累,她都是一副热心肠。I

她是村子里人学习的楷模,相信在她的感染带动下会让树坡村呈现一片更加文明和谐的新气象。



替父尽孝

——身边好人榜样屈延兵

文/王前锋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恰逢在今年的重阳节,记者有幸走访了这样一位孝老爱亲的榜样,他叫屈延兵。

说起39岁的屈延兵,他可是以张村驿镇“最美榜样”的身份受到表彰、家喻户晓的年轻后生。

“这小伙儿人不错,有良心!”

“当孙子的能养活自己的奶奶,难得啊!”

“有爷爷奶奶管孙子的,孙子养奶奶的少啊!”

……

在罗儿山,我们逢人听到最多的是村民对屈延兵赡养奶奶的连连称赞。

说到这里,大家都会不免心生一个疑问:老人的儿女怎么不管老人,怎么要他一个做孙子的来管呢?

那么,我们就先从屈延兵家现有6口人说起吧!除了屈延兵他们一家4口外,还有奶奶和父亲。到这,我想大家已经开始慢慢儿释然了。

屈延兵的爷爷已经去世25年了,随着年纪的增长,80岁的奶奶身体十分孱弱,身边必须得有个人来照顾饮食起居,而年过花甲的父亲更是无力去照顾老人的生活。

一时间,赡养奶奶的重担便压在了屈延兵的肩上。

屈延兵是奶奶的大孙子,是奶奶把他带大的,从奶奶身上得到的疼爱也是最多的,儿时的情景如过电影一般在他脑海中再现,想到这些,屈延兵打定了主意:“我不能等着村里人对我说奶奶年纪大啦,不能让一个人住了!”“我得赶紧把奶奶接过来一起住才是啊!”

善良、最懂他心思的妻子樊延琴,主动把奶奶接了过来。

每每说起,屈延兵总是对妻子存有太多的感激,“我有心把奶奶接来住,可把活儿都给了媳妇,叫她受累辛苦啦!”

正是在屈延兵和妻子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之下,他们的两个儿子也总是学着他们的样子,为老人端饭、洗衣,和老奶奶一起睡,买了好吃的总想着先拿给老人吃。

讲到这些时,屈延兵脸上洋溢的是幸福、美滋滋的笑。

问起他上有两个老人、下有妻儿会不会感觉有负担,他却淡淡地说:“人都有老的时候,没有负担,有啥负担不负担的!”

虽然时值深秋,正午的阳光却不乏她的温暖,屈奶奶正坐在门前的树墩上享受着这份儿温暖惬意。面对镜头的她咧嘴说,“孩子们都孝顺啊!就是我还不死,叫孩子多受麻烦呀!”


笔者手记:屈延兵有着一颗阳光的心,他深知想要立马改变这样的状况是很难的,但是只要有希望他都会努力去争取。今年,他们家还在羊泉塬上承包了8亩果园,相信有他敢于担当责任心,这个6口之家的光景也会一天天好起来的。同时,在他替父尽孝的影响之下,相信会有更多人加入善待老人、有家庭责任担当的行列之中。



幽幽兰花香

——美德青少年榜样曾春兰

文/陈振富

从5岁起, 曾春兰每天早上5点钟准时起床,先烧两壶开水,晾成温水,再灌到暖壶里,留着给奶奶白天喝。然后照顾奶奶穿衣服、洗漱,接着做饭,不仅要做出早上的饭,还要把奶奶中午的饭菜做好,收拾好碗筷后才去上学……你相信吗?这就是富县八年级四班曾春兰的现实生活
由于一些原因,她两岁就失去了父爱和母爱,从小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家庭原因使她过早的懂事,但她却从不自暴自弃,反而自立自强,热爱生活,孝敬爷爷奶奶和长辈。回到家争着干家务,来到学校,也努力做一名好学生。
她谦和礼让,礼貌待人,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热心为班级服务,是老师的好助手,同学们的好伙伴,她的兴趣爱好广泛,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各项活动.
她既是班长,又是班上的劳动委员兼科代表,每天总是早早地来到学校,负责好自己的每一项工作。

学校歌咏比赛,她自愿担任班级指挥,她一边组织同学训练,一边努力指挥,最终为她班赢得了荣誉.

在她身上有许多值得她们学习的地方。这么小小年纪,她就明白了急他人所急的道理,每当同学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她总会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所能,热情的帮助同学解决困难。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中,她们总能看到她助人为乐的身影。


  笔者手记:一个乐观向上、成绩优异、勤奋好学、关心集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一个洋溢着青春朝气,开朗自信,尊师守纪、刻苦勤奋、关心集体、综合素质高,班主任好助手、同学好榜样的一名优秀的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她,不愧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我们期待着曾春兰同学这棵小树苗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栋梁之材。



青山悠悠 细水长流

——文明幸福家庭榜样沈艳芳

文/陈振富

沈艳芳说他没啥本事,只有一身好苦。

他种了二十多亩烤烟和三十多亩玉米,烤烟还没卖完,玉米就能收了。节令不早了,已经打了几层霜,村民们都在地里忙活,沈艳芳却还在村子和镇上来回奔走。他是村里的主任,这段时间比较忙。

妻子陈淑芳一人腿盘圆坐在空荡荡的烟房里拣烟,再有不到一房就拣完了,她的脸上显出了从容不迫。地里的玉米迟早都有丈夫来收,她一点也不挂念。对于丈夫在村上当干部的事,她是信任、支持的,毫无怨言。她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还养了几十盆花,清香四溢。

墙上挂着全家人幸福的合照。大儿子在外地发展,三儿子考上了研究生。欣慰和骄傲,让知天命之年的他们愈发有了干劲,一年收入十万有余,日子过得很红火。

百十米远的另外一个院落里,住着耄耋之年的父母。沈艳芳的兄弟都在外地,养老送终的事,他义不容辞地接了下来。夫妻二人精心侍奉双亲,十年如一日,百十里内的群众都夸赞。

四年前,母亲瘫痪在床,二人的孝心从那时起更加得到了体现。沈艳芳是个粗俗的庄稼汉,照顾老人这种细活基本上落到了妻子身上。做饭送饭、洗衣叠被、翻身擦洗……她用善良、坚韧撑起了半边天。

老人不吃洋芋、粉条和豆腐,一年前,连面条也不吃了,整天要喝米汤。有段时间爱吃火腿肠,有段时间爱吃干吃面,陈淑芳都按照老人的喜好去满足她。

“作为儿子,在这件事情上,我赶不上她。”沈艳芳说,“她有时也抱怨,不过只是在我面前说一说。”

沈艳芳的儿女们都很懂事,常常回家看望,每次回来,都给爷爷奶奶带很多东西。

张村驿镇党家河村养马峪组这个原本偏僻落后的山村,这个原本看起来艰难的家庭,看似平凡,走进它,感受到的却是充满了幸福和希望。



用身边好人引领文明新风尚

——身边好人榜样匡发元

文/张浩

,哪里需要哪里搬,村里的大情小事哪都有他。”张村驿镇川口村的村民都这样说道。

55岁的匡发元是富县张村驿镇川口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他家的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成了川口村的公共财产,谁家有需求都可以开走,匡发元从来没有半点怨言。三轮车使用的多了,难免会出问题和故障,匡发元总是及时将三轮车修好。

偶尔他的妻子抱怨说:“这是我们村的活雷锋啊,做好事呢!”他就会回道:“大家都是一个村,帮点忙是应该的。”

每当谁家里有个红白喜事啥的,他都会“不请自到”,主动帮忙。“谁家没个老人啊,我现在帮了他们,他们以后也会帮我的。”匡发元总是这样说道。

秋天到了,庄稼成熟了,村子里的劳动力本就不够,一到农忙时间就越发显得人手紧缺。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专门托在外上学的孩子在人才市场联系了一些务工人员来给大家收庄稼,然后他又开着那辆破旧的三轮车把收好的庄稼运回到村民家里头,不厌其烦的一趟趟的运输着,村民留他吃饭,他手一挥人就走了。

有次村民李某正在地里干活突发急性阑尾炎,肚子疼得无法忍受,刚好也在地里劳作的匡发元赶紧将李某送去医院治疗。李某家里条件不好拿不出医药费,匡发元将家里仅有的5000块钱给了李某治病。妻子埋怨道:“孩子的生活费怎么办?”他说:“再想办法,救人要紧。”他就是这样一个只为别人考虑人。

古语说得好:“闲谈莫论他人非,静坐常思自己过。”匡发元就认为 :“要与人和睦相处,和身边的人搞好关系。不侵害别人的利益,学会换位思考。不要在背后议论别人,不要说三道四,有什么事情当面说清楚,说话不要耍花花肠子,与人共事要抱着吃亏的态度,一定要有宽大的胸怀。别人有困难一定要站出来帮忙,排忧解难。对待身边的人要有礼貌,尊老爱幼,要与人为善。”




党三管有哪“三管”

——最美村组长榜样党三管

文/陈振富

党三管在党家河村当小组长20多年,没有人跟他争。大家都服他。

倒不是他给村子办了多大的事,做了多大贡献,相反地,他只是做一些小事。

闲来无事的时候,拿着铁铲拾垃圾,收拾干净以后,再将垃圾提到填埋的地方处理掉,或者拿把铁锨把洪水冲过的路面垫平,再或者把村里急转弯路边的草割掉,避免遮挡视线引起事故。

最开始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说闲话。“没球事干了,管那么多做什么。”但时间一长,就没有人说了,有些人甚至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

他是个热心的好人。村子里的矛盾纠纷在他的耐心调解下常常到最后都皆大欢喜。一张巧嘴,常常化解村里人的积怨。小到唇枪舌剑,大到大打出手,只要他知道,都会劝解。不论最终结局如何,他从内心里希望村子和谐声一片。

多亏了他,38岁的村民党拴红才说下了媳妇。那媳妇嫌弃党拴红穷,开始不愿意,党三管跑前跑后,像给自己办事。他帮助党拴红家盖起了新房,安排他在自己的儿子工地打工,这才把媳妇给娶了回来。

结婚一年多的党拴红又添了个儿子,高兴地合不拢嘴。以前打光棍的时候光睡觉不干活,现在完全变了一个人,比谁都有干劲。

在村里,党三管还有一个“老伙计”叫魏秀峰,63岁,老伴残疾,儿子在外地,他独自种10亩烤烟。魏秀峰不会开拖拉机,烤烟用架子车,每年到了烤烟的时候,党三管都去给帮忙,卖烟的时候,再用自己的三轮车拉到烟站帮忙卖掉。

今年秋季在烟站卖烟的时候,魏秀峰不小心摔倒,卧地不起,正在帮他卖烟的党三管将他背到医院,做了检查,拍了片子。魏秀峰背确诊为肌肉拉伤,回家后一个多月不能下床,家里有很多活就落到了党三管身上。

这天,魏秀峰拄着拐杖,侧坐在床边,他家的地上,堆着一地玉米,党三管正在帮他“揉”玉米。魏秀峰家的猪眼看没啥吃了,党三管看着他受伤的“老伙计”,不忍心不管。

管村上的卫生安全,管村民的矛盾纠纷,管困难户的生产生活,党三管的名字好像已经诠释了他这个“最美村组长”。


敢拍腔子说话的村支书

——最美村组长榜样王新年

文/王前锋

草鞋书记杨善洲曾经说过“我们人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当盆景,我们应该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这句朴实的话语凸显了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重要性。而我们的最美村组长下河湾村支书王新年就是这样一位人民的父母官,人们看到他最多的身影是奔走在走村串户解决群众疾苦的路上……

在他担任村干部的15年间,他铭记自己的信仰就是要替老百姓办事,敢拍腔子说话。凭着这股子干劲和热情,他深入到群众中去,走进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的需求,面对面、心与心的沟通。就是这样使下河湾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下河湾,这个拥有7个自然村的大村子在王新年的带领下,先后引进了大棚蔬菜、澳洲青苹,有效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连续几年下河湾村党支部被市、县、镇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他也被授予“郭孝义”式好支书称号。

他积极响应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能够以身作则去认真学习相关农业的知识,自己吃透领悟以后就抽农闲时间挨家挨户宣传相关农业知识,比如说大棚种植的相关注意事项以及怎样提高大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记得有位农户的大棚的农作物大面积得了病,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自己坐车去找县农业局的专家咨询情况,自己掏腰包买药,最后在他的帮助下大棚里的农作物茁壮成长,村民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他把村民的事情当自己的事去干,却从没有半句怨言。他对自己的村民讲“大方”,而对自己却很“小气”,一件洗得灰白的中山装便是他的标准装束,提起他就是那身打扮了。

2013年的枣树洼灾后重建,去年的县农发办实施的生产路硬化工程……诸多实例印证王新年是个秉公办事、一碗水端平的好干部。

他总是笑着对群众说,“我们现在有粮食直补、农机补贴、老龄补助、合作医疗等等,能有这么多惠农政策可以享受,咱这些当农民的该知足了,得懂得感恩啊!”

也正是源于他的知足感恩心,让他从不多占国家一分一厘的便宜,在群众中树立起威望;这也让他在面对群众的大事小情时,总能拍腔子说话,一干就是十多年。

这就是对最美村组长王新年的真实写照,他把百姓挂心间,群众爱戴拥护他。



背负理想前行的退伍军人

——产业示范户榜样贾云虎

文/张浩

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自己的理想去拼搏。背负理想行囊的退伍军人贾云虎踏上了回家创业的征途。列车在疾驰,驶向家乡。他却没有因为离开这个繁荣而喧嚣的城市有丁点的伤感,而是怀着几分激动和按耐不住的欣喜。成功其实并不遥远,只要你迈出脚步,它就会在你身边等待你的发掘。

2008年从北京军事科学院退役的他在北大生物城工作了两年。正是这段工作经历给了他启发,2010年的贾云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养猪。为了实现他的创业梦想,2011年他和妻子全芬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毅然回到家乡---张村驿镇下河湾行政村峁头组,寻找适合养猪的地方,走上了艰辛的自主创业之路。

但是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创业初期,贾云虎遇到了重重阻力,首先便是来自于家庭的。父母对于他放弃工作回家养猪并不理解,非常反对他从事这项工作。村里的乡亲也无法理解他高价收购的行为,对他也并不相信。但他并不放弃,为了能够将家庭农场规模化、正式化,他跑了几十家规模化的养猪场,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和养殖方法,在此期间也受到了很多的冷落和白眼,他放下姿态虚心向人家请教、学习。理论知识充实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真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他先在自家的院子里用他学到的知识养了几头猪。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2015年富县全芬家庭农场正式成立,同时富县森林养殖专业合作社也应运而生,这是一家新型农户合作共赢的公司,目的是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当然这些都离不开镇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乡亲们的帮助。

森林放养猪养殖场有平水沟和天王岭。筹办至今,共投入资金80多万元。三处猪舍和住房加上简易公路,涉及近百亩的荒地改造。养殖场今年共有12000多头猪。此外,养殖场还不断开发新项目,自行孵化鸡苗养殖,目前已有商品鸡3000余只。合作农户覆盖党家河、芦村、罗二山、白家源、北道德等村镇。

为了综合利用资源,接下来他计划将对基地的三百余亩土地进行综合开发。种粮,养鸭、鹅,推广鱼池养鱼及山地养鸡,按季节进行综合利用。

这名退伍军人真正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正是他的这种为理想而努力拼搏的劲头使得他找准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发家致富的领头羊

——产业示范户榜样王红林

文/陈振富

提到烟草种植,张村驿人第一个想起的是芦村沟村的烤烟种植大户王红林。

王红林自学烟草的相关的专业知识,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自己的地里先试验烟草的种植规模以及管理方法。在他的细心照料下烟草新的品种有了很好的收成,实现了以最小最科学的投入获得最高的效益。

但是他没有一个人运用这种先进的种植办法,他在烤烟种植成功以后,积极主动的召集村里其他种植烤烟的农户,向他们传授种植烟草的相关专业治,告诉他们要科学种植,他将这种专业知识的讲解分了几个阶段认真详细的讲给烟农,让他们能够仔细认真的分析,学习,以及运用到烟草的种植上。

王红林在农闲时间就在网上学习烤烟种植的相关知识,他学习以后就用笔和本子记下来,然后把村民召集起来给他们讲解,直至村民吃透领会。有次一位烟农的烤烟大面积出现黑点,这急坏了王红林,他忙前跑后,给烤烟照相拍照发给相关专家,又给烤烟打药,最后在他的帮助下烤烟的斑点消失。挽回了烟农的损失,烟农感动的直掉眼泪。

他每年种植烤烟30余亩,收入十几万元。由于在烤烟种植方面的专业优势,他被镇烟站选定为收购预检员,他对工作也尽职尽责,认真收购烤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保证了收购回来的烤烟的质量。由于良好的经济效益及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他连续被评为产业标兵。

在他的带领下,芦村沟人都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这个偏僻落后的村落里,依然充满了生机。村民们脸上都挂着笑容,盖房子,买小车,有了梦想,日子过得一点也不比别人差。



川道也能种出好苹果

——产业示范户榜样石学

文/王前锋

十月的葫芦河川,再次张开她喜悦丰收的怀抱,东山糜子西山谷、玉米棒子红苹果,已在翘首等待农人的采摘。

葫芦河便从张村驿这座古镇穿流而过,滋养着世代沿河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这里盛产的大米、大棚菜,曾让他们富足扬眉,“嫁女不嫁塬上汉”……“长流清湍葫芦河,好似江南风景多。愿效李冰兴水利,桑麻万倾并嘉禾。”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1942年视察时为其题诗为证。

时过境迁,昔日的荣光已如今天几近荒废的富张渠渐渐隐去。

我家的好些亲戚在寺仙镇桃园村,他们种苹果一年收入要十几二十万呢!”家住张村驿罗儿山50岁的石学一番话,道出了他早在2007年春就铁定了心种果树的原因。

眼下正是苹果收获的季节,老石正在自家的6亩果园里查看卸袋后的果子挂色情况。望着那满园果个大、色泽好的果子,他情不自禁地说,“今年套了四万五千袋,预计能产一万五千多斤果子吧!”

由于苹果树的见效周期比较长,当初他种树时就遭到了家人的反对,村里的人也建议过,打定了主意的老石终于盼来了收成。去年,他家的3.2万套袋富士就卖了3.4万元,每斤卖到了3.4元的好价钱。

这让倔强的老石一夜之间成了村里的能人、果树专家。

“川道也能种出好苹果”的想法一直在激励着老石前行,一口气他又种上了7亩果树。

可是好景不长,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一蹴而就,他家门前新建的7亩园子就曾有近一半的树腐烂掉了。

这时,学习变成了老石的头等大事,看书学习,请教果树专家,该换的换,该嫁接的嫁接,不再套种玉米一类的高杆作物,按时打药施肥,管理跟上来了。自然也就有了眼前这块园子的重获生机,有了今年初挂果套1000多果袋的喜人景象。

对老石来讲,无疑是件塞文失马、因祸得福的事儿,这也更加巩固了老石在村里人心目中的把式、行家里手地位。

在老石的带动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种上了果树。目前罗儿山的川地苹果增加至400多亩、山地苹果达300多亩。

如今,住进新房尝到了苹果甜头的老石说,“川苹果可以发展,比种粮食强到哪儿去了!”

先富起来的老石并没有忘记村里人,义务当起了果树管理技术培训员,“我们川里人种果树最大的问题就是头几年不重视管理,套种玉米太厉害。”“3、6、9月做好腐烂防治很重要。”“必须按时打药、施肥。”……

“川道也能种出好苹果”的信念正在让众多像老石的川道果农腰包鼓起来,让张村驿镇的农民开始找回曾经的富足幸福感。



富县县委通讯组(富县外宣办) 陈振富、王前锋、张浩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