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吕梁《南梁贺氏族谱》家族文化传承篇
南梁贺氏家族《丧葬习俗》
为纪念我党早期革命家贺昌同志,1946年晋绥边区第三分区专员公署决定将“晋绥建新中学”改为贺昌中学。这是六十年代贺昌综合大学校门-山西吕梁离石文庙棂星门。
贺昌,又名其颖,字伯聪,1906年1月19日生,山西省离石县柳林镇(今属柳林县)人。山西省早期青年运动、工人运动的卓越,,红军高级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政治委员、第3军团主任、红军总副主任、代主任,。、,第一、三、。,留在赣南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3月率部向粤赣边突围,,与时任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等人一起壮烈牺牲。家乡人民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烈纪念他的丰功伟绩,于1984年在柳林县城西南修建了这处贺昌烈士陵园,陵园占地12948平方米。
丧葬礼仪,是人生最后一项礼仪。它表示一个人走完了他(她)一生的全部历程,最后离开了人世间。民间历来重视丧葬,特别是年长者的丧葬,一直遵循“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习俗,按初终、入殓、吊唁、出殡、葬后等程序进行。
初终——死者咽气后,乡俗讲究趁其身体未僵硬时,快速为死者换上预先准备好的“寿衣”。有的是咽气前就给死者洗脸剃头(男)、洗脸梳头(女)、洗手洗脚,换上寿衣。寿衣也叫“老时衣”或“装裹衣”。包括单衣、夹衣、棉衣棉袍或棉大衣以及棉帽、棉鞋。其衣服件数用单数不用双数。忌用兽皮、毛料、灰色布料。死者嘴里要放一枚古铜钱,叫“口含钱”。这一习俗由古代“含玉”丧礼演变而来,亲属不放心死者空口而去,在口中放玉石或谷物,这样死者到阴间不会挨饿。后改为放茶叶。左袖筒里放比死者岁数多两个的小面饼。传说死者去地府要经过恶狗村,用面饼饲喂恶狗以防扑咬。纸钱(数量同小面饼相同),用作盘缠,放入死者怀中。给死者“装裹”好以后,家人将其从炕上移置到一块铺有褥子的木板上仰卧,头部枕一种特制的凹形枕头,用麻将其手脚绑住,用麻纸盖在死者脸上,俗称“苫shan面纸”,表示对死者的尊重。然后在死者下方设香案,摆放供品、点燃白蜡烛、叠一份“白头”五色纸,家人及孝子们敬香跪拜,燃烧五色纸,俗称“烧断气纸”。这时全家男女老幼才敢大放悲声、嚎啕大哭。在此前家人不要哭,怕死者迷了路,灵魂无所归宿。或者认为泪水不能落在死者身上怕出现“走尸”,“僵尸”等不祥之事。这时家人着手用麻纸剪贴“门吊子”、“朝天纸”。朝天纸纸条按死者岁数多加二条,用麻连同一块瓦片绑在木棒上,也叫“孝门纸”。按照男左女右立放在大街门外。这时给孝子缝孝衣。孝子披麻戴孝,同家族叩拜报丧。请同族家长和邻里乡亲共商丧葬事宜,研究出殡时间,破孝、供品、纸扎、吃喝等。破孝分大破孝、小破孝。出殡时间讲究三天、五天、七天......并忌讳“七不出八不入”。停灵期间孝子们要一直守护在灵前,香火不断,每顿饭菜先供死者,叫“添遗饭”,出殡时装入“遗饭罐”带入坟墓,这叫守灵敬孝。并让人砍伐柳树枝一根,根据孝子多少长幼按粗细截成若干“孝棒”,再请来阴阳先生做“引魂幡子”、写符、安点镇物等。
入殓——又叫入棺。一般为死者死后第二天太阳落山以后进行。入殓用的棺材,讲究柏木、樟木、松木等坚硬、芳香木质为主;木材厚度时兴六寸、五寸、三寸;木板讲究四页、八页。棺形为长方体,前高后低,前宽后窄,前圆后方,棺木底板长六尺,棺盖板长七尺。棺木外绘画图案为百寿图、四季图、二十四孝图和万字不断头。油漆为黑、紫、红、黄等颜色。一般为黑色、岁数大的为黄色,称为“金棺”。棺材前头绘云纹莲台,书写×××灵柩或绘画牌位,书写×××之灵位。棺木内涂以松香或用黄表纸裱糊、名曰“黄金入柜,遗泽子孙”。棺内还要贴入用金银纸剪成的太阳、月亮、北斗星图案,棺盖上绘画九连环。棺木小头绘画香炉高香。入殓时棺底铺谷草,取得是“落草而生、坐草而归”。放五色线布、五谷、七个铜钱、木炭一块、七小块生铁,最好是用犁铧碎片,取得是“入土开路之意”。铺上用金箔纸剪成的钱状物七张,叫垫背钱。然后铺上褥子,讲究“铺男盖女”。入殓时,由长子抱头,另外几个人抬躯体入棺。入棺后死者脚底放几块土墼ji,放上死者生前心爱之物。禁放毛织品和皮制品。民间这一忌讳,生怕死者“着毛变畜,错胎转生”。最后从头到脚蒙盖已嫁女儿红布七尺,入殓完毕后,棺盖斜盖于棺身之上,重摆香案供品,点蜡,敬香跪拜,燃烧五色纸家人孝子痛哭流涕,当晚“人主家”的亲人们前来“烧夜纸”。孝子们晚饭后先在棺木地上筛灰然后到五道庙筛灰(左右各筛三下。据老人们讲:一是死者到阴间报到,二是筛灰后看死者属相足印)。再到五道庙“烧夜纸”。意示让死者在望乡台上最后见一次儿女,回来后将死者手脚解开。
吊唁——吊唁死者与出殡是同一天。乡俗讲究上午吊唁,下午出殡。吊唁前一天,执事人们要在院内架设灵堂。灵堂内悬挂各种用黑布白字制成的横幅、条幅、挽联、幔帐、还有以白色为主的幡子,花圈,这样灵堂就显得庄重肃穆。棺木从家中移置灵堂里面,棺盖上放引魂幡,并将租来的玻璃罩架(玻璃上绘有精彩的“二十四孝图”)罩在棺木之外,罩架左右各摆放两对童男童女,意在伺候死者。灵堂内外摆放各种纸扎的陪葬品,如金斗、银斗、金山、银山、摇钱树、聚宝盆、庭院、男骑马、女坐轿、镇物等。棺木前设有大供桌吊唁。当天早上,执事人们将死者遗像以及老祖宗的遗像牌位,安放在供桌之首。然后再摆放两杯茶水,五样鲜果,五种糕点,五副盅筷,五碗汤面,五碗米饭,四盘凉菜,四盘荤素菜,五路油贡等。供桌下设香案,上放香炉、蜡台、奠壶、奠盅。
早饭后主丧人宣布“家祭”开始,孝子们及其家族本着“死者为大”的原则,都到灵堂前,由二孝子执香执壶,轮流敬香、跪拜、奠酒,名曰“四传八拜”或“三跪九叩首”最后全体下跪,烧纸叩首,家祭结束。在此间炮手开始放炮、粗细鼓乐配合,开始奏“开门鼓”“大哭帐”,敬香跪拜时奏“哭皇天”,奠酒时奏“句句双”,烧纸时奏“勾勾腔”。家祭后,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来吊丧,乡俗讲究供(供品)、奠(敬香奠酒)、吊(烧五色纸)、赙fu(到账房记礼品、礼钱),孝子们一一跪拜,谢孝。最后是“人主家”指死者的娘家(男的本家族成员;女的娘家成员)由二孝子接应先到灵堂前跪拜,再领到事先安排好的另一家招待。接着由执事人将人主家(娘家)的孝帽孝带放在盘子内,响器班吹吹打打,孝子们跟在后面到人主(娘家)停留的地方,孝子们跪在人主(娘家)跟前,让人主(娘家)们诉说子女们孝敬不孝敬父母,这叫“央人主”,也叫让人主(娘家)“带孝”。最后一次请人主(娘家)们祭奠。
午饭后孝子家人、亲友、人主齐集灵前,执事人让死者长女陪伴女儿装“遗饭罐”,上盖一个馍头,插一双红筷子,让人带到坟墓,接着执事人揭开棺盖,先让人主家(娘家)检视,无异议,再向死者覆盖红布,并向死者祭奠告别,然后正式盖棺楔钉。钉棺两侧用七寸钉七个,参加钉棺叫“土工”,都要身系一直角红布钉棺,以后准备出殡。
出殡——从入殓以后,接着要定出殡时间,一般讲究不热死热埋,否则便会被认为对死者不孝不敬。至于什么时候出殡,往往要根据时令,至亲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备等因素来定。时间大抵最短的三天,依次为五天、七天、九天......均需单日子,并忌讳“七不出八不入”。旧时还讲究由阴阳先生择吉日,定“坟穴”。即坟地什么时候能进的去。出殡时间确定以后要通告亲友,“人主家”要由二孝子专门送孝,人主家要领着二孝子到本家族中叩拜。中午招待二孝子,炕桌底下要放饭菜,意在给死者吃最后一顿饭。闺女们要回婆家要供品。
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后开穴打墓的,古代由祭古葬墓、石砌墓。一般是土葬墓,还有的是用青砖砌的墓穴,都叫“土葬”。有的还立碑,坟地要栽上松柏树。不管谁家坟地都要请阴阳先生,坐看风水,用罗盘定穴位,抛洒五谷,然后破土动工。按照土层定深浅,一般为六到七尺深。宽度为一夫一妻的六八葬即可。死者如上祖坟,其墓穴在上辈脚下。
出殡开始,执事人先让族人、亲友将花圈有序排列出去,孝子们走出街门下跪,土工们将棺木移出大门外,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外盖玻璃罩架。架子有“豆腐架”,“二龙杠”等形式。出殡大致排序为:横幅、吊幡、花圈、响器班、女婿们分别用盘子端遗像、端供品。长孙子手执引魂幡,孝子手拄孝棒、肩披拖灵布,二孝子手拄长杖,肩拉拖灵绳。厚重棺木,加上庞大的罩架,其状如长形轿体,顶部由葫芦头金顶,前后男性死者用龙头,龙尾,女性死者用凤头,凤尾,周围饰以红蓝黄布帷幔,玻璃框上绘画各种吉祥图案。于是上肩土工由八人增至十六人,二十四人,灵后边是女孝子,手拄孝棒,头顶婆家送的挂孝白布,最后是人主家手持敬香。执事人高喊起灵,有人用菜刀迅速将遗饭碗打碎,这时鞭炮齐鸣,粗细鼓乐齐奏,孝子们前后嚎啕痛哭,整个送葬队伍浩浩荡荡送出村外。在送殡过程中,孝子们不断地跪拜,抛洒铜钱、纸钱,香烟等物,执事人身背炕桌,分段进行腰祭。灵棺出村后,送葬亲友止步,由死者子女们解孝。除去棺罩停下仪仗,只有家人,至亲,携带花圈、纸扎祭品等随棺前往坟地,即可下葬。阴阳先生摆下罗盘,议定方位,安置镇物,抛洒五谷,摆放供品,遗饭,点燃蜡烛,如系男女合葬,两副棺木上要盖女儿的团圆被,童男童女把头或脚向后扭,置棺木一侧,再将钻墓鸡鸡冠切破,抛洒鸡血,男死者用公鸡,女死者用母鸡,最后死者儿女入墓检验,土工们开始用砖或石封墓门,也叫“封口”,封口完毕,大孝子持铁锹朝后埋三锹土,接着土工们开始填土、圆墓。墓丘堆成,前摆放石桌,再置贡品于上。“引魂幡”插到墓头,子女们再行祭祀,痛苦尽哀,让死者安息于此。将花圈、纸扎燃烧。大孝子走出坟地百步,再返回坟地烧纸叫“烧回头纸”。
从坟地回来,不让人们进院,由执事人等,手持火把、菜刀、钻墓鸡、石灰、笤帚等逐家进行烧、砍、撒、扫,事毕才让孝子们到土地祠跟前拿富贵馍馍。并将孝棒、孝杖立于土地祠跟前,“复三”时再插入墓前。
葬后——死者葬后第三天,称为“复三”,也叫“圆墓冢”、“暖墓”。孝子们携带供品到墓地祭奠,并用铁锹圆墓冢,回来后到舅父家谢孝。
从人死的当日算起,每七天孝子们必到墓地祭奠,称为“过七”或“做七”。其中一七又称“头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如死者“犯七”,按其岁数,多剪两个小纸旗,糊在谷草杆上,犯七的头一天孝子们将旗从街门口算起,拉开距离,一直插到墓地,并在每个旗杆下捏一撮小麦麸皮,第二天再到墓地祭奠。七七又称“满七”或称“尽七”,这一天孝子们到墓地举行较隆重的祭奠痛哭。人死后一百天,叫过“百日”,也是一个隆重的祭日。到这一天穿重孝的子女要改穿常孝服,以穿白色为主。以后逐渐变成戴黑布条、孝章,侄儿男女等除去孝服。
一个人死后,其子女们要服孝三年,满一年叫过“头周年”,家人孝子们必到墓地祭奠。满三年者,叫过三周年,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要架设纪念堂,聘请粗细鼓乐,制作各种供品,亲朋好友经过一上午的纪念活动,下午再吹吹打打,像出殡一样,送到墓地祭奠。三周年后,孝子们即可脱去孝服,改换平常衣着。丧葬礼仪才算正式结束。之后对死者的祭奠转入正常上坟,不再有特殊祭日。上坟一年大致有四次:清明节要“举新火”;七月十五“尝新谷”;十月初一“送寒衣”;大年三十“送年糕”。每年清明节前一天,(称一百五)、七月十五日,出嫁的女儿携带供品,纸扎的衣帽鞋袜剃头钱等亲自到坟地祭奠,寄托对长者绵长无尽的哀思和孝道。
山西吕梁《南梁贺氏族谱》副主编:贺前明
公元二零一八年一月(农历丁酉年十二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