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

念念不忘的乡味—凉粉锅盔

2022-04-07 18:55:14

儿时。日出东方,赫赫扬扬。早晨无特殊吃食,直接背着书包去学堂。

傍晚,月未上柳梢,偶见几只麻雀和落霞齐飞,停在电线上,跳来晃去,看着人来人往的学生。大街小巷有两家卖凉粉锅盔(为简单,后直接称锅盔)。那时的摊子简单,一方长桌,摆上原料,一个铁桶,里面用泥做成灶膛。摊前总是热热闹闹,挨挨挤挤。

,丈夫负责“打锅盔”,因擀面杖来回滚动,有声,所以我们不称“做锅盔”。他拿面团一捏,沾上辣椒粉、盐、味精、芝麻等,卷成小卷,用擀面杖摊成直径约16cm,厚约3cm的圆形饼。在平底锅上烫烤,行“三翻六转”,放到铁桶里的泥台上,烤到锅盔微鼓,中空,一面厚而软,一面薄而硬。

妻子聪慧灵巧,刀工了得,凉粉切得细而整齐(现多用工具刮成细条),似油菜花色,加上红彤彤的辣椒,褐色的酱油、醋,棕色的榨菜,绿色的香菜、葱花……碗顺时针,筷子逆时针一转,混在一起,便色香味俱全。等待过程甚为煎熬,望其“止渴”,唾涎细水般涌出,强忍住不开口说话,恐从嘴角流出“三尺”。

那时零用钱极少,5毛钱仅够买半个,课间休息,便找好“锅盔搭子”。放学后呼朋唤友,一起排队。一刀下去,一声喀吱,一分为二,装上凉粉,吃着回家。一行人快意恩仇,谈笑风生……因锅盔收获了几段友谊。此时,锅盔倒成了陪称,像中国文化,饭桌上的酒。

学校到家半小时步程。那时,公路是简单的碎石头加泥巴(必经之路),未铺沥青。一辆货车驶过,尾随扬起漫天尘土,混着黑色浓烟,夹杂着轰隆隆的伴奏声。很远,。此时,第一反应是用手盖住锅盔,屏住呼吸,跑到公路旁的田埂上。惊起田里一群鸭子“嘎嘎”叫,扑棱翅膀东奔西蹿。边吃,边等一切尘埃落定,再重新上路。如此反复,竟练得快跑,却不让凉粉洒上一分。这也许与我后来热爱运动有关。

落尾的小伙伴,皮肤很黑,我们认为是被浓烟熏染的(纯真年代的误会)。一旦浓烟来袭,便跑得更快,谁也不要做最丑的。幸好跑得够快,不然后来人生中遇到的我,定会被误以为是“非洲人”。

   锅盔辛辣,总有人食后,嘴角上火,脸上有痘,仍忍不住馋劲,每日必吃,后变成脓疮,留下疤痕。如有一天在路上,迎面而来的人脸上有一小圈黑斑,恰巧是三汇人,可能就是“好吃”吃出来的。

冬日吃时,热腾腾的锅盔正好,夏日干而难以下咽。大多“打锅盔”的人,只需要做一个冬天,便能赚足一家人一年的开销。有人觉得闲着也是闲着,仍在温度极高的时候叫卖。私以为如此违背自然规律,必定赔得血本无归。那时,苍蝇群飞,蚊拍也不敢乱拍,蚊尸会掉到吃食里,只能吓吓。如此,谁愿意食用“高蛋白”锅盔?锅盔摊便在夏天销声匿迹。

儿时对锅盔的记忆,时过境迁,产生了一种淡淡、朦胧的美感。现在达州市同样有锅盔,较三汇类型更为多样,味道总觉差了些许。地理像是无法跨过的鸿沟。各种原因,已经2年没食过新鲜出炉,热腾腾的锅盔。偶尔吃,也是亲朋好友带的。冷过后再加热,味道熟悉,却失去了原有的酥软、脆硬。吃一次,便不喜欢再吃。就像明知道某地曾经很美,现在泯然众地,还不如随处看看,把最美留在记忆深处。

现在三汇几乎每条街都有锅盔摊。在这里,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没几个人排队,却要等很久。许多80、90后路过这里,会给亲朋好友带上几个,表达彼此之间的情谊。

吃了很多家的锅盔,还是觉得渠县三汇镇农贸市场渡船处2家味道最为正宗。现在做的两对夫妻有四十多岁,听说他们的孩子也在学“打锅盔”。想到技艺能够传承下去,未来可以一直吃上锅盔,胸中便有深深的满足感。

临水的小镇,一抹阳光斜照在街头的锅盔摊子……

图片说明:图片来自于美篇光影&岁月,一位陌生朋友的帮助。

     第一张图片来自于暂居三汇的朋友。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如有机会到渠县三汇镇,别忘记了尝一尝……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陕西小吃美食价格交流群